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簡化工作術」標籤的文章

架構愈簡單,整理愈簡單:談專案不斷變動時的工作系統整理方法

圖片
那一天在 線上視訊課程 中,跟許多熱情的學員分享「如何架構專案任務的子彈筆記系統」 ,討論如何建立工作系統的邏輯與方法,課程獲得很棒的回饋與交流。而課程結束後,我又留下時間,繼續跟大家討論延伸的各種問題,這時候,有一位朋友問了下面這個問題,問題的大意如下:

工作愈忙愈要遊戲化拆解任務,不需用大道理逼自己去做

圖片
有一段時間,我在電腦玩物上喜歡研究各式各樣的遊戲化 App ,從養成習慣到專案管理,其實都有遊戲化工具,幫助我們展開原本困難、枯燥的行動: 練習專注的遊戲化: Forest 用專注力養育一片森林,動人的時間管理 App 儲蓄習慣的遊戲化: 記帳城市:最會遊戲化台灣團隊幫你「直接上癮」每日記帳習慣 早起習慣的遊戲化: SleepTown 遊戲化養成早起習慣,來自 Forest 台灣團隊開發 走路運動的遊戲化: Walkr 把走路變成最好玩的遊戲,放口袋裡的銀河冒險 目標管理的遊戲化: 玩,很重要!我在 Habitica 跟真實人生玩遊戲的一年後心得 近幾年來,比較沒有發現什麼更有創意的遊戲化工具, 但「遊戲化的拆解」,反而變成我自己在推進任務時的一個習慣。

工作愈忙愈要減輕雜事負擔:把雜事專案化、自動化、模式化

圖片
我們或許會這樣想:「雜事,最好就是把他們交辦出去?」但其實並非如此: 一來,往往那是我被交辦要做的事情,通常沒有下一個人可以交辦。 二來,當我們是主管時,如果只能不斷交辦雜事出去,正代表我帶領的團隊工作流程是混亂的。 每一次我在講授 時間管理或 Evernote 筆記課 時,總會有許多朋友問我,工作上一直被交辦雜事,導致重要的工作都被延誤,應該怎麼辦才好?這個問題,並不一定只能是無奈的現實。

工作愈忙愈要避免零碎溝通,用即時通工作的3個節省時間技巧

圖片
最近幾次在大學演講,不約而同被問到一個類似的問題:「在用即時通討論事情時,常常覺得對方很沒有效率,討論很零散,進度很緩慢,對方的回應有一搭沒一搭,感覺彼此都會拖延到時間。」 而面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或是自己很忙時,這樣的即時通討論,反而讓工作的效率降低。 這些時候,我們總覺得是: 對方沒誠意討論? 對方不專心? 對方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意見? 這些類似「為什麼已讀不回?」的心理猜測,其實在工作討論中沒有必要,也可以由我們來主動避免。 因為當我們主動發起了「零碎的溝通」,如何讓最後的討論,不陷入低效率、進度慢的困境呢?

工作愈忙愈要先理清順序,但不是排重要性,是避免時間浪費

圖片
忙碌的工作者,常常會被賦予許多的新任務,於是很容易陷入有一個任務就趕快做一個任務的情況,沒有時間仔細思考排程、順序的問題。 但這個「沒有時間」好好做計畫的原因,很有可能正是來自於沒有仔細思考排程、順序本身。正是因為沒有先做好計畫,所以才沒有時間。 不過,我這裡說的計畫與排程,「不是」單純排出事情的優先重要性而已。 而是沒有理清多個任務之間「真正的行動步驟」次序,做好快速工作切換,讓多個任務可以同步並進。於是導致自己在工作上要花掉更多時間,最後更沒有時間做計劃。(可延伸閱讀: 如何在忙碌職場深度工作?反思對深度工作力的 4 個實踐技巧 )

工作愈忙愈需要清單工作法,把塊狀任務變成分點行動

圖片
我這裡說的 清單工作方法 ,不是單純把任務列在清單上,那是塊狀工作。而是先把任務分點拆解,讓任務不需要一次做好,而可以逐步分點完成。(可延伸參考: 兩步驟改寫待辦清單,提升時間利用量、任務達成數 ) 什麼是塊狀工作? 想要一口氣完成任務,需要一次有兩三個小時以上空檔。 什麼是分點行動? 把塊狀工作切塊、分點,變成可以一步一步完成,每一個可能是30分鐘以內的時間(當然,沒有很嚴格的時間定義)。舉例像是寫一篇文章這個塊狀任務,可能變成下面的分點行動:

工作愈忙愈要練習放下很急的事,世界越快心則慢的核心方法

圖片
我們的情緒、感覺,有時候和「事情真正的面貌」是有距離的。 當我們被自己的情緒綁架,很有可能被與事實不符的情況中,不僅距離事實愈來愈遠,也讓自己陷入焦慮之中。 這時候如果我們懂得辨識出情緒與事實,那麼可以放下的東西更多。例如現在很流行的正念方法,正是在幫助我們練習自我覺察,而覺察的目的只是在辨識出事實與現象,讓自己不要被表面現象情緒綁架。 個人的心靈可以這樣練習,那麼工作上有沒有類似的方法呢?

