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讀書筆記」標籤的文章

2023 三步驟建立第二大腦,強化大腦記憶,不會拚命寫卻記不住

圖片
最近幾次的企業內訓或公開班 課程 ,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 如果建立了第二大腦系統,會不會太依靠這些筆記的記憶,反而讓大腦遲鈍了呢? 資料收集了,大腦記憶卻變差?第二大腦工具很完整,但需要第一大腦當下思考與選擇時卻完全沒有排上用場?可是不寫筆記,大腦的很多記憶細節又常常失準、遺忘?這時候要怎麼辦呢?

免費 Notion 自動化書櫃模板下載:有巧思的閱讀進度與學習知識庫

圖片
因為 Notion 的「 Database (資料庫) 」功能十分強大,不只是可以建立表格式管理,還有互相連結、過濾的功能,而其中的「 property (屬性)」設計也充滿彈性,甚至還有結合統計公式、程式碼運算的功能, 對於專業進階的使用者來說,花時間好好設計出獨一無二的「 Database (資料庫)」,可以建立許多自動化的工作流程。

Catcode 把白板照片、上課影片、講義PDF插入紙本筆記! AI 辨識筆記 App

圖片
我在分享 Evernote 子彈筆記方法 時,常常會提到一條準則:「 一個任務、知識,往往需要多種不同類型的資料,最好能統整到同一則筆記中。 」在 Evernote 中,就是在一則筆記裡,彙整這個任務的待辦清單、想法筆記、參考 PDF、手繪流程圖照片、報表文件、會議錄音等等。 都在一則筆記裡,這樣處理這則筆記時,就能快速開啟相關資料。 在數位筆記中,要用筆記統整各種類型的碎片資料,相對容易。但是如果我們的核心筆記工具是「紙本筆記」,要如何在紙本筆記上,也插入需要的照片、檔案、可快速開啟的參考網頁連結呢? 今天要介紹一個最新的 App :「 Catcode 」 ,就想要解決上述的問題, App 開發者提到了一個經典的應用情境: 學生上課時在紙本筆記上,速記了老師講解的內容,但同時拍了一段老師重點講解的影片,這時候,利用「 Catcode 」就能把老師講解的影片「插入」到紙本筆記中!

RemNote 考試複習、研究學習筆記教學,融合 Anki 記憶卡與連結知識庫

圖片
「 RemNote 」是一個很有特色的雲端筆記工具,除了基本的筆記記錄功能外,還結合了三大特色: 間隔記憶功能: 可以直接把筆記變成記憶卡 大綱組織: 建立多層次的知識階層 連結知識: 快速建立參考資料連結、反向連結

[影片] 如何做好讀書筆記?我的 Evernote 數位筆記整理流程,學習目標是真正解決問題

圖片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的站長 Esor ,最近開始的每週影片製作練習,依然沒有間斷,只是這次的影片花上更多時間調整而已。 在這次影片中,功能上我想試試看如何調整出更不干擾但又有節奏的配樂。內容上,我想把自己在電腦玩物常常寫的論述型文章,變成影片,試試看要怎麼調整解說的方式。 這次先用最簡單的簡報、操作畫面切換來掌握講解節奏,目的是「先讓聽眾聽起來是清楚的、有意思的」(畢竟我自己"看" YouTube 時,其實通常都不看,只會"聽"聲音)。之後再來挑戰看看「視覺上如何更吸引人」,讓真人入境或場景模擬。

Evernote 數位書櫃整理法,如何打造讀書筆記的活用系統

圖片
之前分享了自己的選書、讀書方法後( 上班族如何養成閱讀習慣?我會這樣挑書、讀書與做學習筆記 ),有許多讀者進一步追問我:「如何整理讀過的書?」 我自己的數位書櫃,是建立在 Evernote 這個軟體上,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我的整理方法。

