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不專心」標籤的文章

一鍵進入 Android 手機專注模式,用在假日放鬆比工作更有效

圖片
最近 Android 的「 Google 數位健康 」 App 開放了「專注模式」這個新功能(之前在 Beta 測試中)。 一直以來,我會在這個內建的「 Google 數位健康」中, 設定一些娛樂、社群、遊戲 App 每天使用不能超過特定時間(通常我都設定在 20 或 15 分鐘內) 。這除了可以幫助我避免超時使用這類 App ,更可以幫助我在使用這些 App 時更有效率,真正去吸收我要的資訊。( iOS 上也有同樣功能: 如何利用 iOS 12「螢幕保護時間」改變生活習慣?四步驟建議 ) 另外我也會排程開啟「 Google 數位健康」中的「放鬆模式」, 設定在睡覺前一段時間就讓手機自動進入零干擾(不會收到通知)、螢幕灰階、夜燈的模式。 (可參考: 適當安靜與專注的手機整理術,回歸 Android 後的設定經驗談 ) 那麼「 Google 數位健康」最新開放的「專注模式」有何不同呢?

Daywise 幫你長時間無中斷工作, App 通知自動聰明排程處理

圖片
當然,如果不想被手機通知干擾,也可以直接關掉所有手機通知,或是把手機關機、把手機蓋起來。 不過,手機也可以是你的生產力工具,有些 App 的通知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那麼,有沒有兩相權衡的方法呢?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 在自己決定的適合時間處理 App 通知,而非 App 想要我們處理時。 因為幾乎所有 App 的通知,都設計成讓使用者花更多時間、更高頻率、更即時的去打開他們。但這些可能不是我們最好的處理時間。

適當安靜與專注的手機整理術,回歸 Android 後的設定經驗談

圖片
不要過度喧囂,但也不是與世隔絕,適當的安靜與專注,或許是一個讓我更舒服的手機中庸整理之道。

HabitLab 來自史丹佛大學的時間管理工具,實驗改善上網習慣

圖片
為什麼我們不知不覺耗費大量時間在 Facebook、 YouTube,或某些擁有源源不絕新聞與討論的網站、社群上?可能是社群上各種自動內容推送,原本我只是要上去找個工作資料,但一打開就忘記原本正式工作目的,被源源不絕的推薦轉移注意,甚至忘記了時間。

[習慣力-14] 你不一定需要安靜的工作

圖片
有時我們要 養成習慣 ,但另外一些時候,要嘗試打破習性與慣性,去找到更多可能性。例如,我們常常說:「讓我安靜的工作」,但真的需要安靜的時候才能工作嗎?

除了保護「暫時專心」,我們更需要提升「長期專注」的工具

圖片
常有朋友問我如何隔絕數位網路服務的干擾?尤其現在工作上不得不使用數位工具,但打開網路又很容易被臉書或各種新聞、娛樂所吸引,要怎麼樣才能擁有更高的注意力,也創造更多 優質的時間呢 ?

[習慣力-8] 戒除手機成癮、練習行動專注:我實踐過四階段方法

圖片
手機成癮,是個問題,也不是個問題。

把手機螢幕調成灰階吧!提醒自己真實世界更迷人[附教學]

圖片
看到有朋友分享了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 想戒掉手機癮?把螢幕調成灰色吧」 ,想說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方法。文章中,記者嘗試把自己的手機螢幕調成了「灰色」,所有 App、畫面都變成黑白,而帶來的效果是:「只顯示灰色的目的是讓絢麗的螢幕變得不那麼誘人......它極大緩解了我不停查看手機的不安情緒。」 這其實也是我這幾年關注的主題,如何讓自己善用科技,但更簡單、不焦慮、不成癮:「  讓自己成為一個「很簡單」的科技人 」,在我兩年前的這篇文章裡也提到了,讓自己不便利一點,有時候是要找回 專注力 。 不過,我倒是沒有想到這個更決絕的做法,從視覺上拒絕手機的誘惑,把你的螢幕調整灰階!

如何讓自己保持專注力?相對有效和常常無效的3個方法

圖片
「專注力」,是焦慮而雜事纏身的朋友,或是拖延與分心的朋友,都想要獲得的能力。這個詞彙很美,但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專注?一定要專注才是好事嗎?所謂專注是什麼意思?我對「專注力」有三個在實作經驗中產生的解釋。 首先,專注跟時間長短無關 。不是說我一定要一個小時專心做一件事情才叫專注,如果我能有 5 分鐘專心想一篇文章的草稿,這也會是很棒的專注力體驗,不用去糾結你可用的時間長短。(延伸閱讀: 這 10 件事情,不如留到「零碎時間」再做更有效率! ) 再者,專注跟是否分心無關 。專注有可能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但一定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嗎?這個定義本身就有點奇怪,有時候創意的來源就是同時接受很多資訊的刺激,或是你在做 A 時也有可能創造更多 B 的產值。與其計較是不是完全不分心,不如關注「投入」與「產能」之間的關係,在相同的時間下我是不是創造出價值,這才是專注的目的。(延伸閱讀: 停止殺時間:用「優質時間」取代「虛無時間」 ) 三者,專注不等同效率速度 。專注有可能更有效率,但專注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當下快樂且積極的情緒,覺得自己可以忘記時間,享受一種充分地採取自主行動的狀態。(延伸閱讀: 來自 TIME 的快樂科學秘密:投入時間當下 )

