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會議紀錄」標籤的文章

用 Canva 設計精美會議文件、專案報告、學習單,自動轉換成簡報

圖片
Canva 除了是許多人使用的設計海報、圖像工具外,這幾年也開始推出各種跟辦公室文書相關的功能 ,例如 製作簡報 、 設計圖表 、 繪製白板 ,乃至於 剪輯影片 等等。結合 Canva 原本的大量圖像設計素材與模板,還有簡單易用的多人協作功能,慢慢也打造出一套屬於 Canva 的「視覺優先」辦公室軟體系統。

先寫事前整理筆記,如何一邊開會行動一邊完成有效筆記的作法

圖片
當我們在會議中、學習過程中,總是打開空白筆記頁面從零開始記錄,有時候甚至會覺得當下快速筆記就已經來不及了,更不用說當下還能做有效的整理與思考 。但是,這樣一來雖然當下記錄了許多流水帳,可是之後想要整理這些資料時,反而事後變得更難整理,為什麼呢?大概有三個原因:

timeOS 瀏覽器分頁化身 Google 日曆提醒與 Notion 快速會議筆記

圖片
可以替換 Google Chrome 瀏覽器新分頁的外掛套件很多,之前電腦玩物也介紹過不少,有幫助我們專注與聚焦每天重要工作的選擇,也有讓我們更放鬆紓壓的畫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四種不同的新分頁套件:

Shepherd 在 Google Meet 與日曆內建會議筆記,提升開會協作效率

圖片
在討論重要專案進度、解決任務問題的開會過程當中,做好會議記錄筆記絕對是重要的。 只是會議記錄要怎麼寫才有效率呢?如何讓與會者可以對會中討論、會後行動更有共識,避免重工?無論是實體會議、視訊會議,這都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職場筆記、會議記錄、反省日記如何避免寫過就忘?

圖片
最近讀到一篇介紹卡片盒筆記法的文章:「 卡片笔记法、Roam Research 与个人笔记体系的建立——拯救「写过就忘」 」,切入「拯救寫過就忘」這個主題,我覺得很有意思。雖然我的管理方法和該篇文章採用的「 卡片盒筆記法 」不同,但也讓我想談談自己在職場與任務筆記中,如何避免寫過就忘的方法。 「避免寫過就忘」,正向目的就是:「 希望自己寫下來的東西,在需要這個資料時可以有效地拿出來使用,並且看得懂自己寫下來的筆記、用得上自己寫下來的筆記。 」

工作愈忙愈要會記重點,快速筆記任務的 4 個關鍵字法則

圖片
工作很忙,每天開會時討論了許多行動,老闆與客戶臨時交代事情,我很認真的想要把他們都筆記下來。但事情太多、討論太快,來不及邊講邊做筆記,最後漏東漏西,事後還要再去詢問,對方就覺得我不夠專業,甚至以為我不夠認真。 你是否有遇過類似上面的處境呢? 這是「工作愈忙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前一篇: 工作愈忙愈要降低決策疲勞, 6 個方法避免選擇癱瘓 )我想嘗試來解決忙碌職場工作者,會面臨的一些實際工作問題。 以及如何在忙碌現實中,找出自己的輕鬆有效率之道。

高效能會議的七個習慣,不能只是開會前準備資料而已

圖片
有時候開會變成聊天,結果一件事情討論了很多次,最後專案卻還是沒有什麼進度。有時候開會時大家都很努力,但討論的時間拉得太長,講的話失去焦點,讓會議變成一件累人的事情。

Oorja 比 Google Hangouts 更簡單卻強大的線上多人視訊會議

圖片
最近發現一個很好用的「線上視訊會議服務」,叫做「 Oorja 」,它是由個人開發者 Akshay Kumar 利用瀏覽器技術開發的線上多人視訊會議工具,透過直接點對點傳輸,影音資訊都會加密。 並且所有資料不會儲存在雲端,都只儲存在個別用戶的瀏覽器內。 (你可以在這裡查看 Oorja 的原始碼 )