[讀書心得-1] 把 OKR 用在生活與家庭目標管理,學會設定要事

圖片
看似高遠的人生願望,像是我要健康、我想更快樂、我要工作與生活平衡,雖然好像很有價值,但卻總是沒辦法實現。於是我們說,這是人生給我們太多限制,讓我沒辦法去實踐「自己想做」的事。 但或許真相不一定是我們的時間不夠、動力不夠,而是因為沒有為這些願望設定好「高價值目標」與「關鍵結果」,所以看似有模有樣的目標計畫,可能根本「不是真正重要的事」! 在沒有人幫我們設定目標,也沒有人要求我們產出具體成果的生活中, 或許我們更應該透過 OKR(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結果) 這樣的方法論,練習「幫自己的人生設定要事」的技巧。

買書必備瀏覽器外掛,書蟲小幫手自動搜尋多種書店同一本書

圖片
這是在 Twitter 上看到網友分享的外掛,對於愛買書、愛看書的朋友來說,可以節省一些找書的時間。 「書蟲小幫手」 可以在我們瀏覽像是博客來、 Kobo、 Readmoo、 Amazon、 讀冊等書店時,自動擷取目前查看的書籍資料,提供其他書店查詢同一本書的快速連結。 或許我在博客來排行榜找到一本書,但想看看自己常用的 Readmoo 電子書 、 Google Play 圖書 上面有沒有電子書?(或者反過來) 還是在 Amazon 找到一本感興趣的英文書,快速查一下博客來、 Kobo 上有沒有已經翻譯好的中文版? 「書蟲小幫手」功能雖簡單,但對於在多個書店中快速找書,也確實能提供便利的幫助。

如何整理學習筆記系統?不是堆積資料心得,5年食譜筆記為例

圖片
收集了一大堆「好像值得學習」的「資料庫」沒有用,常常最後只是變成垃圾堆? 寫了很多「日記、心得反省」,這些筆記如何真正被拿出來使用? 或許,在學習的過程中,確實看過一次這篇網頁資料、讀過一次這本書,覺得好,所以收集下來。也真的把當時的心得寫下,或是根據當時的想法做了重點整理。 但是,只看過一次、寫過一次的東西,在資料庫中日積月累,最後卻往往成為被遺忘的東西。或是再次看到時,已經認不得其面貌與背後意義的東西。

上班族如何養成閱讀習慣?我會這樣挑書、讀書與做學習筆記

圖片
「想要養成閱讀習慣,應該如何去做?」這是我常常接收到的讀者詢問。可能比詢問 如何養成早起習慣 、 如何養成運動習慣 ,甚至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的朋友還要多。 這個詢問背後可能包含了幾個問題: 想要閱讀,但知識太多,不知道從何讀起。 想要多讀書,但總是排不出時間。 已經常常買書、看書、上課,但似乎效果不彰。 求知若渴是好的出發點,但如果因此而有了知識焦慮。卻可能在養成閱讀習慣的過程,遭遇更大的挫折,或是花了時間卻沒有達到真正想要達成的學習效果。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在閱讀學習上的一些小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起碼我針對的並非是教授、學生或是真正的愛書人,他們會有不同的閱讀目的與方法。 這篇文章,我只針對想要養成閱讀習慣的上班族來思考,提供一個參考。

Amazon Kindle 繁體中文電子書的購買、筆記與匯出書摘教學

圖片
上個禮拜(2019年5月下旬), Amazon 亞馬遜 Kindle 電子書商店,終於正式「上架」繁體中文電子書。 不過,這不是一個 Amazon 的台灣版網站,而是在原本的 Amazon 美國網站、帳戶下,增加了「繁體中文電子書」的分類,在裡面目前收錄了兩萬多本的繁體中文電子書,可以用 Amazon 美國區帳戶來購買。 Amazon 也為新上架的繁體中文電子書設立了一個網站內的專頁,網址是:「 Kindle 繁體中文書店 」。雖然名稱看似有個專門店,但就像前面所說, 其實只是 Amazon Kindle 大量電子書中的一個繁體中文分類而已。 也因此,如果使用 Kindle App 時,預設打開還是英文為主的電子書商店,需要另外打開繁體中文分類,並且繁體中文書本身沒有進一步的分類,只能搜尋特定書名、作者,才能找到想要的某主題繁體中文書。 這一點上, Amazon Kindle 相對目前專門的台灣繁體中文電子書商店來說,例如 Readmoo 、 Kobo、 Google Play 電子書 商城等,都還有些不便。

