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年終整理術」標籤的文章

今年不從斷捨離開始整理,先建立以自己為主角的高效生活流程

圖片
最近在 Podcast 節目「高效人生商學院」中,和趙胤丞老師一起聊了「年底如何做斷捨離」這樣的議題 ,一開始我們從怎麼捨棄、如何丟掉不需要的東西、如何放下過去的焦慮開始談起,不過最後我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結論:那就是最有效的斷捨離,不是一直糾結著要丟掉什麼東西、任務、心情,而是拿回自己的主導權,建立自己決定的使用、處理流程,這時候,自然就會放下那些干擾自己的雜物。

3W 資料收集法:整理我的資料庫、知識庫,不要變成垃圾場

圖片
從稍後閱讀到各種筆記、資料庫服務,可以儲存各種「感覺有用資料」的工具是很多的,但是很多工具用久了,資料愈來愈龐大,但卻開始感覺工具愈來愈難用: 稍後閱讀儲存了一堆永遠不讀? 剪貼網頁收集了一堆從沒使用? 筆記日誌整理了卻還是難以找到? 我自己早期使用這類工具,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後來逐步修正自己的整理方法,到了現在,可以建立起一個「大量收集但用得到,簡單整理但找得到」的使用邏輯。 這個方法如果跳脫特定數位工具的功能,可以歸納成「3W資料收集法」,是我在收集任何類型資料時,一定會做的三大關鍵步驟。

實踐簡單但符合需要的生活物品整理系統,不需庫存目錄的方法

圖片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分享「個人的物品庫存整理系統」,管理自己平常家居生活購買、收藏、收納的物品。他的方法是整理出一份非常鉅細靡遺的表單,有清楚的分類邏輯架構。但是該文作者也提到, 他自己整理出這套表單系統,確實花了不少時間,而且也發現最終有些資料其實很少有機會用到,甚至用不到。 我們在尋找一個好用的工作、生活管理方法時, 其實很容易遇到這樣的困境:「先從理論上最完美的方法開始」,但最終可能不小心「為了方法而方法」 ,結果雖然花了很多心力去架構系統,卻不一定實用,反而因為太花心力而容易半途而廢。 建立物品的庫存表單系統,可能是最完美的方法。如果是公司要管理自己的倉庫庫存、設備清單,當然需要建立一個非常嚴謹的表單資料庫,因為每一項物品都是公司財產帳目,汰舊換新時更要緊密追蹤。 可是如果是自己家居生活的物品,一來數量可能沒有那麼龐大,二來有些物品的資料不嚴謹也無傷大雅。這時候是不是要花很多時間清點物品,建立庫存表單,其實是可以有彈性的。

[整理術-9] 最節省時間、不出錯、找得到的 4 個整理步驟

圖片
我常常會收到讀者關於「整理」的問題,可能是資料的整理,可能是筆記的整理,更多時候真正的問題核心在於人生怎麼整理。 一個好的整理系統,就是讓物品、資料、任務擺放在「有效的位置」,「需要的時候」可以「快速的取用」,甚至「不怕遺漏」。這是我們希望建立的整理方法。  我在「 Evernote 子彈筆記術 (相關課程與書籍)」當中,也建立了一套這樣的整理邏輯,並在 Evernote 中用來整理專案、任務、資料,甚至也用來整理想法,還可以整理家居物品。後來我延伸到 Google 雲端硬碟上面的檔案整理,都採用相似的整理邏輯。

用 Notion 整理閱讀學習、研究筆記資料庫,超完整的圖解教學

圖片
我喜歡把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大小事,建立一套專案、資料庫整理系統 。「一個路徑清晰的系統」,其實就能幫助我們更容易推進目標、聚焦目標、創造成果。我在《 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用Evernote打造快狠準任務整理系統 》這本書中,也一再強調,真正缺乏效率、缺乏成就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個性,也不一定是環境,而是往往在於缺乏為自己建立一套系統。 我自己用來建立這套系統的工具,是 Evernote (目前依然如此)。而 Notion 是一個我也觀察、研究許久,覺得也很適合用來建立這套系統的工具。 所以今年我有一個目標,希望對 Notion 做更深入的研究,並跟大家分享我研究後的整理方法。 對我個人來說,不是要轉換到 Notion 。而是我想試試看自己在 Evernote 中建立的系統,如果轉換到 Notion ,可以做哪些調整?又可以建立怎麼樣的專案、資料庫整理系統? 這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練習。 而對讀者來說,也可分享給想要試試看、已經在使用 Notion 的朋友。 當然,我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更清楚分析了一些 Notion 與 Evernote 的應用差異,不過這就等到之後的文章再說吧!

