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第二大腦」標籤的文章

用 NotebookLM 實踐 AI 卡片盒筆記法:輸入、學習、輸出、復盤 6 步驟流程教學

圖片
今天這篇文章分享我的「 AI 版卡片盒筆記法流程」:用 NotebookLM 把外部資料轉換成「自己的有效學習資料庫」,利用「 卡片盒筆記法 」(Zettelkasten)的技巧,從雜亂資料變成文獻整理,產出融合自己想法的永久筆記,幫助自己快速輸出任務、教案、簡報報告等成果,並且還能利用這個卡片盒持續復盤。

收集資料時 3 步驟「任務化」!AI 工具取代不了的整理技巧教學

圖片
資料、筆記之間最好的「連結」關係是「任務」,而不是屬性、相關性 ,這也是在 AI 時代擁有大量自動分析資料工具後, AI 依然無法為我們代勞的整理技巧。也是幫助你不再努力分類、標籤、連結後,還是出現「用不到」、「找不到」、「只是蒐集沒在用」的狀況。

越整理越忙? 3 步驟降低筆記的認知超載,不讓資料成為干擾

圖片
如果你的第二大腦常常越整理越混亂,或在大量資訊中難以行動,覺得筆記越做越多,但效率反而下降?這代表你可能陷入了「認知超載」的筆記陷阱。 這篇文章將帶你用三步驟減少認知負載,並在需要時精準運用資料,完成輸出。

少記筆記,減少整理,高效輸出:6 原則打造任務驅動型第二大腦

圖片
筆記越記越多,卻越來越難找到實用的內容?你是否浪費了大把時間整理從未使用過的資料?其實很多時候: 「放下資料,不整理」,就是最有效的整理方法。 就像「精實管理」中強調的:「需要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只提供需要的量。」減少庫存、人工的額外浪費。當我們在打造個人第二大腦時,也可以把握這個整理原則。

4個技巧幫我捕捉一閃而逝的「經驗筆記」,建立更實用的第二大腦

圖片
在 第二大腦 中,知識和資料管理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有效捕捉、整理自己的經驗,因為「經驗」才能被反覆利用。 這篇文章將教你如何捕捉經驗,建立一個真正能夠解決問題、提升效率的經驗筆記系統。

設定提醒還是遺漏、混亂?建立不過度依賴提醒的第二大腦工作流

圖片
最近我收到一位《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讀者的提問,分享了一個困擾:他正在挑戰連續 30 天發表短文的目標,但上週六卻因為去看演唱會而完全忘記了這件事,導致挑戰中斷。雖然他在行事曆中排好演唱會的行程,也在待辦工具上設定了每天晚上 8 點 30 分撰寫文章的提醒,但當演唱會當天提醒出現時,他已經在現場,無法處理發文任務,結果計畫被打斷了。

3個 ChatGPT 輸入到輸出實驗,第二大腦筆記用 AI 生成文章報告

圖片
能夠有效使用 ChatGPT 這類內容生成 AI 的人,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深刻理解任務專業邏輯的人,能夠設計出有效的提示語,引導擅長文字接龍的 AI 根據專業邏輯生成符合需求的內容。第二類則是擁有第二大腦的知識管理工作者, 我們在第二大腦系統中儲存的筆記,可以通過 AI 進行結構化處理,最終有效生成並輸出所需的各種內容。

如何為筆記命名,建立搜尋規則?我的標題、分類、標籤命名法

圖片
傳統的筆記方法,希望筆記出現在準確又固定的位置,但往往筆記一多就變得不好管理,管理不好則讓找到資料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在數位筆記的世界,筆記不一定有固定位置,反而可以更有彈性的在各種不同需求情境中出現,只要需要時搜尋得到,其實就代表整理完成。 搜尋,是更好的整理,而這就和如何命名筆記標題,有很大的關係 。