用聽書養成效率加倍的閱讀習慣:聽說讀寫合一的讀書筆記法

圖片
今年開始養成閱讀電子書的習慣,寫成幾篇文章,獲得不少回響:「 我如何利用電子書養成更積極的閱讀習慣? 」、「 Readmoo 電子書劃線筆記匯出 Evernote ,搭配朗讀實測教學 」。 閱讀電子書時,除了用眼睛讀,我也常常利用「耳朵」來聽 ,而針對「聽書」這件事,我嘗試了一些可能性,有一些真實經驗的體悟,今天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

提早「為自己」做筆記,做好個人知識管理,但不只寫閱讀筆記

圖片
上課時老師會告訴你要做什麼筆記(或是乾脆照抄一遍),開會時主管會耳提面命任務,準備考試時我們也知道要整理重點,閱讀一本書或論文很自然的會開始做筆記。這些筆記當然也重要,我曾經整理了一系列解決這些問題的筆記方法:「 19 個新學期準備考試、做報告、寫筆記的數位學習與研究技能 」。

Readmoo 電子書劃線筆記匯出 Evernote ,搭配朗讀實測教學

圖片
我自己閱讀電子書很「功能性」,明確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利用零碎時間快速獲取新知識、新啟發,並且可以整理到我自己的工作實踐、寫作流程中。所以我對電子書其實只在意一件事情:「讀書筆記可不可以匯出到我自己的筆記( Evernote )中」。

《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作者寫給自己的讀書心得

圖片
《 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 》是我在 2018 年 1 月初出版的最新書籍,推出至今一個月,成績比我預期的還要好,目前依然在博客來商業類新書榜的前 10 名。

[習慣力-2] 我如何利用電子書養成更積極的閱讀習慣?

圖片
首先要說清楚的是,這篇文章不是要說電子書更好,而是要從「 如何養成習慣 」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怎麼去轉換思考,來讓習慣真正發生。「電子書」只是剛好在這個閱讀習慣案例中,我用來創造改變的一種工具而已。 我自己原本也會閱讀書籍,但並非很刻意,也非持續不間斷,也就是我標題所表示的,原本「不是那麼積極」。我想改進這樣的情況,讓自己可以「更積極的閱讀」,透過更好的閱讀習慣,能更深入的了解專業,更快速的更新與補充自己的知識。 一開始,我也很單純的就是想要養成一種「理想化的閱讀習慣」,那就是我想像自己每天可以空出一段完整的時間,好好坐下來泡杯茶,然後好好打開一本書來讀,邊讀邊寫筆記,最後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新思維,回頭用在工作或生活上。 結果,我發現這樣的習慣雖然不是完全做不到,但卻也只能偶一為之。因為生活中可能有各種意外,小孩不想睡覺、忽然有好看的電影、老婆找你聊天、有其他活動等等,總是等不到那個要執行習慣的完美時間,於是就很自然地以「沒時間」當作藉口,也一直沒有建立起更積極的閱讀習慣。

Google Play 讀電子書完整心得教學:朗讀、做筆記、匯出書摘

圖片
這幾個月來,我利用「 Google Play 圖書 」閱讀電子書的比例逐漸提高。以前我會利用電子書的方式來讀一些小說(例如我在上面重讀了一整套金庸,和抽空讀些古典文學)。而現在我則是更常利用電子書來進行一些「功能性(功利性)」的閱讀。 因為台灣的商管類、知識類電子書,擁有 ePub 版本的比例逐漸提高了,例如我的新書「 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 」就有 ePub 格式。而這樣的文字可重排格式,除了手機上好閱讀外, 在「 Google Play 圖書」還可以畫螢光筆、做筆記,並且「匯出我的筆記與書摘」,在 Android 上具有朗讀功能 ,這些對學習來說大大加分。 對我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可以「匯出一本書全部的書摘和筆記」,這樣我可以輕鬆再 整理到 Evernote 等處建立真正資料庫。於是,我開始養成了在 Google Play 圖書上讀電子書的習慣,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享我操作上的心得和方法。

