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克服拖延」標籤的文章

跟分心和平共處,不一定要移除干擾也能專心致志的專注力策略

圖片
有時候,我發現自己為了避免分心,安裝了各種隔離社群的外掛和設置了一堆限制,試圖阻擋自己隨意瀏覽網路,以免一上網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幾小時的時間。然而,即使使用了這麼多防干擾工具,當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或是不想做任何安排好的事情的時候,這些工具似乎仍然無法真正讓我保持專注,甚至讓我更加煩躁。

從開始者到完成者:如何克服開始者症候群,完成做到一半的任務

圖片
「把已經寫到一半的文章寫完,把做到一半的事情做完,看似簡單,實則困難。」有時我會發現自己陷入 「開始者症候群」 ,很容易開始新鮮的嘗試,更容易因為遇到挑戰與難關就暫停,然後,繼續開始其他新的嘗試。某些時刻,「好像」多一點新鮮的體驗,是幫助自己擴展視野、突破想法窠臼。

有種拖延是計畫導致的拖延?善用 3 種「意外的短專注」克服拖延

圖片
為什麼很多時候做計劃想要 克服拖延 ,反而讓我們更容易拖延? 可能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我們要開始一項重要工作時,我們會想要先整理一下資料,清潔一下書桌,調整環境或氣氛,或者想想還有沒有未完善的計畫細節。結果這些事情東拉西扯,不知不覺中原本的專注時間就消耗掉了。如此一來,事情本身反而沒有進展。

面對拖延糾結、恐懼沒時間,我幫助自己進入心流靠一個關鍵步驟

圖片
「因為......所以我沒辦法做到......」這是我也常出現的糾結心情, 結果往往就是某件事情又開始拖延了。 因為時間不夠、因為能力不夠、因為事情太難、因為太多干擾,我們往往想要解決這些「因為」,但最終變成「等到......再說」,等到有時間、等我先鍛鍊能力、等找到事情解法、等沒有干擾的時候,我就能......? 但是等到天荒地老之後,反而陷入更大的沒時間恐懼中。

調整時間動機理論的拖延變數,設計時間感知,讓目標開始推進

圖片
  最近讀到一個拖延現象的研究,裡面提到了「時間動機理論」(Time Motivation Theory,簡稱 TMT),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大腦存在著這樣一種思維模式: 趨向短期、具體的目標,而忽視遙遠未來、抽象的目標。簡單來說,當「完成的時間長度」愈長,我們的「動機(動力、快樂感等)」會因此降低愈多 。

問題是遇到他人拖延、個性難搞,如何還能有效的完成任務?

圖片
在 時間管理的課堂 中,有朋友提了一個問題:「我們管理自己的時間可能沒問題,但如果一起執行任務的對方個性真的很難搞的時候,還可以如何有效率的去完成任務目標呢?」這個問題,或許和我近期寫過的「 時間管理Q&A:因為我個性拖延,所以就算列待辦清單也不會去做? 」一文,可以有所呼應。

難以量化的目標如何變得具體可行?從自信、溝通到職涯案例拆解

圖片
在 時間管理的課程 中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目標感覺是很難以量化的,例如是某種感覺、態度的改變,或是某種長遠的理想,這時候,常常會覺得無從下手計畫,或是怎麼規劃好像都不對,找不到具體可行的方案,於是也就很容易變得拖延。

工作愈忙愈要量化拆解知識性工作,讓企劃思考看得見才能提升效率

圖片
雖然說創意、企畫等 知識性工作 ,感覺無法明確設定一個什麼時候會想清楚、什麼時候會想到的時間點。雖然思考的運作,好像沒辦法像是機械性工作那樣有具體的步驟可以遵循,似乎是在某種神祕專注的環境中才能產出,但又無法確定會產出什麼。

工作愈忙愈要「離開前歸位」, 4 個小步驟幫助未來的自己減少拖延

圖片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提到了 「Clearing To Neutral」 這個技巧,並稱其為克服拖延的一個關鍵習慣。這個習慣可以稱為「清理回原位」,或者我會稱之為「離開前歸位」。 該篇文章來自一個跟電腦玩物同樣經營多年的國外生產力部落格:「 Asian Efficiency 」。其原文:「 How To Stop Procrastinating By Learning One Simple Habit 」。

[下班後時間管理] 發現看不見的隱性拖延,與 3 個破解方法

圖片
Business photo created by cookie_studio - www.freepik.com 工作上被交付的任務、目標如果拖延了,雖然會有些焦慮,但這些拖延看得見,我們很明顯知道自己在拖延: 可能是事情有困難,我們害怕失敗、沒信心、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好,所以開始拖延, 也可能這件事情不喜歡、沒動力,所以開始拖延。 也有些事情覺得可以拖延,當然能拖就拖,因為不知道不能再拖延。 這些是看得見的拖延,知道自己在拖延什麼事情,起碼還有壓力,問題還好解決。要解決這類拖延,可以參考:「 克服拖延不靠意志力,你需要這三個簡單可行技巧 」。

