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工具如果只能從工具內建知識庫裡面找答案,往往會有資料太舊、資訊錯誤的問題。所以,後來 AI 工具大多都內建了網路搜尋功能,透過即時的資料搜索,一定程度提升了回答的正確性與即時性(延伸閱讀: 先用 Deep Research 掃清認知盲區,再用 Google 搜尋,我的 6 種學習新流程 )。而現在, 許多 AI 工具開始可以「連結」使用者自己的資料庫,例如郵件、行事曆、雲端硬碟的內容 ,於是 AI 開始可以幫助用戶更直接分析工作問題、設計專案企劃,用既有的資料生成更準確的新內容。
Google NotebookLM 是我很常使用 AI 工具之一。可以上傳大量的文件、簡報、網頁、錄音檔、 YouTube 影片作為「我的資料庫」,讓 AI 從我的資料庫中整理、分析、生成各種需要的筆記、報告、說明等等,在工作與學習上都非常有幫助, 而最近 NotebookLM 開始推出一項新功能:「為資料庫畫出一張互動心智圖」,透過心智圖快速理解資料庫中所有內容的重點、邏輯、流程與架構。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如何「邀請」 AI 一起來陪我閱讀英文原文書的工作流程。為什麼說是「邀請」呢?因為我不是讓 AI 幫忙摘要整本書的內容,也不是讓 AI 去閱讀然後我自己不讀。我認為「閱讀」這件事情還是要自己去讀、去吸收、去消化(延伸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的深讀、反芻、拆解三步驟 )。所以,邀請的意思是:
ChatGPT 在 2025 年初針對目前最高階的 Pro 版帳戶推出了「 Deep Research 」功能,並在 2025/2/26 宣布將這個功能開放給 ChatGPT Plus、 Teams 版帳戶使用(有每個月使用 10 次的限制,最大上下文容量也和 Pro 版有差異) 。透過「 Deep Research 」,我們將獲得一位具有初階代理人(Agentic)能力的 AI 研究助理,只要指定題目, 他會「全自動」擬定研究計畫、上網搜尋資料、進行摘要統整、撰寫出研究報告。
最近收到幾個讀者的詢問,提到說他們在使用 AI 工具的過程,常常無法幫他們生成有效的報告草稿、簡報大綱,AI 給出的往往是比較膚淺、平庸,甚至充滿錯誤的生成結果?但是,當我回頭仔細詢問他們是怎麼應用 AI 工具的?常常發現很多朋友往往就是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希望讓 AI 直接幫我們生成一個理想中的最終內容,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生成式 AI 不只會針對問題直接文字接龍出答案,而是會:「 先寫好一份研究計畫,接著自動根據計畫去蒐集資料,針對資料進行推理分析,最後把整理出的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 」甚至能夠「 同時摘要數十篇參考資料,並一口氣自動完成3000字以上的文章 」,那這樣是不是在人與 AI 協同合作的過程中, AI 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品質更好、更有效的內容草稿呢?這就是這篇文章想要測試的 Google Gemini Deep Research 目前可以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