打開上癮 App 前深呼吸: Space 幫手機與網路創造不焦躁空間

圖片
各式各樣的遊戲 App、 社群網站,甚至是優秀的生產力工具,基本上都是設計成「 要讓你上癮 」的模式,尤其優秀的 App 更是如此,這樣你才離不開他,所以頻繁的新通知、不斷更新的有趣內容,或是讓你心心念念的某種目標、挑戰、成就感,於是我們不斷忍不住打開這些工具。 對這些 App 與網站來說,讓你我上癮,是成功的設計。但是對你我來說,我們一方面喜愛這些遊戲或工具帶來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找回控制權」。(例如: 乾脆脫離 Facebook 過濾演算法控制的三種閱讀方法 ) 找回控制權不是要拋棄社群論壇、購物網站或遊戲,而是調適自己的心情,「真正享受」好遊戲、好工具、好網站,但「 保持頭腦清醒 」。這就是今天要介紹的這個 Chrome 外掛、 Android 與 iOS App :「 Space 」要帶給大家的效果。

有效解決工作分心問題:我嘗試過的 7 個實用小技巧與工具

圖片
我愛分心,有時候分心代表著一種對四周更敏捷的觀察,還有對事物的好奇心,這幫助我快速地進行探究、評估,從而發現一些別人沒有發現的可能性。但是,我也跟大家一樣不希望自己太分心,如果在工作時隨時隨地會因為一件小事情而離開工作的專注狀態,那回到工作大道將會是一條漫長且痛苦的歧路。 所以,我不苛責自己的分心,有時候我還擁抱他,但我也常常嘗試著各種解決工作時分心問題的工具與方法。 經過各種嘗試後,對我來說 最有效的「不分心方法」 ,就是我在「 為什麼隔離干擾也不會讓你專心?關於專注的5個思考 」這篇文章裡提到的: 找到自己很想做的事情,然後投入去做 。一旦投入,分心問題就自己消失了!唯一的問題就是我們通常沒有幫自己去選擇真正值得讓自己投入的事情。

Forest 用專注力養育一片森林,動人的時間管理 App

圖片
你要怎麼計算自己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專心工作?我之前在電腦玩物介紹過幾款可以幫你「計算工時」的 Android App: Time Recording -Timesheet App 工時計算表,手機專用時間管理  Timesheet -Time Tracker 時間管理軟體 Android App 心得  這些時間計算工具很好用,甚至可以提供接案工作者計算自己的工作時間,但也因為太專業,介面與目標看起來就是比較沉悶,無法打動人心。 有時候,時間管理的關鍵就在於「 打動自己 」 ,不一定要那麼專業的軟體,而是這個服務設定的目標是不是可以打動你。如果這個工具只會逼迫你、阻止你,那麼聰明的我們很容易就會繞道取巧,這就是:「 為什麼隔離干擾也不會讓你專心?關於專注的5個思考  」。 今天,要跟大家推薦一款 Android 與 iPhone 上的專注力、時間管理 App:「 Forest 」,他用很有趣的方法,把我們的專注時間想像成一座森林的培育,透過每天的累積,讓我們在具象化的遊戲目標中,找到一個專注的動力,由此慢慢培養可以專注 30 分鐘的習慣。

StayOnTask 不專心工作怎麼辦?打斷摸魚的Android App

圖片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坐到工作桌前,準備要來專心寫一篇稿子,不經意拿起手機看看朋友傳來的 LINE,點開朋友推薦的一則新聞連結看了起來,然後又不小心玩起 Candy Crush,結果一下子時間過去半個小時,還沒開始進入工作正題。 即使坐到工作桌前,但我們仍然很容易因為各種事情分心,上個網、看個信、收個即時訊息、玩個小遊戲,分心就算了,問題是上面這些事情會讓我們「一去不回頭」,一旦打開網頁,就可以在網網連結之間耗去大半時間,而真正的工作根本就還沒開始。 今天要來介紹一個簡單有趣的 Android App: 「 StayOnTask 」,這個軟體的設計目的是要用來「 打斷我們的摸魚時間 」 ,在我們慢慢的遠離工作主題時「緊急」提醒我們,讓我們產生警覺。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上了 Facebook 後就根本忘記了自己剛剛其實是要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