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優質時間的練習」標籤的文章

時間管理Q&A:和負面情緒和平共處,而非處理掉情緒的5種方法

圖片
在很多次的 時間管理課程 中,我常常會被問到「情緒如何管理」的問題。即使已經掌控了某些時間管理工具,或是某些方法之後,我們可能最終過不去的是自己的心情與感受這一關。 例如雖然我已經知道如何利用工具來節省工作時間,也練習了如何拆解目標,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面對到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時,往往這些計畫就感覺派不上用場了。

時間管理Q&A:不一定是沒時間?用時間顆粒度打敗拖延與干擾

圖片
每一次在上 時間管理課程 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有人提出這類問題:「工作上太忙碌了,所以真正重要的目標常常都無法推進。」、「太常被打斷、干擾,所以排好的計畫也往往拖延。」 這時候,通常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大多是:「如何減少干擾與臨時任務?」、「如何讓自己可以擁有更多更長的專注時間?」、「如何逼自己去做當下因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找回時間掌控權的 15 個小習慣,我在時間管理、生活管理、科技管理上實踐多年

圖片
要找回對時間的掌控權,其實是從許多可能細微的小習慣開始。 因為時間之所以溜走、被占用,往往是我們的一個小動作而交出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時間。 這篇文章作為一個 2020 年的總結,我分析自己目前進行中的許多時間管理的小習慣,跟大家分享。

如何讓郵件、即時通不再雜亂干擾?我的三個工作習慣

圖片
最近 課程 中,無論是針對青年的職涯訓練,或是時間管理方法,都被詢問到一個類似問題: 「整理郵件、即時通等碎片的工具學會了,但我們也想知道 Esor 實際上怎麼管理郵件、即時通的完整工作流程。」 這是一個很棒的問題,工具的功能是一回事,但運轉這樣的工具背後,有沒有什麼關鍵的使用習慣呢? 有可能正是這樣的工作習慣,才能真正確保郵件、即時通成為工作助力,而非讓工作更加雜亂、干擾。

小心無邊際的資訊、 工具與大腦想法 ,練習為自己設定邊界

圖片
最近讀到一個概念:「無邊際」,覺得很有警世意味。什麼是無邊際呢?像是好像永遠有讀不完訊息的 Facebook ,永遠有看不完影片的各式各樣影音工具。或者說,整個世界本身(不只是網路,真實世界也是如此),我們要研究的任何主題都有無邊際的資訊量可以查看。 無邊際,是一個現實狀態,這本身也是好事,代表我們永遠可以不斷有所進步,永遠可以更新。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小心注意,警覺到世界本身是無邊際的,甚至警覺到很多工具刻意設計成沒有邊際,想要跟著走,最後就會發現永遠走不到終點,而且還離目標愈來愈遠。

我如何和孩子一起練習「生活任務板」,為生活設定目標的技巧

圖片
工作上被交付任務,目標是相對明確容易掌握的。反而回到生活中,雖然我們依然想要「做點什麼」,卻往往想做的事情很多,想改變的習慣很多,生活怎麼好像依然還是在同樣的迴圈當中打轉,沒有真正往前邁進的實際感受。 我常常在電腦玩物中,提到設定目標的重要性,也一定說過生活應該像專案、像任務那樣管理的話。(例如這篇文章: 「專案」「管理」我的生活,才是及時行樂的幸福方法 ) 最近,我自己在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又再次體驗了生活目標管理的重要與效果。

Pomodor 簡潔番茄工作法工具:可離線的線上版、免安裝註冊

圖片
「 Pomodor 」是我最近看到的一款值得推薦的番茄工作法工具。 雖然 番茄鐘工具 已經很多,我多年來在電腦玩物上也介紹過不少, 而這款「 Pomodor 」值得推薦的原因,不是他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功能,而是他「沒有太多功能」。 因為沒有太多功能,所以「 Pomodor 」不一定要註冊帳號,不需安裝軟體,操作非常簡易,並且核心功能都有: 自訂番茄鐘時間 ,每 25 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但可以手動調整適合自己的節奏。 就算不登入帳號,也可以在單機瀏覽器中追蹤統計 每日、每週、每月的番茄時間利用。 雖是線上工具,但可以離線使用 ,適合專注時也想斷絕網路的使用者。

寫書時我如何釋放壓力與焦慮?有四個階段的紓壓步驟

圖片
前陣子剛剛 寫完新書 ,即使是自己再熟悉的主題,但寫一本書的過程依然還是很有壓力。諸多問題像是:寫到卡關?寫得不滿意?截稿時間?很多其他任務同時進行?都會不斷的累積焦慮。 雖然有時候,壓力、焦慮累積到一個程度後,也有可能刺激我們激發更好的想法與行動(這是真的!)。 不過如果超過我能承受的臨界值而不好好釋放一下,卻可能讓自己長期處於情緒低潮的不快樂狀態,甚至很有可能連其他事情都無法做好。

