用 NotebookLM 實踐 AI 卡片盒筆記法:輸入、學習、輸出、復盤 6 步驟流程教學
今天這篇文章分享我的「 AI 版卡片盒筆記法流程」:用 NotebookLM 把外部資料轉換成「自己的有效學習資料庫」,利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技巧,從雜亂資料變成文獻整理,產出融合自己想法的永久筆記,幫助自己快速輸出任務、教案、簡報報告等成果,並且還能利用這個卡片盒持續復盤。
如果你目前在建構個人第二大腦的過程,常覺得「整理太用力、輸出太少」,或許這篇文章可以提供你參考。
在我提倡的「防彈筆記法」中,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需要也無法建立鉅細靡遺的系統,所以「取捨」之下,我採取「優先專注在:任務筆記」這樣的策略選擇。而這時候,我確實犧牲了一部分「整理學習資料」的需求,甚至刻意不去建立學習系統,而是專注在自己的任務產生、經驗復盤的系統上。(延伸閱讀:收集資料時 3 步驟「任務化」!AI 工具取代不了的整理技巧教學)
不過當有了像是 Google NotebookLM 這樣的 AI 資料庫索引、生成工具後,我開始思考:把建立單純學習資料庫這件事情外包給 AI ,讓 AI 透過卡片盒筆記法的原則,幫我建立知識型的第二大腦。把學習資料庫外包給 AI、把任務/經驗留在人自己做的筆記。
這樣一來,我擁有自己花最多時間建立的,許多環節仍必要的需要自己手動的「專案、任務第二大腦系統」,但又能善用 AI ,不用花太多時間下,建立「單純知識引用需求的第二大腦」,兩者相輔相成。(延伸閱讀:AI 時代建立筆記系統的關鍵是「任務/經驗」而非「資料/知識」)
更早之前,我已經把「稍後閱讀」這個工具與系統外包給 AI :「我用 NotebookLM 搭建 AI 稍後閱讀、學習輸出工作流,操作教學與延伸應用」,這就是當時我想利用 AI 外包單純資料整理的企圖,而又經過了快半年的實踐,現在我把更完整的卡片盒筆記技巧融入到 Google NotebookLM 中。
接下來,我就根據一個真實案例,分享我目前的實際步驟,你會看到我如何利用 NotebookLM 去建立卡片盒筆記中的文獻卡片、永久卡片,如何有效的學習與產出,並且哪些部分我善用 AI ,但哪些部份我仍然認為要自己動手來。
最後聲明,這篇文章的方法,不是說 AI 製作卡片盒會比人更好!也沒有要取代,只是可以提供多一種選擇。人自己的想法、經驗當然還是更重要的,如果我能自己手動架構完整的卡片盒筆記系統自然更有效。不過在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情況下,我的取捨是自己專注在專案、任務經驗筆記上,而把單純外部知識整理外包給 AI ,不是 100% 理想,但能有效推進產出。
Zettelkasten × NotebookLM 卡片盒筆記 AI 流程對應表
卡片盒筆記原始技巧 | 目的 | 在 NotebookLM 的做法 |
---|---|---|
第一步:文獻卡片整理 | 摘錄原始資料重點,可察看來源 |
|
第二步:學習並捕捉想法 | 產出自己的觀點、想法以及疑問 |
|
第三步:建立永久卡片 | 整理出自己的結論與行動 |
|
第四步:建立 MOC 知識地圖連結 | 組織學習路徑,建立連結,便利快速索引 |
|
第五步:產出任務、教案、報告 | 更有效的對外輸出 | 以這 2 張永久卡為依據,設計 21 天微習慣計畫;逐日 1 行動,5 分鐘可完成,附追蹤表。 |
第六步:復盤循環 | 結合真實經驗,與外部資料庫,持續修正 | 分析下面我目前「XXX」的執行結果,根據資料庫中永久卡、文獻卡的學習,提出: Keep 我可以保留的好行動? Problem 我目前可能有的問題? Try:接下來我可以調整的新行動? |
歡迎參考我的真實案例「卡片盒:健康運動」: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f8f82551-f537-48e5-9d50-e0a35bab6178
就讓我分享自己的真實例子,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上方公開共用的「卡片盒:健康運動」 NotebookLM 資料庫。
首先,針對一個主題,在 NotebookLM 上建立一個新的筆記本,之後這個主題的卡片都在上面管理。
我的另一個建立學習教材 NotebookLM 方法教學:實測分享用 NotebookLM 製作微型中文課程:我的防彈筆記法線上影音教材與 AI 助教。
第一步:輸入,並建立文獻卡片
- 收集來源
- 英文類 YouTube 知識影片
- 網頁文章
- 論文 PDF
- 萃取重點,建立文獻卡片
- 把輸出儲存成筆記,命名為「文獻卡」,可同時保留出處
