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下班後時間管理」標籤的文章

5 條「這時候,不要做」清單打破無意識行動模式的低效率循環

圖片
在工作和生活中,待辦清單常被視為推進專案和任務的利器。 但有時,真正能幫助我們節省時間,甚至提升生產力的,可能是一份「不要做清單」。 這種清單上列舉的是那些我們應該在某些時刻避免做的事情,因為這些行動往往不知不覺、習以為常,但卻會無謂地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甚至把我們拉入惡性循環的深淵。

[下班後時間管理] 休息時間內心還是有焦慮感或罪惡感怎麼辦?

圖片
你會不會有時候處在這樣的狀態: 「下班後的時間,總覺得不安焦慮?明明是自己的休息時間,內心卻又充滿罪惡感?」

[下班後時間管理] 想做的事情好多但要做又沒動力?小心借來的目標

圖片
之前《 防彈筆記法 》的線上導讀會活動,有不少朋友問到類似的問題:「 有時明明是自己想做的長期目標,也已經嘗試拆解成容易達成的行動,設計了引誘自己行動的誘因,但還是會想要偷懶,怎麼辦呢? 」

[下班後時間管理] 打破這 3 個行動預設值,生出更多工作生活時間

圖片
《 生時間 》是一本讀起來輕鬆有趣,但也可以帶來很多啟發的生產力專書,由喜歡研究各種時間管理技巧的作者所撰寫,在裡面談論了很多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特殊觀念,以及可以如何落實的具體作法。 其中我覺得整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讓生活、工作、時間被預設值影響。」

[下班後時間管理] 如何設計有效的生活習慣,從數字思維到目標思維

圖片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 Why Focusing on Healthy Habits, Not Weight Gain, Can Better Help Kids 」,文章主題是從疫情以來許多孩子可能因為居家學習、缺乏運動而體重增加出發,這時候如果要幫助孩子改變,或許比起設計一個體重降低的要求,專注在健康習慣的養成,是更有效的方法:

[下班後時間管理] 睡眠時間的 5 個微調技巧,練習睡得更好

圖片
下班後時間管理的系列文章 寫了很多篇,大多數在講如何利用在家時間推進目標, 但其實下班後有一個重要且不可撼動的時間需求,那就是:什麼都不要做,只管好好睡覺。 有時候我們因為想要做更多事情,於是反而睡不好,一旦睡不好也就會睡不夠,結果白天缺乏精力去推動目標、無法運轉腦袋去解決問題。到了晚上,發現自己今日還有許多讓人焦慮的未解決煩惱,於是再次陷入想要做更多事情、睡不好覺的惡性循環。

宅在家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的時間管理,試試看這 9 個小技巧

圖片
這段疫情期間,如果你也身處長期 在家工作 與生活的情況,那麼或許在時間管理上需要一些調整來適應。 因為在家工作與生活的場域改變了,原本工作有公司安排好的作息與任務,外出旅遊有行程活動可忙碌,但宅在家裡時: 沒有(不一定有)專門用來處理工作或休閒的空間。 在家的時間、空間反而更需要跟人(家人)共用。 在家的空間與時間之前並不一定習慣如何為其創造成就與樂趣。 自己需要掌控的時間更多,但我們不一定習慣如何操控。

[下班後時間管理] 《心流》閱讀測試筆記,在獨處、工作、休閒、家庭掌控注意力

圖片
心流(flow) 是一個在生產力討論中常常被提到的關鍵字 ,我第一次注意到,是在十多年前研究「 Workflowy   」這個清單工具時,那時候發現許多生產力的文章會提到「心流(flow)」這樣的境界。 簡單的說,心流(flow)是指專注投入、心無旁騖並感到滿足、快樂的狀態,或者可以說就是對事情能夠「樂在其中」。 我們在工作中期待進入心流,我們其實也會希望在生活中同樣能感受到心流。

[下班後時間管理] 用 STORIES 時間整理術,讓日常瑣事也能創造超級體驗

圖片
如何在瑣碎日常的生活事務中,為自己創造時間的滿足感,而不會覺得忙碌但空虛,或是休息結束後更疲倦沒有動力呢? 最近讀了一本書《 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哈佛、康乃爾教授都在用的STORIES時間整理術,7個方法過更好的生活 》,裡面提出了一個「STORIES」時間管理法 ,具體細節就不一一介紹,但這本書的起心動念,和我這一系列「下班後時間管理」文章很類似:

[下班後時間管理]  實現年度目標前,原來這 5 個提升活力習慣這麼重要

圖片
以前覺得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犧牲一些體力換來,但中年後、有了孩子後,發現不能再這樣做。 在生活中,更優先的時間管理技巧,是關於提升活力的任務設計: 生活中提升了活力,工作時也更有精力。而生活中如何提升活力,並非是休息或玩樂就可以,需要像是工作中如何完成工作一樣進行計畫,好好利用時間。 放假不再懶洋洋,才可以完成許多充滿回憶的行動。有計劃的管理精力,提升活力,就能完成更需要活力的任務。 自己的個人目標,也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時間去實現。最怕的是時間有了,卻沒有力氣去做。

[下班後時間管理] 設計好下班後待辦清單, 5 個常忽略卻重要的技巧

圖片
時間管理上,更困難但也更重要的,其實是下班後的待辦清單設計。 最近有次上 時間管理課程 ,課後有位朋友來問我,她說自己目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也應該為自己做時間管理、設計待辦清單嗎?我說,當然要,因為待辦清單並非只是為了記住該做的事情,真正的「設計」待辦清單,是要讓生活得更有成就感,更懂得為自己創造價值。 工作上的待辦清單,即使我不做,不知道怎麼做,都可能有別人會逼我做。 但下班後的待辦清單,需要自己設計,反而不知道如何下手。設計得太煩瑣,覺得在逼自己而更不想做。設計得太寬鬆或沒有設計,最後可能下班時間不知不覺就消失了。 怎麼列出一個下班後有動力、做得到、做完有價值的下班後行動清單呢?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5 個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技巧 。

[下班後時間管理] 忙碌父母的 5 個親子時間平衡技巧

圖片
父母在照顧孩子需求的同時,也要能照顧自己的需求。創造親子時間的平衡,讓自己是一個滿足的父母,孩子也才有真正的快樂。 這篇文章就來聊聊,下班後回到家裡,在親子時間中(尤其針對還需要大量陪伴與照顧的幼兒階段),忙碌的父母可以試試看哪些時間管理的練習,來舒緩各種關於時間的壓力,創造親子時間的平衡。

[下班後時間管理] 發現看不見的隱性拖延,與 3 個破解方法

圖片
Business photo created by cookie_studio - www.freepik.com 工作上被交付的任務、目標如果拖延了,雖然會有些焦慮,但這些拖延看得見,我們很明顯知道自己在拖延: 可能是事情有困難,我們害怕失敗、沒信心、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好,所以開始拖延, 也可能這件事情不喜歡、沒動力,所以開始拖延。 也有些事情覺得可以拖延,當然能拖就拖,因為不知道不能再拖延。 這些是看得見的拖延,知道自己在拖延什麼事情,起碼還有壓力,問題還好解決。要解決這類拖延,可以參考:「 克服拖延不靠意志力,你需要這三個簡單可行技巧 」。

[下班後時間管理] 感覺為他人犧牲時間前,先 2 步驟拆解自己需求

圖片
人生中感覺需要完成的責任太多,工作上的責任,家庭的責任,還有他人各式各樣的要求,於是最後「感覺」只好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完成這些任務。 但時間一久,反而累積了更多挫折,覺得更加迷惘。這不僅讓人覺得失去人生的平衡,事實上在這樣的狀態中,也無法把那些別人交付的期待與任務做好。 我們不太可能完全不管別人的需求,但如何在滿足責任的同時,也照顧到自己的需求呢? 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感覺犧牲」的狀態,轉換到「真誠付出」但也「滿足自我」的狀態呢? 今天這篇文章,分享我的兩個關鍵步驟,在決定是否要交付自己的時間前,如何先拆解自己的需求,從而解決總是「感覺」犧牲自己時間的問題。

[下班後時間管理] 想做的事沒時間做?每天多出3小時生產力空檔的方法

圖片
我們常常覺得每天忙忙忙,好像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總是不知不覺就變得「沒有時間」可以去做。 這樣的循環,很容易讓我們覺得對人生洩氣,甚至連帶影響了工作、家庭也都變得更加沒有動力去做。 有什麼樣的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在前一篇「 [下班後時間管理] 回家累翻什麼都做不了?兩個關鍵解決辦法 」解決回家累到什麼都做不了的問題後,這一篇文章, 我想來分析看看「感覺沒時間」的問題,背後隱藏著的三大原因,以及對應這三大原因,有哪些可以改變的方法。

[下班後時間管理] 回家累翻什麼都做不了?兩個關鍵解決辦法

圖片
「雖然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情,但回家後就已經累得一塌糊塗,什麼都做不了,這時候怎麼辦呢?」 這是我常常在 時間管理課堂 上遇到的學員提問,這個問題有兩種主要的解決辦法,要看那個讓我們感覺燃燒殆盡的問題點出在哪裡,然後對症下藥。 事實上,我自己也經歷過許多次這樣的故事,下面就是我會使用的方法,幫不同情況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