微軟翻譯:其實是最簡單的多國語言會議同步口譯即時通

圖片
這不是一個新功能。「微軟翻譯」在 2016 年時有幾個重大的變革,例如當年我比較過的「 微軟翻譯與 Google 翻譯的離線拍照翻譯功能比一比  」,而在 2016 年底, 微軟翻譯還推出了一個「跨裝置翻譯對談」功能,可以讓三國語言以上的對話者同時交談,自動同步翻譯成各自語言 。其中像是中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國語言,還支援語音的同步翻譯。 微軟翻譯的「跨裝置翻譯對談」最強大之處,在於可以在電腦上直接打開網頁就使用,而且具備「臨時即時通」的功能,讓你把多國語言的與會者拉入這個即時通,大家都不需安裝額外軟體,但是就能開始多國語言的同步翻譯會議。這樣就搞定了大家裝置、軟體、語言不一致的大問題。 這時候,每個與會者,都會在自己的電腦或手機上,看到用自己語言翻譯成的內容,甚至聽到翻譯後的語音。類似大型會議會使用的多國語言同步翻譯、口譯。 前面說過,這個功能推出已久,不過最近一個例子讓我感受到這個工具的用處,所以分享出來給大家參考。

Calendly 快速約好會議時間的方法,整合 Gmail、 Google 日曆

圖片
我自己工作上確實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要跟客戶、作者約一個開會時間,寫了一封郵件過去,列出了幾個有空檔的時段,例如下禮拜一早上十點、下禮拜三下午四點、下禮拜四早上十一點,詢問對方哪個時間最方便?然後對方回信給我後,也只是在郵件裡口頭約定,如果要更嚴謹通知,我還要再發一次會議行事曆邀請給對方。 這個流程雖然解決問題,但有點繁瑣,我先一次信件列出可選時間,對方選好後回一次信給我,我還要再發一次會議通知給對方。 有沒有可能少掉後面兩個步驟,讓對方選好時間後,我們彼此的行事曆上就會確認會議時間呢? 今天要介紹的這個「 Calendly 」工具,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可以在 Gmail 中直接插入讓對方挑選的會議時間按鈕,對方選好後,我們彼此的 Google 或慣用行事曆上就自動加上通知。 來看看他如何做到。而想了解更多會議技巧的朋友,推薦可以參考:「 開會浪費時間?用特製會議記錄格式開一次有效會議 」一文。

讓腦力激盪法有效!用 Candor 頭腦風暴免費線上工具激發靈感

圖片
「 腦力激盪法( Brainstorming ,又稱頭腦風暴會議 )」,由美國 BBDO 廣告公司創始人亞歷克斯‧奧斯本於1938年首創,他希望能透過與會者拼命丟出想法的過程,追求點子數量的最大化,並且在丟出想法的過程中先不做批評,從而讓一些更新的觀點與方法被激發出來,最後才來做想法的建設性整合。 這看似美妙的會議方法,卻讓有些經歷過腦力激盪會議的朋友叫苦連天,有時候那個丟出點子的過程會變得非常漫長,讓會議超時。有時候雖然丟出的想法很多,但是真正新鮮的想法沒有出現,反而陷入都是同類想法的現象! 為什麼頭腦風暴有時無效? 可能有幾種原因:

Paste 創新好設計的新工作簡報工具,來自 Paper 團隊開發

圖片
在之前我使用 iPad 時,很喜歡一款叫做「 Paper by FiftyThree 」的 App ,他原本是一款非常易用但也十分有創意的繪圖 App ,後來慢慢發展,開發出了 手繪圖表 的功能, 又進展成結合手繪、筆記、圖表功能的 手帳 App  ,目前依然是 iOS 最棒的手繪筆記工具之一。 我很喜歡「 Paper by FiftyThree 」的原因是,這款手繪工具改變了大多繪圖 App 難用的缺點,用非常簡易又流暢的介面,讓任何人都能輕鬆畫出賞心悅目的 視覺筆記 。 而 FiftyThree 團隊最近又推出了一款新作品:「 Paste by FiftyThree 」,這個新的線上服務要讓「 製作好看又實用的工作簡報 」變得簡單快速,省去麻煩的步驟,我們就能輕鬆整理出一份有趣有用的工作報告。

