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Google Vids 免費線上影片編輯工具,輕鬆完成教學影片錄製、剪輯、特效、字幕

圖片
Google Drive 雲端硬碟中除了編輯文件、簡報、試算表,設計問卷表單外,這一兩年還有一個不斷更新改進的功能: 「 Google Vids 」,這是一個線上的影片剪輯工具,而且在 2025/8 後開放給所有免費用戶也能使用 !

寫了三年習慣復盤筆記後,我用「持續紀錄」+「改進日記」養成習慣

圖片
你也發生過每天寫日記,每天追蹤各種時間、健康、效率紀錄,但留下的都是懺悔日記,或是挫折紀錄,而真正想要的習慣沒有發生、沒有持續嗎?

用 NotebookLM 實踐 AI 卡片盒筆記法:輸入、學習、輸出、復盤 6 步驟流程教學

圖片
今天這篇文章分享我的「 AI 版卡片盒筆記法流程」:用 NotebookLM 把外部資料轉換成「自己的有效學習資料庫」,利用「 卡片盒筆記法 」(Zettelkasten)的技巧,從雜亂資料變成文獻整理,產出融合自己想法的永久筆記,幫助自己快速輸出任務、教案、簡報報告等成果,並且還能利用這個卡片盒持續復盤。

Google Gemini 支援上傳錄音檔, AI 一分鐘轉出破萬語音逐字稿

圖片
Google Gemini 最近因為升級的修圖功能 Nano Banana ,獲得許多用戶的注意,之前我也分享過這個 AI 修圖功能的教學文章:「 用好 Google Gemini AI 修圖升級版教學:整合產品照,編輯人物動作,保持外觀一致性! 」,確實可以讓 Gemini 不只是跟 AI 聊天,而是可以當作一個 AI 修圖工具來使用。

工作愈忙愈要即時筆記,多花30秒做三步驟記錄,省下未來N倍重工時間

圖片
誤解兩分鐘法則,常把人帶進愈做愈花時間的循環 在上 防彈筆記法 的課程時,我常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esor,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一些臨時的、雜亂的瑣事,並沒有什麼很明確的專案和目標。這樣一來,各種交辦不如想辦法當下、快速處理更快,我還需要利用筆記做紀錄,建立自己的工作系統嗎?」 GTD 不是說:「2 分鐘就能回的,立刻處理,不要推遲。」一個簡單交辦,快速在郵件回應就當結束了,還要多做紀錄,不是要多花一些力氣與時間嗎? 我的經驗是: 「快回覆 ≠ 不記錄。」兩者不相違背,前者是幫助自己不拖延,後者是幫助自己節省未來工作時間,可以同時進行 。 反而我常在工作現場看到許多忙碌工作者,努力追著各種交辦,在郵件、即時通中快速做著各種回應: 把「溝通系統」當成自己的「工作系統」,最終資訊分散、版本不一致、重工率高,陷入愈做愈花時間的循環。 之前「 不快速回訊、不整理郵件,專注任務筆記,才是最聰明的整理術 」這篇文章也分享過同樣的問題點, 而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自己的「快速紀錄」技巧。 許多朋友認為只有在處理大專案時,才需要系統化管理。如果我沒有要做什麼「重要的事」,就不需要建立個人整理系統。然而,即使是處理瑣事和臨時任務,也可能遇到下面情況: 我處理一個包裹寄送,快速回應完,接下來發生什麼臨時意外,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總之「回應完,就當處理好」,沒有額外花時間整理。 但簡單的事情往往會出現比我們想像更混亂的狀況。假設對方需求做了幾次改變、臨時發現需要申請額外單據,這時需要確認一下之前的處理狀況。 如果我們前面只是隨手把事情回應完,就會導致自己要花掉非常多時間回頭去雜亂工作流程中去找資料,說不定還會漏掉一些關鍵訊息。 於是事情變得「愈做愈花時間」,「愈執行愈混亂」。尤其當沒有大專案,手邊都是雜亂臨時事件的時候,只要有兩三個任務發生上述情況,工作流程就可能陷入漏東漏西,花掉更多時間在重整資料的情況。 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隨手就把目前處理的資料、回應的步驟,都「快速記下來」,累積在一個任務、一則筆記當中(防彈筆記法的核心原則)。以後這個任務出現任何變動、狀況,我只要搜尋關鍵字回頭確認即可。 這些任務平常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的意外狀況,卻足以讓我們焦頭爛額,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效率和工作品質。 這時候當然需要建立工作系統。 所謂的目標化、系統化管理,不是要去尋找什麼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