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筆記技巧」標籤的文章

收集資料時 3 步驟「任務化」!AI 工具取代不了的整理技巧教學

圖片
資料、筆記之間最好的「連結」關係是「任務」,而不是屬性、相關性 ,這也是在 AI 時代擁有大量自動分析資料工具後, AI 依然無法為我們代勞的整理技巧。也是幫助你不再努力分類、標籤、連結後,還是出現「用不到」、「找不到」、「只是蒐集沒在用」的狀況。

AI 時代建立筆記系統的關鍵是「任務/經驗」而非「資料/知識」

圖片
在 AI 可以幫我們生成內容、整理資料的新時代,我的個人筆記還有價值嗎?如果有,我到底該記什麼、怎麼記?我建議把重點放在「任務 / 經驗」而非「資料 / 知識」:

我用 NotebookLM 搭建 AI 稍後閱讀、學習輸出工作流,操作教學與延伸應用

圖片
古老的 Pocket 稍後閱讀工具最近決定收攤,近年火紅的 Readweise reader 我付費使用一段時間後,又覺得自己用不到那麼多功能,目前我的閱讀與過濾資訊方式,更像我之前寫的這幾篇文章:「 如何過濾資訊與稍後閱讀?2022年五個克服資訊爆炸的學習技巧 」、「 從讀不完的稍後閱讀轉念:當下讀完,當下處理 」, 雖然有收集資訊的流程,但更聚焦在之後的輸出與任務上,而非在建構大量稍後閱讀的資料庫。 所以,大多時候我反而沒有使用特定的稍後閱讀工具來整理資訊,因為最後的「任務輸出整理工具」才是我更想建立的第二大腦。

先用 Deep Research 掃清認知盲區,再用 Google 搜尋,我的 6 種學習新流程

圖片
在每天需要挖掘、研究大量資訊的工作與學習生活中, 以前我長期仰賴 Google 搜尋、社群瀏覽、RSS 訂閱服務,這往往會花費我大量的時間,其中很多還是好奇引發的分心時間,而找資料不一定有結果,任務則開始拖延......。

[實戰教學] 懶人也能持續的筆記法:記下來就好,讓 AI 整理架構

圖片
你是否也曾經想建立一套有效的第二大腦筆記系統,一開始確實充滿熱情、花了時間把系統架構做好,接下來卻總是在忙碌之中半途而廢?你是否也常常兩天打魚三天曬網,覺得要維持做筆記的習慣實在太困難?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把筆記流程設計得「太過複雜」,導致每次要做筆記時都覺得麻煩,最後自然就會放棄。

最簡單有效第二大腦,就是寫復盤筆記,幫我高效率輸出任務與文章!

圖片
一直以來,我研究筆記工具、第二大腦的目標,都是建立一個可以維持 10 年以上的系統。(參考: 筆記,累積的效應,2024 開始撰寫我們的第一則 10 年筆記 ),而透過真正長時間持續累積,我慢慢體悟到:

為什麼我喜歡清單式的筆記法?說說他的優點與侷限

圖片
在多年來持續保持著很重度的寫筆記習慣,也用了許多的筆記工具和方法後, 我自己最終都會回到相對簡單但有效、反璞歸真的選擇上。所以,大多數時候我使用的筆記方法就是最單純的「清單筆記」。

好筆記是修改而非規劃出來的,以如何區隔專案任務筆記為例

圖片
對於筆記,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但其實不太有效果的習慣,也可以說是迷思: 花了許多力氣設計、規劃、撰寫出筆記後,就把筆記當作只能看、不能改的東西, 如果不能照著做而要改動,就是我的問題而非筆記問題 ,於是總是在思考 如何花更多力氣在「一開始」就能寫出完美筆記 。

寫筆記就是練習心智運動,分享防彈筆記法幫我做好四種心理鍛鍊

圖片
寫筆記,就像運動,運動鍛鍊的是肌耐力與心肺能力,而寫筆記鍛鍊的是我們的思考與心智應變能力。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執行力、長持久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圖片
在上 「防彈筆記法」課程 時,常常接收到類似問題:「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或者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透過筆記建立工作系統看起來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雖然建構出第二大腦能提升效率,但會不會在建立過程就花掉許多時間?」 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們還有力氣和時間去建構 第二大腦 嗎?雖然系統和工具起來都很好,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去完成 。