我把自己陸陸續續收集到的健康、運動優質文章、影片、論文,慢慢加入這個主題筆記本。
這時候可以搭配:「我用 NotebookLM 搭建 AI 稍後閱讀、學習輸出工作流,操作教學與延伸應用」,先在我的 NotebookLM 稍後閱讀筆記本中,過濾出跟主題有關的真正優質資料,然後才轉移到主題資料庫。
畢竟,資料庫來源的品質決定了卡片盒的品質。
當優質資料收集到一定階段後,我會在 NotebookLM 提問,產出「各種我關注題目的文獻摘要卡片」,我慣用下面的指令(Prompt):
針對「冥想」,一步一步分析,用條列清單方式列出資料中的重點,每個重點加上例如「冥想 1-1、冥想編號 1-1-1」這樣的編號,重點描述盡量使用原文摘要。
這邊的作用只是請 AI 先針對輸入的大量資料,進行有效的「文獻梳理」,產出跟我關注的題目有關的文獻整理,而編號的方式除了模擬卡片盒外,也是為了讓知識變成一個一個「未來」可以快速理解與運用的小單元。
當 AI 的回答通過我的閱讀檢驗後,我會把這個文獻卡回答「儲存成筆記」,儲存到 NotebookLM 右方工作室,並且主動把標題命名為「文獻卡」,方便之後索引與利用。
第二步:學習,並產出自己的想法、問題與行動
- 把文獻卡轉換成來源
- 只勾選適合的、準確的、部分文獻卡,建立精準語音、影音摘要
- 或者利用報告中的簡報、QA等功能也有類似效果
- 吸收學習,刺激自己產出想法,以利下個階段跟 AI 討論
根據我的需求重新摘要、整理過的「文獻卡片」,會是這個系統更好利用的來源,所以我會從右方工作室,把這些 AI 整理出的文獻卡,再次「轉移為來源」,變成 NotebookLM 左方資料庫可用的素材。
接著,為了讓我可以更深入學習,並且在學習過程更快刺激出「我的想法」,我會利用「語音摘要」、「影片摘要」功能來產出可以「邊聽邊想」的學習素材。
更關鍵的一步是,這邊我會「只勾選」前一個步驟產出的「文獻卡」來製作語音、影片摘要。為什麼呢?這是確保產出的學習素材內容更精準對焦我的需求,裡面更少雜訊,更多重點!
接下來,我會一邊聽著 NotebookLM 生成的 Podcast ,一邊把自己的想法快速打在左方的對話中,跟 AI 進行討論、辯論與反思。
第三步:跟 AI 討論想法,轉化成永久卡片
- 把想法、問答快速丟上 AI ,進行討論
- 這時候可以勾選所有資料庫來源,讓 AI 在文獻卡片、原始資料中統一回答。
- 把自己跟 AI 討論後,更適合自己的內容,變成筆記卡片
- 最後進行一個知識、行動的最終統整,建立永久卡片。
- 加上「編號:永久卡」,轉換成來源,出現在資料庫開頭
- 重新整理對話,輸出新的永久卡
我有設計出一個固定的指令,讓我一邊聽 Podcast ,也能一邊快速輸入自己的想法,並且提問有效的問題。
關於「運動與體脂」,我的想法是:「XXXXXX」,請從專家角度提供我解答、質疑、統整、反思。
對話中, NotebookLM AI 根據我的想法、疑惑,產出新的回答,這些回答更符合我的需要與邏輯,於是我會打開右方工作室的「新增記事」(類似手動輸入筆記),把左方回答中我覺得真正有用的部分貼過去,並自己打上一些補充。
當聽完一段 Podcast ,在對話中進行了一些問答,最後我會這樣做一個總結提問:
根據並統整前面討論,列出我的「養成有效運動習慣」的行動清單。
例如我在對話中針對養成運動習慣來回討論,累積了更多我真正需要的想法,最後就讓 NotebookLM 總結前面討論,列出真正對我有效的行動清單,當然也複製回前面自己建立的記事。
前述這個想法整理、資料彙整、行動分析的過程,是在利用 AI 幫助我產出一定程度的有效永久筆記。
我一樣會把這樣整理好的永久卡(永久筆記),從右方工作室再次「轉移成來源」,讓其回到左方的資料來源中可以被再次使用。
並且我命名上有個小技巧,我會在永久卡前面加上數字編號,這樣匯回左方資料來源時,可以依照數字編號排序。
這樣就可以讓 AI 跟我合作產出的永久筆記,一定排在來源資料最開頭,方便隨時開啟利用。
完成一張永久卡片後,我會「重新整理」對話,清除目前這個子主題的對話,根據我的下一個需求,再來討論一次,產出下一個主題的永久卡片。
第四步:建立連結與 MOC 知識地圖
- 利用心智圖功能,形成結構地圖(MOC)
- 只勾選永久卡(頂多再勾選文獻卡),減少雜訊,建立心智圖
- 降低雜訊,保留知識骨幹;這一步對建立穩定的知識地圖很關鍵。
- 當累積愈來愈多永久卡、文獻卡後,有些原本的資料來源,可以當作雜訊移除掉。
- 目的是讓資料庫愈來愈對焦我的真實想法、需求與學習。
- 可以快速點擊知識節點,產出新的內容解說(這時候再把所有參考資料納入)
透過 AI 加速,我可以快速在大量資料中,建立起文獻卡片、永久筆記,裡面包含我需要的重點摘要,以及我真正的想法與未來可能行動。
這時候,我準備在 NotebookLM 中建立起卡片盒筆記法的連結與知識地圖(MOC, map of content )。