如何進一步突破效率瓶頸?5個時間管理的不浪費法則

圖片
覺得自己做事情已經很熟練,也認為自己的專業技能足夠,並且沒有什麼拖延的問題,大多數事情都會努力認真去做。但是,即使如此,卻還是覺得自己忙不過來、時間不夠,效率與生產力就停滯在那邊,無法繼續提升上去。 這時候,突破效率瓶頸的方法,或許在於建立一個「不浪費」的時間管理流程。 事實上,如果能反過來做更好,更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先從「不浪費原則」開始,你會發現,這些原則的調整,往往能夠帶來最大的時間節省,與產能提升。

太多工具拖慢生產力?最精簡專注的3個「時間管理工具模組」

圖片
我們的待辦事項分散在太多地方 (郵件、即時通、某個或某些個待辦清單軟體、某個或某些行事曆上,以及某本或某幾本筆記本上), 往往導致時間管理難以執行,做事容易遺漏,或是覺得管理壓力很大。 確實,很多工具都很好用,各有特色,但也各有缺點,所以每個我都想用,或是想用不同工具處理不同任務。 但是, 太多的生產力工具會造成一些「反時間管理需求」的結果: 會有過多的通知 會需要花更多時間整理 會花時間搞定不同的整理邏輯 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確認分散的任務 而依然很容易遺漏重要的事情

反省覆盤說得簡單,為何我仍無法落實 PDCA 的改善方案?

圖片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更有效率的工作,都希望可以節省時間、掌控時間,都希望自己能夠輕鬆解決工作問題。 這些問題其實有一個最實際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善用經驗、持續改善,讓下一次比這一次做得更快更好」。 或許我們很難一次做出完美計畫,很難第一次就做出最有效率行動,我們不一定是天才,不一定一開始就是專家。 但只要做好 PDCA 的查核與改善,那麼大多數朋友都能透過快速進步,讓自己快速的提升效率。

一張解決問題的時間管理流程圖,《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新書有何不同?

圖片
這本書如果從我計畫開始寫的時間點來看,到現在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從 2017 年年初,我受邀開設「 電腦玩物 Esor 的時間管理哲學 」這門課開始,我便計畫要利用課程的實踐,寫出一本對讀者有幫助的時間管理書籍。 有我的筆記為證,雖然這三年來陸續寫了其他的書籍,但這個計畫一直都在進行中。 而三年過後,時間管理課程的演練愈發熟練,這本《 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 》新書也於焉誕生。 依照去年的慣例,這次我也分享「 新書的第一章PDF 」,提供大家參考。

規劃行事曆很頭痛?試試看「單純記錄」一樣有時間管理功效!

圖片
「 進攻行事曆 」是我平常規劃重要目標時間的方法,已經實踐了許多年,一直都是幫助我掌控時間大方向的必備系統。 而今天要分享的這個方法,不是做時間的規劃,而是反過來做「時間記錄」。在每一天執行任務的時候,就在行事曆上記錄這段時間做了什麼。 方法本身非常的簡單,而且不像是時間規劃時需要絞盡腦汁,也不用害怕計畫趕不上變化。 因為只是做記錄,無論怎麼變化,就是記錄下來即可。 但是實踐這樣「單純記錄」一段時間後,我們將會發現這樣的記錄也可以對時間管理帶來很「積極」的幫助。 (就像如果不會拆解任務,那麼先從記錄開始,也是有效的方法: 工作愈忙愈要記錄與回顧,寫「任務日誌」是提升效率關鍵 ) 甚至這時候不需要用什麼複雜或精巧的時間記錄工具,我覺得最有效的其實就是你平常慣用的「 行事曆 」,但最好是能展開到每天每個小時為單位的行事曆。然後就是打開行事曆,隨時把現在我做了什麼,把這段時間的真實利用,寫上行事曆即可。 這樣的記錄,可以幫我看出時間管理的幾個問題,並帶來積極的影響。

Google日曆 變身時間塊統計工具,追蹤養成習慣與工作時數

圖片
「 time blocking (時間保護、時間塊、時間盒) 」是這幾年頗流行的時間管理技巧,在行事曆上,預先把自己的時間保護下來,去做那些更有價值的事情。 今天要介紹的這款工具:「 Calendarist 」,正是一個「 time blocking 」的追蹤統計工具,幫助我們追蹤運動、閱讀,或是工作、家庭的時間。聽起來很常見? 但最有意思的是, 「 Calendarist 」搭配 Google 日曆,幫我們統計的是在 Google 日曆上的時間利用! 這就讓「 Calendarist 」不同於一般的時間追蹤工具,例如「 「時間塊」輕鬆追蹤與養成優質時間習慣 App 」或「 RescueTime 拯救時間利器上手教學,自動時間記錄與生產力評分 」。

[影片]這5個時間管理技巧,幫助我在家也能高效率工作,兼顧生活平衡

圖片
這一次的影片,關於日常生活中確實可行的時間管理技巧。 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思考、簡化,加上近期我正在寫自己今年的新書,所以延後了每週影片推出的時間。 但是就像這段影片中所說的,我依然還是把製作影片這個任務,拆解成很多的小步驟,只要一有空檔,我依然保持推進一兩個小步驟。 這樣一來,雖然時間不夠,雖然空檔更少,但在逐步地累積之下,一段我自己滿意的影片,還是最終完成了。 這次的影片,要從我自己多年來同時兼顧正職工作、斜槓工作、家庭生活的經驗,分享自己在亂中保持有序的五個時間管理技巧。