寫筆記,是擴展思考的引擎,而非只是記憶的系統

圖片
多年前,我在書上有一句話很受讀者喜愛:「記住,讓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多年後,持續了夠長時間的筆記系統與習慣後,我開始感受到, 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記憶的整理系統,而是來自「寫筆記」這個當下行動自身 。

先寫事前整理筆記,如何一邊開會行動一邊完成有效筆記的作法

圖片
當我們在會議中、學習過程中,總是打開空白筆記頁面從零開始記錄,有時候甚至會覺得當下快速筆記就已經來不及了,更不用說當下還能做有效的整理與思考 。但是,這樣一來雖然當下記錄了許多流水帳,可是之後想要整理這些資料時,反而事後變得更難整理,為什麼呢?大概有三個原因:

搶先預購《防彈筆記法》獲得限時限量書卡、報名參加導讀會!

圖片
跟電腦玩物的讀者分享一個好消息,我的新書 《防彈筆記法:簡單輸出式筆記架構,保護高產出、高效能心流》 將在 7/14 禮拜四(今天)於博客來開放獨家預購, 在獨家預購中會送給大家一套20張的筆記書卡 ,每張書卡是一面書中的筆記流程圖,搭配一面筆記法格言,讓大家可以快速抓住這次「防彈筆記法」的重點,也可以插入自己正在閱讀的書籍中、正在撰寫的筆記本中當作書籤使用。

如何用永久筆記管理變動資訊?我的疫情期間健康生活筆記經驗談

圖片
通常一個專案或任務只要執行的時間一長,一定不斷的有新變動,一直都會有新的資料出現,這時候我們可能開始在自己的資料夾、筆記本中堆積這些新內容,但時間一久,這些資料、檔案、文件、筆記開始變得錯亂、重複, 雖然資料都儲存下來了,但我們卻無法高效率的找到相關的資料?也沒辦法快速準確的使用需要的資料?明明我都很努力地記下來,為什麼還會變成這樣呢?

PARA 筆記整理法實作示範:簡單可行個人第二大腦知識管理系統

圖片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需要整理的資料非常的龐雜,不知道如何做好有效的分類。或是各種雜亂的資訊混在一起,要決定下一步行動的時候覺得非常干擾,但真的要找參考內容時又找不到。也可能努力的整理出一個看起來很豐富的資料庫,但執行目標、創造價值的產出沒有提升,反而是花了太多時間再整理。

Heptabase 功能圖解教學篇,實現視覺化整理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圖片
你可以想像在進行一個專題研究、規劃一個專案流程、整理相對雜亂資料時,有一個工具可以像是一張超大桌子一樣,讓你把所有筆記攤開,重新建立彼此之間上下前後的連結,並看到整個系統、流程的地圖。 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新興視覺化筆記工具:「 Heptabase 」,這款由台灣開發者創立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非常適合知識學習的整理,但也很適合作為專案流程的規劃。

[高效能職場筆記法-7] 寫好原子筆記,別讓筆記分類變成一座迷宮

圖片
這幾年流行的 卡片盒筆記法 雖然是以知識管理為主的系統,但也可以帶給我們在職場工作筆記、專案任務筆記、時間管理筆記中的許多啟發。前一篇系列文章,提到卡片盒筆記法中的「 長青筆記 」概念,對應到職場筆記中應該要有更多筆記是保持反覆更新的狀態。今天這一篇文章,要分享另一個相輔相成的概念: 「原子筆記」,掌握住你需要的筆記的原子單位,才不會寫出太過分散,或缺乏彈性的筆記 。

[高效能職場筆記法-6] 維護一則長青筆記,而非不斷新增拋棄式筆記

圖片
我有時喜歡去看一下自己 Evernote 筆記的版本更新時間(查看「筆記資訊」),看看第一次建立這則筆記的時間點,也看一下最後更新的時間點,而這時候我會找到許多「多年來依然在持續更新」的筆記。

[高效能職場筆記法-4] 一張便利貼、一個暫存箱就能改變工作效率

圖片
要讓工作任務更輕鬆但更有效的管理,要克服工作中的各種臨時事項的干擾,要讓自己簡單架構一個可以安心不失誤的工作系統,這時候,準備一個暫存工具,是工作流程必不可少的設計。

讓生活有效管理的 11 則真實筆記案例,簡單筆記系統整理生活雜事

圖片
之前在講 數位子彈筆記系統的相關課程 時,有學員提問:「除了從目標、專案的角度來整理自己的筆記系統外,如果要管理的是生活中的各種瑣事, 可以如何有效地寫筆記,才能更有效率、更有動力,也更有成果的管理生活中的雜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