推薦給職場新鮮人的 20 種高效率方法、高效能習慣與必備工具

圖片
首先要說明的是,所謂推薦,也只是我的個人經驗。我不會說:「如果當年,我早知道......」這樣的話,避免犯錯是我們的目標,但犯了錯也並非就是壞事,年輕時很多不知道的東西,要經過許多磨鍊來學習。但就算現在步入中年,若是一直在挑戰新事物,其實還是跟年輕時一樣,充滿挫折,但又充滿成長的熱情。

為什麼例行工作還是常犯錯?不是依靠認真、反省、細心就好

圖片
收到一位老讀者來信,提到他的困擾:「我的工作大多都是例行性事務,像是每天處理固定文件資料、進行固定整理、最後進行固定編排產出。但在工作效率上還是有很多困擾,發現自己常常漏東漏西,會重複犯錯,也不時在工作流程上出現新錯誤。我也很希望能改進這些問題,每天都會寫反省日記,但問題為什麼還是重複發生呢?」

[習慣力-12] 微挑戰:比獎勵、目標更能夠持之以恆的激勵方法

圖片
常有讀者問我這個問題:「esor,如果是每天重複的習慣、工作,要不要列在待辦清單上,這樣不是每天都一樣嗎?」而背後沒有問出來的想法就是,一直重複一樣的行動,不是很無聊,很容易缺乏動力嗎?

連假後雜事大爆炸,試試 GTD 四個最簡單上手的無壓工作技術

圖片
在我主講的 時間管理、 Evernote 等課程 中,常常會遇到學員詢問我這樣一個問題:「雖然知道要事第一的原則,但工作上就是雜事特別多,而且特別容易被打斷,於是工作壓力愈來愈大,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如何擺脫假期症候群?收假前我會用一個小時列煩惱決策清單

圖片
最近讀到時間管理大師大衛艾倫的一篇短文:「 GTD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 」,他提到「 資訊爆炸 」是一個假議題,我們之所以覺得資訊爆炸, 並不是資訊太多的壓力,而是「沒有思考與決策」累積的壓力 。 這真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話。

我的「不辦清單」:如何從不要做的犧牲,換回工作效率?

圖片
上過我的「 講座課程 」的朋友,或許在裡面聽過一個概念:增加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做」,比起努力把 10 個瑣事變得熟練,還不如想辦法去掉其中 8 件瑣事。如果可以放下、捨棄或自動化這些雜務,那麼生活與工作自然多出更多自己可以運用的時間,這也就是我的「 減法工作哲學 」。 而最近看到一本有意思的書,叫做《 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 》,我還沒閱讀,只是覺得這個概念很有意思,而且當我回頭檢視自己的工作流程後,發現我心中其實擁有一串很長的「不做清單」,說不定這真的就是讓我覺得可以掌控時間的關鍵之一。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讓我寫下我自己的「不做清單」,以及不做這些行動後帶來什麼結果的「真實經驗」。目的是邀請大家,也可以想想看自己心中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做清單?或是有沒有可能你也幫自己強化「不辦清單」,找回人生可以喘息的空間時間。

學會如何寫一封精準商務郵件的七條法則

圖片
在這個即時通滿天飛,也有各種企業溝通平台(如 Slack 、 JANDI )的時代, 寫一封精準有效率的郵件 ,還是商務工作上必備的技巧。 即時通就是即時通訊,適合快速的討論事情,但即使如企業溝通平台都還是有瑣碎、發散的缺點(參考: 我們真要用 LINE 談論公事嗎?小心即時反害了工作效率 ),而這些缺點在交代一件重要、複雜的任務時,都還是不如一封電子郵件來得明確又精準,並且可以「留下有效的備忘錄」,這是郵件的優點。 我自己在電話溝通一件複雜事情後,或是用即時通討論完一件事情時,都還是會希望彼此「寄一封電子郵件」做確認,以電子郵件上的整理為依據,這在商務工作上可以避免很多錯誤,更加保險,更容易依循與追蹤。

[時間技客-6] 用減法工作,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減輕工作量秘訣

圖片
「努力工作」,當然是一種美德,但在努力工作之前,我們可以嘗試先思考「聰明工作」的方法。先懂得聰明工作,接下來努力才會「花在最有意義、最有產值」的事情上,要不然很有可能努力在「不需要做的事情」,結果反而花掉比別人更多的時間,還不一定完成更好的成果。 「聰明工作」然後「努力工作」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前後順序很重要。 假設我們需要十個步驟去完成一件工作,每個步驟需要六分鐘,那麼完成這件工作需要六十分鐘。如果我們透過努力熟練他,或許可以讓每個步驟只需五分鐘,於是我們可以五十分鐘完成它。但更聰明的方式是,先思考「我可不可以減少其中某些步驟」,假如我可以只用五個步驟完成它,那就算不熟練,不是也只要三十分鐘就完成了嗎?

[簡化工作] 減少郵件量,就能減少工作的雜亂與失誤

圖片
我倒不是一個反對郵件溝通的人,事實上我認為愈重要的事情我愈想用正式的郵件來溝通,一方面給對方考慮思索的時間空間,一方面讓雙方可以留下有憑有據可以查詢的資料。 但是我也發現大家對於太瑣碎的郵件溝通,以及常常出錯的郵件溝通缺乏耐性。 大量多餘的郵件 ,以及 失誤率提高的工作狀態 常常是互為表裡的。當我們為了確認一份文件內容而反反覆覆的郵件往來修改,以為改完了,又臨時想到什麼再改一下,當你以為把最新版本文件寄給大家了,但這時候就很有可能有人漏失了最新版本的確認,因為太繁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