讓大腦重新開機:在這 4 種焦慮超載困境下,我的心智重啟策略

圖片
當我們的電腦使用久了遇到問題時,有時僅需重啟即可解決。同樣地,我們的大腦和自身行為模式也可能需要類似的「重新開機」。雖然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無法徹底重置自己的生活或環境, 但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來讓大腦或某些負面習慣重啟,可以是重新獲得動力、恢復生產力,以及打破惡性循環的有效途徑。

ChatDOC 中英文獻 PDF AI 摘要問答工具,可一次分析多份論文

圖片
許多朋友會利用 ChatGPT 或相關的 AI 工具來分析文獻資料,我自己有時候會「 利用 ChatGPT 提示語突破字數限制教學,深入分析摘要2萬字資料 」,讓 ChatGPT 記住並可以分析長篇內容。有時候為了節省一點時間,也會把 PDF 文件上傳到「 測試 ChatPDF 用 AI 整理 PDF 論文摘要、註明來源與回答重點問題 」,直接進行問答分析。

用 ChatGPT 升級學習筆記整理技巧教學,如何有效輔助摘要文章?

圖片
利用 ChatGPT 或相關的 AI 工具來摘要文章、報告,甚至影片內容,這是許多朋友會做的事。不過雖然相關的摘要工具很多也很方便, 但我自己還是喜歡回到 ChatGPT 上處理文章的閱讀、學習與筆記,為什麼呢?在這篇文章中,跟大家一一分享我目前的做法。

利用 ChatGPT 提示語突破字數限制教學,深入分析摘要2萬字資料

圖片
上個禮拜我參加了王永福老師在 海課教育平台 舉辦的 ChatGPT 論壇,分享了自己使用 ChatGPT 的幾個方法,還從福哥那裡學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那就是如何在對話中使用「標記」,讓 ChatGPT 可以一口氣幫助我們解讀更大量的資料內容。

活用你的第二大腦筆記範本,協作 ChatGPT 生成好內容的 6 個案例

圖片
有些朋友會焦慮在各種 AI 工具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有 AI 寫作、寫文案、製作簡報工具,最基本的 ChatGPT 也能直接透過問答生成郵件、報告、企劃,除了擔心會不會有些工作被取代(其實如果真的可以取代一些工作步驟,才能節省更多工作者的時間去做重要的事),也有些朋友問我說: 會不會這樣一來做筆記、整理資料這些我們做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為何用標籤分類整理 PARA 專案? Notion、 Evernote 筆記系統範例

圖片
你有沒有想過如何更有彈性、更輕鬆有效的管理自己的個人知識與資料筆記?

2023 三步驟建立第二大腦,強化大腦記憶,不會拚命寫卻記不住

圖片
最近幾次的企業內訓或公開班 課程 ,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 如果建立了第二大腦系統,會不會太依靠這些筆記的記憶,反而讓大腦遲鈍了呢? 資料收集了,大腦記憶卻變差?第二大腦工具很完整,但需要第一大腦當下思考與選擇時卻完全沒有排上用場?可是不寫筆記,大腦的很多記憶細節又常常失準、遺忘?這時候要怎麼辦呢?

2021 覆盤:有效實踐清空大腦,輕鬆管理第二大腦的 9 個關鍵技巧

圖片
你覺得自己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的瓶頸往往卡在哪裡呢? 我常常在自己的 提升生產力相關課程 中詢問這個問題,而往往收到最多的答案都集中在: 「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太雜、太亂,又有很多臨時變動與意外。」 這個答案是很正確的,也是現在職場、生活中最常遭遇到的挑戰。但關鍵在於處理這個挑戰的方法,是希望現實中事情不再雜亂與變動?還是幫助自己建立一套管理這個現實的系統呢?後者,才是所謂的生產力方法、時間管理技巧。