[時間技客-27] 用「做了什麼清單」翻轉待辦清單,克服拖延症

圖片
大多數待辦清單工具的設計,都是「消去法」。我們消去愈多,代表生產力愈高。但偏偏要做的事情永遠消去不完。 如果試試看「累積法」呢?把每天的待辦清單,翻轉成「做了什麼清單」。不是消去要做的事情,而是記錄剛剛做了什麼: 讓我們先看到做了什麼,而不是還沒做什麼 鼓勵自己增加做了的事,而不是逼自己消去還沒做的事 這是一份完成清單,而非未完成清單 幫助自己更有成就感、更有動力 從修正已經做到的事情出發,一樣是一種成長

工作愈忙愈要克服倦怠感,如何做重複的事依然保持動力

圖片
有句成語說:「樂此不疲」,但樂趣真的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對某一件事情長期的動力嗎? 如果這件事情一開始做起來很有樂趣,但時間一久,重複執行的過程,會不會導致樂趣消失? 或者當這件事情只是休閒時很有樂趣,但如果變成工作,變成每天要做的事情,會不會就再也不覺得有樂趣了呢? 不要說那些快樂的事情有一天也會疲倦,我們每天必須要去完成的工作,每天生活中的瑣事, 會不會也因為「倦怠感」,而讓生活變得更加有壓力,讓事情更容易拖延逃避。

克服拖延 5 個進階步驟,以養成閱讀學習等生活習慣為例

圖片
我自己其實是一個很懶,愛拖延,做事情容易猶豫不決的人。所以從前幾年開始,我更認真的研究「 克服拖延的技巧 」,我知道無法完全改變自己的個性(也不一定要強迫人性),那麼有沒有什麼樣的具體技巧,可以幫助我解決克服拖延的問題呢? 幾年前的一篇:「 克服拖延的三個技巧 」後,我自己也在生活、工作中嘗試以這樣的出發點,去練習各種生活習慣、處理困難任務,實踐各種讓自己相對不會拖延的方法。 於是後來有了許多更進一步的生活習慣改變的心得、方法文章: 做計畫反而更拖延?練習「未計畫時間表」,自製範本範例下載 SMART 原則,克服拖延要這樣設計下一步行動 覺察五種拖延心態,或許不會更積極但會更快樂 待辦清單沒做完怎麼辦?劃掉他!千萬不要自動延後到明天做

用符合人性的 123 行動清單,開始更有成就感與動力的工作週

圖片
新的工作週開始,馬上陷入忙碌的日常事務中,承接專案進度的壓力,焦慮於處理各種意外,煩惱許多紛至沓來的瑣事。在這樣的紛亂中,很容易感覺沒有動力,感覺缺乏成就感,感覺路途遙遠而困難重重。 我也會如此。 我是一個 愛拖延 ,容易恐懼擔心,不積極,而常常感覺什麼都缺乏動力的人。 這種情緒伴隨著我,很少因為累積了很多成就而完全消失,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湧現。 這似乎跟時間管理背道而馳,但也因此,我非常能感同身受覺得自己無法管理時間,是什麼樣的感覺。

一年之初 3 個不一樣的自我提問,抽空快速完成自我重新設定

圖片
新的一年,我們都想有個新的開始,對自己重新進行設定。 大家可能會想要反省自己過去的功過,為自己設定新一年的目標。但要總結過去一年的自己,看起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似乎要花上不少時間。 於是在忙碌春節假期期間,每天想著要做年終檢討、新年計畫,但在每天的聚會、活動、娛樂中,最後常常找不出時間來做。 結果假期一轉眼就結束了,馬上面臨緊鑼密鼓的工作,原本的年終檢討、新年計畫就被擱在一旁,陷入趕快解決眼前工作的循環。 如果是這樣,那麼與其花很多時間去回顧過去一年,不如何利用三個簡單的自我提問,快速但有效的完成自己的「新年設定」。

我們不小心給習慣太多限制,所以總是無法養成習慣

圖片
如何開始跑步,現在去跑就對了。 如何開始早起,立刻起床就對了。 最近閱讀《 自律就是自由 》這本書,提出了上面這樣簡潔明瞭的說法,看似一種激勵宣告,但對於 練習各種生活習慣 一年多的我來說,卻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句子。

覺察五種拖延心態,或許不會更積極但會更快樂

圖片
最近重讀了「 拖延心理學 」這本書。利用之前分享過的「 電子書閱讀方法 」,在零碎時間讀,在有啟發處畫上重點,最後把畫上重點的段落匯出成筆記,重新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並加入個人的想法詮釋一次。這是我覺得頗有效,也能 深讀 一些重要書籍的方法。

做計畫反而更拖延?練習「未計畫時間表」,自製範本範例下載

圖片
我之前提出過克服拖延三步驟:「 克服拖延不靠意志力,你需要這三個簡單可行技巧 」,這不僅是分享給大家的技巧,事實上也是我自己生活工作中常常實踐的方法,因為我也是個愛拖延的人。有讀者讀完該篇文章後,推薦我可以延伸閱讀「 拖延心理學 」這本書,因為裡面有許多方法應證了我所說的三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