Notion 實踐 GTD 時間管理法,與每週行動清單的流程圖解教學

圖片
在電腦玩物撰寫了一系列的 Notion 專案應用文章 後,相信電腦玩物的讀者們,也跟著我一起了解 Notion 上的頁面、資料庫、時間提醒等等核心功能的變化。 今天這篇文章,讓我來做一個方法論的總結, 如果要利用 Notion 執行自己的完整時間管理系統,那麼: 如何實踐經典的 GTD 時間管理方法 ? 並且可以有效的規劃出自己的每週行動清單?

[時間技客-27] 用「做了什麼清單」翻轉待辦清單,克服拖延症

圖片
大多數待辦清單工具的設計,都是「消去法」。我們消去愈多,代表生產力愈高。但偏偏要做的事情永遠消去不完。 如果試試看「累積法」呢?把每天的待辦清單,翻轉成「做了什麼清單」。不是消去要做的事情,而是記錄剛剛做了什麼: 讓我們先看到做了什麼,而不是還沒做什麼 鼓勵自己增加做了的事,而不是逼自己消去還沒做的事 這是一份完成清單,而非未完成清單 幫助自己更有成就感、更有動力 從修正已經做到的事情出發,一樣是一種成長

[時間技客-26] 一個有效待辦清單,不是記得買牛奶就好

圖片
我常常在課堂、書籍、文章中,提到自己的時間管理,後來不喜歡使用 待辦清單工具 管理,也不要先列待辦清單。有些朋友會進一步追問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進一步來解釋看看。 我自己最早最早使用的待辦清單軟體,是「 Remember the milk  」,在電腦玩物上,我也有一段時間做過許多介紹。「記得買牛奶」這個概念,成為我那段時間以為的待辦清單使用方法:「待辦清單,就是把要記住的事情寫上去,提醒自己不會忘記。」 後來一段時間,我介紹各種待辦清單軟體,大概也都是在強調怎麼收集怕忘記的事情?怎麼提醒要記住的事情?然後覺得達到「記得買牛奶」的「結果」,待辦清單就功德完滿。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現在的我可能會反問那時的自己:「 記得買牛奶,又怎樣呢?忘記買牛奶,又會怎樣嗎? 」 一個有效的待辦清單,不應該只是用來幫我記住要做的事情。

[時間技客-25] 如何評估時間管理夠好?不是把時間表排好排滿

圖片
最近幾次採訪,都被採訪者詢問到一個類似的問題:「我要怎麼知道自己時間管理得夠好?是不是要計算我利用了多少時間?」 確實,在電腦玩物的前幾年,我有陣子很喜歡介紹「計算時間利用」的工具。例如「 時間塊 」、「 Toggl 」等。 這些工具,我原本預期他們可以帶來兩個效果: 第一個效果 ,就是讓我具體知道執行某個特定任務,通常需要花掉多少時間。尤其像是 Toogl 這樣的工具,可以實際計算出平均寫一篇文章、做一份簡報大概需要的時間。而這樣可以幫助我「對時間長度更敏感」,知道應該為不同任務預留多少充足的執行時間。 第二個效果 ,我以為當可以看到自己每周、每月時間利用統計圖後,能夠激勵自己,保持或促進更多時間的充分利用。也能提醒自己,是不是花費太多時間在額外事情上。 這兩個預期效果,第一個效果是確實可以做得到的,尤其在我們對一些新任務還沒有明確時間概念時,更應該利用工具,實際計算看看,而不要憑空亂想。(我曾把這樣的方法,稱為時間數據化: 新年拯救沒時間的第一個推薦練習:時間數據化 ) 但第二個預期效果,雖非完全無效,然而現階段的我,卻會對其持保留的態度。

Stayfocusd 控制不自覺時間浪費,經典專注練習工具使用技巧

圖片
「 Stayfocusd 」是一款行之有年,經典而知名的專注力練習工具。 作為一款免費的 Google Chrome 瀏覽器套件,他設計了一套簡單有效、環環相扣的「限制網站使用時間設定」。最近有朋友問我,常常上網會不知不覺在一些社群網站、影片網站花掉太多時間,應該如何控制?我就首先推薦他這款「 Stayfocusd 」套件。 上網時間,不一定就是浪費時間。像是要處理重要郵件,線上專案協作,或是運用線上工具,這些時間其實也是生產力時間。 但因為都打開了瀏覽器,於是也很容易「一個按鍵」,就分心跑到其他跟工作無關的網站上 (什麼網站跟工作無關,或是什麼網站對你來說是時間浪費,這因人而異)。 而且我們也不需要完全克制自己不能上網,或是不能逛逛社群、新聞、影音網站。 與其克制,其實「控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