2020 重新整理 7 種數位工作工具與資料,我的整理心法教學

圖片
重新整理,去除無用的東西,讓有用的東西放在有用的位置。可以幫助我們增加使用東西的速度、準確度。 整理,不只是居家收納的整理,我們的日常工作流程、使用的數位工具與產生的雜亂資料,也很需要整理。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自己在不同工作流程、數位工具與資料上的整理方法,提供大家一份 2020 工作整理的參考。

從近藤麻理惠的整理魔法,思考 5 個時間管理的關鍵啟示

圖片
《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是我很多年前閱讀的一本書,作者近藤麻理惠被稱為日本的整理教主、整理女王。最近她又因在 Netflix 上播出的收納整理教學影集,再次受到很熱烈的討論。而在這之前,麻理惠的整理術在日本、歐美就已經非常知名,且擁有許多支持者。 雖然在很多物品,像是衣服、書籍、文件等的整理上,我並非真的採用近藤麻理惠的整理技巧。 但從《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汲取的某些關鍵反思,經過我自己的驗證後,也成為我在做各種人生管理時的思考基礎。 我翻開自己多年前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做的讀書筆記 ,列出我信服的幾個書中觀點,並帶出自己將其驗證在不只衣物整理,也是在生活整理、工作整理、時間整理時,所引發的各種心得,整理成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新年整理術」總整理:整理物品、工具其實都是在整理人生

圖片
剛剛過去的 2018 年,對我來說是關於「整理」的一年。

大掃除結束後,用 Evernote 「標籤」讓生活雜物更有「定位」

圖片
在農曆春節前,大家都會做一次家裡的大掃除,除了實體居家環境的大掃除,或許我們可以搭配數位工具,來幫我們的大掃除做一次更有效的延伸收納整理。

[整理術-8] 整理是建立你的行動流程,不只是整理物品

圖片
如果只是把物品照著他的原貌去整理,其實只是做到了儲存、分類。但儲存、分類的東西,為什麼很多都用不到,或是要使用時還要花很多時間找出來呢?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不能只有整理物品,更重要的是建立你自己的行動流程,也就是你會如何使用這個物品的真實流程。(例如我的家居整理: Evernote 家居收納整理方法一年後心得 ) 單純儲存物品,就會存成一堆很難用、忘記要用來幹嘛、要用時找不到的東西。 我們只要回想自己曾經大量收集某種東西,而後留下一堆沒用過的東西的經驗,就知道有這個問題存在。 單純分類物品,則會跟著物品的屬性去分類,卻不是跟著你的行動來決定。這時候,你會花很多時間去分類那些你根本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你花了一整天把電腦裡所有資料又一次重新整理好,但其中 80% 的資料可能你永遠用不到,但為什麼一直花時間整理他們呢? 所以一個有效的整理,不是整理物品,而是至始至終都在「建立我的行動流程」而已 。整理和物品本身的關係其實很低,而是跟我要創造什麼目標關係很高,不過我們卻很容易反過來整理。

[整理術-6] 不整理,有時是一個更高效率的選擇

圖片
常常有讀者問我現在會怎麼在瀏覽器中整理 網頁書籤 ?就讓我先從這個小故事說起。 書籤: 我自己很久以前會很用心的幫每一個網頁書籤分門別類,公司用、部落格用、電影類、音樂類、 電腦遊戲類 、 線上工具 、 免費圖庫 等等,總之有無數的分類,收藏無數的網站。我的書籤分類表非常豐富,我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整理對我使用那些網站並沒有幫助,事實上, 90%收在書籤的網站我都沒有打開過,而大多數分類我甚至沒有進去過。只是,我「習慣性的」在收集與分類。