「連結」的部分,我覺得 NotebookLM 原本回答中的來源引用連結,原本 AI 生成內容的過程,就是最好的連結,人不需要手動再多做什麼。
而要製作出以後可以一覽知識全貌、快速索引知識點的 MOC 知識地圖時,我會「只勾選」前面產出的永久卡片,然後利用 NotebookLM 內建心智圖功能,建立知識地圖。
如果要多一點資料,頂多勾選文獻卡,但盡量不勾選原始來源,避免太多雜訊干擾。
「知識地圖」應該是聚焦在我的真正需求與想法更好、更有效。
有效的來源、自己處理過的永久卡片,生成更有效的心智圖架構後,我可以點擊知識地圖上的任何節點,讓 AI 生成我當下需要的回答。
下圖中可以看到,透過「只勾選永久卡片」產出的心智圖,更有架構,更符合我的需求,更具備可用性。
當利用知識地圖上的節點,生成新的 AI 內容時,我會「再把 NotebookLM 所有來源資料都勾選」,然後從所有資料中生成回答。
這個做的用意是:知識架構根據我的核心需求,知識細節則參考所有來源資料,兼顧廣度與深度。
第五步:輸出,把卡片盒轉成各種任務成果
建立卡片盒筆記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輸出、產出成果。
下面來看看兩個例子。
我要製作教學簡報/學習單?我可以在這個 AI 卡片盒系統提問:
將「休息」相關的 永久卡、文獻卡,製作成分享簡報,每頁一個重點,包含知識、行動、反思。
重點就是我前面有先產出永久卡片、文獻卡片,並且有正確命名,匯回來源資料,所以當我要產出真正任務成果時,不是在雜亂資料中自由發揮,而是可以用指令去指定,要求 AI 有根據的產出內容。
上面簡報大綱,我再搭配 Gamma ,產出了下面這樣的簡報:
我要製作任務行動計畫?我可以這樣提問:
以這 2 張永久卡為依據,設計 21 天微習慣計畫;逐日 1 行動,5 分鐘可完成,附追蹤表。
這時候,我在 NotebookLM 的來源中「只勾選」經由我手產出的永久卡片,讓 AI 根據更穩固的永久卡,生成對我更有效的計畫。
產出的表格表單,我貼回 Evernote 等真正的任務筆記工具,也可以正常使用。
第六步:復盤,把經驗放進來繼續新的卡片盒流程
這個「卡片盒:健康運動」的 AI 卡片盒系統,可以用上面幾個步驟持續更新,持續添加新的資料,產出新的文獻卡、永久卡,並進行輸出。
不過, NotebookLM 不會取代我們真正的個人筆記系統、真正的個人第二大腦。
我還是需要自己真正的任務筆記系統(例如下圖右邊,是我真正任務筆記中,如何規劃、記錄自己的運動習慣)。而 NotebookLM 卡片盒對我來講是知識的輔助系統(例如下圖左邊)。
並且當我的真正任務筆記系統執行一段時間後,產出一些真實經驗,我會「把經驗複製回 NotebookLM 卡片盒進行復盤」。
以下面這個運動案例來看,我會這樣提問:
分析下面我目前「養成持續運動習慣」的執行結果,根據資料庫中永久卡、文獻卡的學習,提出: Keep 我可以保留的好行動? Problem 我目前可能有的問題? Try:接下來我可以調整的新行動?(貼上真正的任務、經驗筆記)
這時候可以看到, AI 根據 NotebookLM 中我已經建立的永久卡、文獻卡,明確的、有針對性地指出我任務筆記當中的問題點。
上面這個完整流程,就是我目前在自己的專案、任務筆記之外,運用 NotebookLM 打造一個「知識輔助」的 AI 卡片盒筆記系統的完整流程,分享給大家,歡迎參考,或是說說你的做法。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歡迎參考我的系列課程與書籍:
- 2024/6 最新著作上市,歡迎支持:《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 「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可使用電腦玩物老讀者折扣碼 ESOR500 ,獲得 500 元折價喔!)。
- 時間管理、筆記系統、AI 工具相關課程:「課程介紹連結」
- 著作:《防彈筆記法》
- 訂閱追蹤 podcast 節目:「高效人生商學院」(Apple podcast 訂閱、 Google Podcast 訂閱)
- 訂閱「電腦玩物電子報」,不定期出刊。
我的電子郵件是 esorhjy@gmail.com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筆記術、時間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問題,歡迎寫信跟我討論。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用 NotebookLM 實踐 AI 卡片盒筆記法:輸入、學習、輸出、復盤 6 步驟流程教學)
留言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