4 個免費記憶練習 App 自製背單字卡、考古題背誦卡

圖片
最近開學了,有不少同學 寫信到電腦玩物 詢問我,之前介紹過很多背單字 App ,有沒有我自己最推薦的選擇?我想他們看到的是我之前的這篇總整理文章:「 10款背單字 App 推薦:不是死背的零碎時間記住英文單字技巧 」。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自己這一年來的記憶經驗,我記的不是單字,而是我自己對 時間管理 與 個人目標 的各種思考。為什麼我要記這些東西呢?因為我發現自己是一個思考很快速但很龐雜的人,想的很多,於是也丟掉很多。但那些過去的想法很多可以用作未來的刺激,於是我利用一些「記憶技巧」來幫助我「深刻記住」其中關鍵的部分。 我用的方法,則是「 背單字卡 」的技巧,也被稱之為「 記憶閃卡方法 」 ,把我的想法筆記轉換成記憶閃卡,然後搭配自動化的重複複習系統,就能有效的在一段時間反覆複習後,真的把某些東西記住,內化成自己基本認知的一部分。

[LifeHack-29] 拍張照,解放大腦焦慮

圖片
拍照不一定是為了分享或炫耀,也不一定是單純的記錄。 你可以利用一張照片來解放大腦的焦慮 。 前一陣子我讀到這樣一篇文章:「 Take Photos of Stove Dials Before You Leave for Vacation 」,提到在準備離開家去度過長假時,拍一下家裡的壁爐或恆溫器,用照片確認你真的有把他們都關閉,這樣你在假期時就不會一直煩惱自己家裡有沒有東西沒關好?就算焦慮時,看一下照片,你就可以放心自己真的有把他們都安置好。 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拍張照片」,不用再一直瞻前顧後,不會再一直顧慮著自己之前有沒有忘記做哪個動作?因為即使我做了,但我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忘記做,這時候一張照片確實能幫我再次確認。

[整理術-4] 你如何記得寫過什麼文章?我建立大腦輔助搜尋系統

圖片
這是一個在「 電腦玩物部落格 」中,起碼被讀者問過十幾次以上的問題: Esor,你寫的文章裡常常有很多參考連結,跟你之前寫的文章串連在一起,你寫的文章起碼數千篇,你是怎麼記得自己寫過這些文章的呢? 其實,這確實是一個整理資料時很需要的技能:「你要如何記得收集過什麼資料?」更重要的是: 你要如何在未來工作時,很快很輕鬆的用上自己收集過的資料、寫過的筆記? 這個技能不只在我寫文章時每一次都用得到,他還會在下面這些情況派上用場:整理一份公司報告,很快的歸納出可能是很久之前收集或研究的資料。準備「 電腦玩物的各種課程 」簡報,很快地條列出可用的案例和筆記。寫一本「 Google 或 Evernote 工作方法新書 」,只花一點時間就完成所需資料的重新整理。

讓腦中混亂回歸條理: Dynalist 強烈邏輯組織者的筆記工具

圖片
我很喜歡 Dynalist 創辦人在介紹這個工具時說過的一段話:「让每个用户都把脑中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信息输入和整理在 Dynalist 里。」(來自其在 知乎上的問答 ) 當訊息儲存在大腦中時,除了要面對大量遺忘的必然,也通常呈現著渾沌的狀態,遺忘與渾沌並非不好,但當我們需要「行動」時,就必須把這些訊息從腦中提取出來,用具體可見的文字呈現,用邏輯理路加以組織,然後才能「理出頭緒」「付諸執行」。這是我一直以來在電腦玩物中提倡的工作方法之一,無論是最近寫過的「 大腦 SPA 筆記方法 」、用「 心智圖整理思路的技巧 」,乃至於多年來我個人一直「 使用 Evernote 當作第二大腦 」的工作流程,都和這個思路有關。 而「 Dynalist 」以大綱清單的形式,內涵筆記整理、任務管理的功能,幫我們在簡潔但又變化多端的介面中「 整理思緒 」,這個工具最好的精神說明,或許就是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 [筆記術-6] 解除壓力與焦慮的大腦 SPA 筆記術,起碼每週做一次 」,文中的方法正好在 Dynalist 上可以優雅舒適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