[筆記術-8] 開始練習讓一次經驗有10倍效力

圖片
只把任務完成,並不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因為你可能忽略了未來有一天會需要使用這一次經驗的可能性。我在昨日的「 我所養成的 10 個最有生產力習慣,以及我如何養成這些習慣 」一文中,寫到我有一個習慣是「反省時寫下下一次想要怎麼做」,有讀者來信問我說這是什麼意思?有沒有更多實例? 剛好前陣子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和老婆一起逛大賣場,看到賣場裡擺出很多品牌的義大利麵,平常很喜歡煮各種口味義大利麵的我,想到家裡的義大利麵儲量快用完了,就提議再買幾包。那時當下看著有許多牌子的義大利麵條,猶豫起來應該買哪個牌子好呢? 於是出現了兩個情況,我看著一款藍色 D 牌的義大利細麵,疑惑著之前買的時候他的麵條有這麼細嗎?我們是不是買過他的粗一點的麵條比較好吃呢?於是決定先跳過這個藍色 D 牌。

如何用 Evernote 提醒、管理好我的所有定期支出與付費訂閱?

圖片
你平常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付費訂閱」與「定期支出」呢?尤其當這些定期支出愈來愈多樣化時,如何 記住 、 提醒 ,並做好 支出預算的管理 ?這篇文章我就來分享自己利用 Evernote (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具有類似功能工具),管理好所有定期支出的方法。 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工具軟體、線上服務採取「付費訂閱」的機制,還有像大至「保險費」,小至「停車費」與「公寓管理費」,都需要每年或每月持續扣款。 一開始我想得比較簡單,這些付費訂閱大多可綁定信用卡自動扣款,所以我就第一次設定好,然後讓他自己扣就好,應該不需要什麼管理?但是等到要訂閱的付費服務愈來愈多,使用的信用卡有不同選擇或需要替換時,或者有些不能自動扣款時,就開始出現一些新問題。

[整理術-3] 最好的整理不是資料分類,而是資料內在的筆記加工

圖片
為什麼我們要整理資料?是為了資料有個存放位子,還是為了讓資料看起來很整齊,又或者是讓資料「更好用」?我相信這三個選項,大多數朋友會選擇最後一個答案:「讓資料更好用」。 而什麼是「 讓資料更好用 」呢?可以有三個解釋: 讓資料未來要用的時候可以很快找到。 讓未來有需要時知道要使用什麼資料。 讓未來資料被使用時可以適合使用。 整理資料的行動是當下,而著眼的是未來,未來某一天我們要很有效率地去使用這些資料,所以我們整理他。

[整理術-2] 為什麼用 Evernote 收集的餐廳、好書資料都沒用?

圖片
讀者來信詢問我下面的問題:「想要請教 Evernote 的應用問題,我常常是 看到不錯的網頁就存下來 (例如:美食部落格介紹餐廳、好書推薦、電影推薦...),但每次吃飯要找餐廳時,找 Evernote 看很久還是沒想法,結果都是打開 Google Maps 看附近評價高的餐廳去吃。我有點 迷失在自己收集的資訊之中 ,請問我是不是哪邊觀念有問題?或是要搭配甚麼作法才能建立更有效個人知識庫?希望您能給我一點意見。」 其實這樣的問題不只出現在 Evernote 上,像是我們買了很多書但是大多數都沒有看,在 Pocket 收藏很多稍後閱讀文章但大多數都還沒讀,在 Feedly 訂閱很多網站可是文章多到沒時間看完。 或是,在待辦清單排上很多想做要做的事情,但從來沒有完成待辦清單。這時候怎麼辦呢?