學會如何寫一封精準商務郵件的七條法則

圖片
在這個即時通滿天飛,也有各種企業溝通平台(如 Slack 、 JANDI )的時代, 寫一封精準有效率的郵件 ,還是商務工作上必備的技巧。 即時通就是即時通訊,適合快速的討論事情,但即使如企業溝通平台都還是有瑣碎、發散的缺點(參考: 我們真要用 LINE 談論公事嗎?小心即時反害了工作效率 ),而這些缺點在交代一件重要、複雜的任務時,都還是不如一封電子郵件來得明確又精準,並且可以「留下有效的備忘錄」,這是郵件的優點。 我自己在電話溝通一件複雜事情後,或是用即時通討論完一件事情時,都還是會希望彼此「寄一封電子郵件」做確認,以電子郵件上的整理為依據,這在商務工作上可以避免很多錯誤,更加保險,更容易依循與追蹤。

[LifeHack-20] 我如何用「有效」企劃進行高效率會議討論?

圖片
常常有客戶和我開會結束時都會跟我說:「這次會議好快!」「比他們原本以為的時間要短!」「好有效率的一次討論。」其實我也沒有什麼訣竅,就是在開會前會多做幾步準備工夫,而且這幾步工夫不會多花太多時間,甚至可能花更少時間,因為找對方向,其實可以省下許多步驟,無論開會前還是開會時。 開會的目的很簡單,不外乎要討論某種現況,做出一個選擇(行動),而且有時候我要說服對方進行某種選擇 。要怎麼達成這個開會的目的呢?我會在開會前進行下面四個步驟的「有效」企劃:(延伸閱讀: 開會浪費時間?用特製會議記錄格式開一次有效會議 ) 1. 收集:了解概況 2. 整理(第一步分析):分析現況 3. 判斷(第二步分析):導出「詮釋」 4. 推論(第三步分析):做出選擇或列出選擇 「開會時」沒有效率,很多時候是開會前只做了第一步:「收集資料」,於是開會時沒有人知道應該討論什麼?應該朝哪個方向進行?便會花上很多時間繞圈圈。

JANDI 高效率團隊通訊平台完整教學,比 Slack 更適合中文用戶

圖片
JANDI 一定不想被稱為只是繁體中文版的 Slack ,不過這其實是我 2015 年初見他時的第一印象。 在去年(2015年)介紹了「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之後,就常有讀者來信詢問,想把在國外如日中天的團隊溝通神器 Slack 導入自己團隊,但往往卡在全英文的介面上,這時候如果要尋找類似工具: 那麼這個來自韓國開發,但在台灣有本地團隊營運,整個介面與功能都有繁體、簡體中文支援的「 JANDI 」確實是很棒的選擇 。 從 2014 年誕生, 2015 年進入台灣市場到現在 2016 年, JANDI 這個雲端團隊溝通平台也不斷進化,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特色,除了相較 Slack 有更完美的中文支援外, JANDI 在介面上更符合東方的鮮明色彩風格,對台灣用戶更親切,有線上中文客服,免費版的功能又硬是要比 Slack 多一點點。

建立快速文件互連網! Google 雲端硬碟必學整理技巧

圖片
我自己很喜歡維基百科裡呈現的「資料網」整理方式,每一個資料與資料之間可以互相連結,而非是一個個割斷的檔案。 透過「互連」,我就可以快速從一個資料連到另一個相關資料,甚至建立起一群資料的目錄架構。 所以無論在 Evernote 或 Onenote 這樣的知識庫工具中,我也推薦大家優先採用「筆記互連、目錄連結」的整理方法,比傳統資料夾的分類法更有效: Evernote 整理3部曲-2:應該優先採用目錄清單分類法 那麼在傳統的硬碟文件管理中,有沒有辦法在檔案之間建立「文件互連網」呢?這個概念或許在 Google Drive 雲端硬碟中可以被一定程度的實現, 讓 Google 文件、簡報、試算表 與其他 Google 文件、一般檔案,甚至 Gmail 郵件之間 建立起目錄大綱的快速連結 。 Google 的文件檔案之間可以變成像是一個維基百科那樣的互聯網絡,這對寫論文、寫作、會議紀錄等需求都很有幫助。