Mandalachart 幫你列印一張紙本曼陀羅九宮格年度計劃表格

圖片
「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最早由日本的今泉浩晃博士提出,是從佛教思想發展而來的一種思考方式。後來有佐藤傳將其發展為知名的「晨間日記」筆記法。也有由日本管理顧問松村寧雄發展出來,更有系統性的做人生計劃、企業規劃的九宮格方法。 我在電腦玩物的「 九宮格筆記法 Evernote 實作,跳脫直線的表格思考術 」一文中,也有介紹過這樣的方法,我們不一定要從佛教的思想進入,就是把九宮格方法當作一種可以激發你更全面、更平衡的思考,了解人生重要優先次序,並且跳脫直線去發展出每個面向脈絡的方法即可。 而昨天,和張永錫老師討論他即將開設的「 覆盤的技術:練習寫出真正有效自我改變的日記 」課程細節(我是負責幕後策畫),聽老師提到了一個線上九宮格工具:「 Mandalachart 」,正是由前述的松村團隊所開發,特別適合用來做人生計畫、企業計畫的 9*9 九宮格線上版。 我研究了一下,發現「Mandalachart」不只可以在舒適的工具中畫出我們的九宮格思考, 而且也能把「 9 X 9 的大九宮格計畫」,列印成「一張 A4 紙張」 ,這樣一來,就很適合做出年度計畫,並且列印出來後,還能折疊後放進皮夾,隨身攜帶。

[筆記術-12] 主題樹狀筆記法:上課讀書筆記第一次寫就有條理

圖片
你有沒有在做筆記時,遇過這樣的困擾:聽著老師講解,快速把聽到的每個重點記錄下來,覺得自己好像記了很多,但事後回頭看筆記,覺得一團混亂!甚至看不懂自己到底在寫什麼?或是原本誤以為內容豐富的筆記,卻很多重複內容,發現真正的重點並沒有記到? 於是你還要再花很多時間重新整理一次筆記? 偶爾會有同學寫信來電腦玩物問我:「電腦玩物上撰寫很多 筆記術文章 ,有沒有什麼有效的筆記方法,可以讓我第一次聽老師講一個全新主題,或是第一次看一本書、第一次整理一份資料時,就能快速的整理出重點?寫出有架構的筆記?並且下次使用時可以有效再利用呢?」 我自己有一個很簡單很簡單的筆記方法,說出來沒什麼稀奇,而且立刻就能學會。但我也發現很多朋友做筆記時,沒想到用這個邏輯去寫,導致「第一次」的筆記常常混亂沒有章法。

重新愛上古文之美的 3 款詩詞 App ,學習本身也充滿視聽美感

圖片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詞中可以學習語言簡潔的美感,了解怎麼運用比興去巧妙形容複雜的情感哲思,而歷代流傳下來的詩詞,其實也就代表每一個時代的思潮和感受,不僅是藝術的欣賞,也是對歷史另一種面貌的認識。 但要空下時間好好讀詩,或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這時候與其強求煮酒烹茶後吟詩的情趣,不如善用數位隨身 App ,讓自己隨時都能置身詩詞的天地,多學幾首詩,也多增長一些對語言和歷史的知識。 而且不要以為詩詞 App 像課本那般枯燥,近幾年可能因為大陸電視節目的風潮,也可能是學習的興趣,有許多「本身就充滿視聽美感」的「 詩詞 App 」誕生,這些優秀的詩詞 App 甚至可以讓 學詩 、 讀詩 、 玩詩 ,甚至 聽詩 ,變成有趣又賞心悅目的事情。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來推薦自己實際嘗試過多款 App 後,我最喜歡的三款詩詞 App ,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推薦,也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