[整理術-1] 爆量數位資料時代的五個整理術新思維

圖片
我們面臨著一個資料與資訊量都非常龐大的工作環境,面對爆炸的數位資料,應該如何整理才好呢? 幸運的是,我們也身處一個數位科技持續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有更好的數位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用「 不一樣的思維 」完成有效的 數位資料整理 。 這篇文章,我想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提供五個整理思考角度和具體作法。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是需要大量的文件整理、靈感整理、素材整理與經驗整理,所以下面的整理方法,也會和我的工作方式息息相關。

收納整理愛好者最療癒的動腦遊戲

圖片
因為我在電腦玩物上常常分享很多我的整理方法,也獲得很多迴響,所以相信讀者裡應該有不少跟我一樣的整理收納愛好者: [年終整理術3] Evernote 家居收納整理方法一年後心得 [筆記術-7] 編輯教你整理一本書最快的索引筆記法,紙筆記可用 最好的整理就是最少的整理,不需要整理的整理術 然而,感性上我很希望任何東西都被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井然有序的收納起來,理性上我卻知道這樣的整理通常「要花很多時間」,卻又「不會完成重要事情」,而且「對未來使用不一定有效」(可參考: 分析 Evernote 與 Onenote 兩種截然不同的筆記整理邏輯 )。 可是那個想要把所有東西收納整齊的「癮」難耐怎麼辦?最近我發現了一款(或者應該說是一系列)對收納整理(尤其是 收納整齊 )愛好者很療癒的遊戲,今天特別跟大家推薦。

Evernote 整理3部曲-3:用最少記事本完成高效率管理

圖片
在寫完前面兩篇 Evernote 整理術後,很多朋友問我:你告訴大家要善用「標籤」來做多層分類,要用「目錄清單」來分類筆記,那我們的「記事本」要用來幹嘛? Evernote 整理3部曲-1:建立多層樹狀分類的知識結構 Evernote 整理3部曲-2:應該優先採用目錄清單分類法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 , 記事本最好的用法不是用來分類,而是用來管理。 分類和管理是不同的,「 分類 」是說我們幫任務與資料找一個存放位置,方便以後找到: 「 管理 」卻是我們建立一個可以順暢工作的流程,一個高效率的作業情境 。 而 Evernote 記事本對我來說最好的用法就是用在「管理」上,今天就要跟大家揭開我目前完整的 Evernote 整理架構,我個人可以說只用了「八本記事本」來整理所有的個人筆記,其他多出來的分類記事本則是為了跟工作同事和家人朋友共用,而不得不區分出來的(因為共用記事本的基礎是要先分類出一個記事本)。

[年終整理術3] Evernote 家居收納整理方法一年後心得

圖片
很多朋友過去幾年一直收看著我在 電腦玩物 上應用數位工具改變個人效率、改善個人生活的心得,於是當大家知道我在 2014 下半年結婚後, 還真的有不少朋友寫信或留言給我,期待看看我在家庭生活中會不會也有應用數位工具的心得? 當然有的,秉持著善用數位,就不會被工具所役的精神,之前我也初步分享成「 共享數位溫情:我和老婆喜歡這樣一起做的數位應用 」一文。 而在最近我撰寫的一系列「年終整理術」文章裡,我正分享著自己 2015 年年底如何給自己一番重頭改變的機會,以更輕盈、明確的姿態迎接 2016 年的挑戰,之前的系列文包含了: [年終整理術1] 應對網路時代,數位斷捨離七條新法則 [年終整理術2] 我的手機斷捨離計畫,找回生活九步驟 但是斷捨離的終點不是掏空,在沒有數位工具的時候,我們的生活雜物或許需要用斷捨離的管理方式讓自己「懂得善用物品」、「懂得善待自己」。

[年終整理術2] 我的手機斷捨離計畫,找回生活九步驟

圖片
我在電腦玩物這一系列年終整理術的總論中( [年終整理術1] 應對網路時代,數位斷捨離七條新法則 )提到:「斷捨離的核心不是清理,而是建立一條最直覺舒適、最大回饋價值(整合)的流程。」 斷捨離的整理目的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 做最有意義的事 」。 所以來到第二篇:手機的整理、手機的斷捨離計劃,我要談的也不是一般討論裡所謂的斷絕與手機的來往、讓自己一個禮拜不使用手機這種事情。相反的,我要談的是如何在手機內部適度的斷捨離後,我們可以發揮行動科技、雲端網路最大的價值,甚至能因此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讓我們在成長路上加速前進。 而這也就像我最常說的,工具性的清理、優化雖然可以加快我們幾秒鐘的時間,但是如果我們達成的是一整天「工作流程」的精簡與整理,那麼加快的可能是好幾個小時、好幾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