10步驟將 Google Drive 整合日曆建立強大的會議系統

圖片
好的會議,不只是做好會議通知,更要從好的會議文本管理開始: 會議前的準備文件 會議中的記錄文件 會議後的追蹤文件 如果這些資料可以跟會議通知系統整合,甚至構成團隊內的協同合作流程,那麼更容易達成高效率的會議。 在高效率會議文件的方法上,我之前已經在兩篇電腦玩物的文章裡討論過: Do.com 讓 Google 日曆吃大補丸,幫你開高效率會議 開會浪費時間?用特製會議記錄格式開一次有效會議 而在相同的方法流程上,今天我想把這樣一套策略,搬移到 Google 系統上使用,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大家相對更熟悉的 Google 日曆 與 Google Drive 結合,是不是能打造出更強大的團隊會議系統。

Do.com 讓 Google 日曆吃大補丸,幫你開高效率會議

圖片
「 Do.com 」是這一年來在國外很流行的會議管理服務 ,他很受歡迎,用我之前在電腦玩物介紹的「 看看知名團隊都用什麼工具 」的服務去查詢,可以看到包含 Evernote、 Costco ,甚至 Google、 Apple、 Facebook 團隊內部都有使用「 Do.com 」,到底這個「會議管理服務」有何神奇之處?他到底要管理什麼? 當我們心中浮起這樣的疑惑:「安排會議時間地點、通知大家開會,那不是用 Google 日曆就好嗎?」這時候「 Do.com 」跳出來說:不!這遠遠不夠,當你發現自己每次開會都浪費又拖延時間時,你就知道一個好的會議服務還應該幫你: 把會議前中後需要的議程、討論、資料全部整合在一起 讓會議前中後的通知、提醒、摘要變得更加簡單 讓開會流程從安排到結束都可以雲端協同合作 整合 Google 日曆 、 Evernote 、 Slack 等生產力工具

開會這樣分享資料更快更酷! Google Tone 會議廣播

圖片
之前和作者、客戶面對面開會時,常常在熱烈的討論中聊到一篇網頁資料想要提供給對方立即參考,這時候要怎麼做呢?雖然我們已經面對面開會,但還是要打開筆電中的即時通或郵件服務,找到對方的聯絡資料,然後複製網址、貼上訊息後傳送給對方,而對方一樣要重新打開即時通或郵件服務,接收訊息才能打開這個網頁。 既然我們已經面對面開會,那麼有沒有更便捷的分享資料方法?或許 ,有時候我們會口頭請對方上 Google 搜尋某某關鍵字去找到網頁,但來來回回確認之間,又浪費了不少時間。 而 Google 實驗性推出的這個「 Google Tone 」工具,就是讓我的電腦「口頭」告訴對方的電腦要打開哪個網頁,然後 對方電腦「聽到」 後就能準確打開正確連結,電腦間的對談比人之間的說明更加準確、更加快速!

開會浪費時間?用特製會議記錄格式開一次有效會議

圖片
很多時候會議主持人喜歡在開場時說:「等一下希望會議上大家能暢所欲言」,於是一個人接著一個人,鼓勵大家發言,輪流討論,把會議當成議會,把發言當成會議目的。但是,慢慢的我們發現整場會議下來大家愈來愈累,直到最後好像沒有時間完成有效結論? 不是所有的會議都是一個自我表現的場合,尤其在職場上更多時候的會議是要「解決工作問題」、「推動專案進度」,這時候發言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