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子彈筆記法」標籤的文章

連續寫了 101 則每月待辦清單,為何我仍堅持手動撰寫子彈筆記?

圖片
從 2016 年 1 月開始,我在自己的 Evernote 筆記中持續撰寫「每月/週/日待辦清單」, 至今沒有間斷,累積了 101 則每月待辦清單筆記,3000多天的每日待辦清單記錄。 3年前我寫過一篇:「 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復盤我的待辦清單筆記技巧 」,主要針對我如何從流水帳的清單,慢慢變成區分輕重緩急、拆解行動的待辦清單格式。如今,這個習慣默默地累積到了 8 年多的時間長度,能夠這樣持之以恆,就表示這樣的待辦清單方法對我很有幫助。

如何為筆記命名,建立搜尋規則?我的標題、分類、標籤命名法

圖片
傳統的筆記方法,希望筆記出現在準確又固定的位置,但往往筆記一多就變得不好管理,管理不好則讓找到資料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在數位筆記的世界,筆記不一定有固定位置,反而可以更有彈性的在各種不同需求情境中出現,只要需要時搜尋得到,其實就代表整理完成。 搜尋,是更好的整理,而這就和如何命名筆記標題,有很大的關係 。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執行力、長持久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圖片
在上 「防彈筆記法」課程 時,常常接收到類似問題:「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或者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透過筆記建立工作系統看起來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雖然建構出第二大腦能提升效率,但會不會在建立過程就花掉許多時間?」 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們還有力氣和時間去建構 第二大腦 嗎?雖然系統和工具起來都很好,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去完成 。

8 種待辦清單方法指南,從 GTD 到子彈筆記,選擇適合你的更有用

圖片
很多朋友會利用待辦清單來記下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工具是相對次要的,因為大多數待辦清單的需求,即使是最簡單的筆記工具也能解決。不過, 待辦清單的方法倒是有很多變化。從經典的 GTD (Getting Things Done),到前幾年 子彈筆記 流行時的待辦清單方法 ,還有各式各樣在這些經典方法底下衍生出來的待辦清單技巧。

寫筆記,是擴展思考的引擎,而非只是記憶的系統

圖片
多年前,我在書上有一句話很受讀者喜愛:「記住,讓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多年後,持續了夠長時間的筆記系統與習慣後,我開始感受到, 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記憶的整理系統,而是來自「寫筆記」這個當下行動自身 。

用 ChatGPT 升級學習筆記整理技巧教學,如何有效輔助摘要文章?

圖片
利用 ChatGPT 或相關的 AI 工具來摘要文章、報告,甚至影片內容,這是許多朋友會做的事。不過雖然相關的摘要工具很多也很方便, 但我自己還是喜歡回到 ChatGPT 上處理文章的閱讀、學習與筆記,為什麼呢?在這篇文章中,跟大家一一分享我目前的做法。

2023 用這三種思維開始寫目標筆記,不怕訂錯計畫也不怕沒動力

圖片
最近幾次的 課程 學員一對一訪談中,不約而同的提到一個類似的問題:「雖然知道了筆記應該以專案、任務為單位,筆記的核心是目標的設定,而不是零散資料。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寫出好的目標筆記呢?」

筆記如何變成有效記憶?建立一個任務流程,而非知識庫

圖片
要如何寫下一個想法,才算是真正的記住,而且有辦法在以後需要的時候拿出來使用呢?這應該是很多喜歡寫筆記,熱愛研究筆記工具的朋友,常常午夜夢迴時會拿出來自問的問題。

利用 Logseq 超快速同時標註 PDF、筆記引用文獻、連結寫作大綱

圖片
在以雙向連結為特色、適合 卡片盒筆記法 的數位筆記中,「 Logseq 」是一款我自己用起來相對順手的選擇。 之前介紹過後,陸續看到有電腦玩物的讀者利用它來整理研究所的上課筆記,也有工程師朋友利用來整理自己的職涯目標專案,還有老師利用來整理自己的各種教案等等。做為知識整理工具,確實是一個很棒的選擇。

搶先預購《防彈筆記法》獲得限時限量書卡、報名參加導讀會!

圖片
跟電腦玩物的讀者分享一個好消息,我的新書 《防彈筆記法:簡單輸出式筆記架構,保護高產出、高效能心流》 將在 7/14 禮拜四(今天)於博客來開放獨家預購, 在獨家預購中會送給大家一套20張的筆記書卡 ,每張書卡是一面書中的筆記流程圖,搭配一面筆記法格言,讓大家可以快速抓住這次「防彈筆記法」的重點,也可以插入自己正在閱讀的書籍中、正在撰寫的筆記本中當作書籤使用。

[卡片盒筆記法-3] 如何從暫時筆記到永久筆記?如何建立筆記連結?

圖片
相信很多朋友喜歡卡片盒筆記法,下面這段話功不可沒,《How to take smart notes》(歡迎也參考中文版:《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中一段很有啟發的話:「有時候我們的學習、行動是很難有計畫的,如果什麼都要計畫好才去做,我們甚至可能無法學會說話。學習就是在廣泛的接收各種知識的過程中,轉化出自己的想法、觀點。」所以:

每天新增30則筆記?還是更新30則筆記?兩步驟建立穩定筆記系統

圖片
有一次課程中有學員問我:「如果收到一份文件或一封郵件,裡面的內容跟四個專案有關,老師會怎麼整理呢?」我說,我會把內容根據四個專案的不同需要拆成四個部分,更新到每一個專案專屬的筆記或管理頁面中。

如何用永久筆記管理變動資訊?我的疫情期間健康生活筆記經驗談

圖片
通常一個專案或任務只要執行的時間一長,一定不斷的有新變動,一直都會有新的資料出現,這時候我們可能開始在自己的資料夾、筆記本中堆積這些新內容,但時間一久,這些資料、檔案、文件、筆記開始變得錯亂、重複, 雖然資料都儲存下來了,但我們卻無法高效率的找到相關的資料?也沒辦法快速準確的使用需要的資料?明明我都很努力地記下來,為什麼還會變成這樣呢?

把筆記寫成一本屬於你自己的書,寫作式筆記的四個步驟

圖片
近期的一次 筆記課程 中,有學員忽然冒出了這樣一句話:「 Esor 的筆記看起來好像一本書。 」當下雖然這句話就是一閃而過,大家覺得有趣,不過我自己事後回想,發現自己確實用著寫一本書、製作一本書的精神,在撰寫自己的筆記,而且如果單純只算寫在 Evernote 上的筆記,也已經寫了 15 年上萬則內容。

[高效能職場筆記法-10] 筆記不是複製貼上,改寫資料的3步驟5問題

圖片
工作上常常有很多臨時交辦事項,會議中接收到很多雜亂資訊,感覺自己當下明明有筆記,但是往往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客戶指責你怎麼沒有進度,老闆指責你怎麼交代過還做錯,而你覺得明明是對方當初沒有交代清楚。回頭看自己的筆記,愈看愈不甘心,這裡面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其實,「職場筆記」不只是要能接住、記住這些臨時的訊息,更要能「第一時間」轉換成有效的任務與行動。

[高效能職場筆記法-9] 分辨這 5 種筆記,你就能建立高生產力系統

圖片
最近研究「 卡片盒筆記法 」、「 PARA 第二大腦系統 」的過程中,意識到「區分筆記類型」是一個很關鍵的步驟與提醒。 當我們無論使用什麼工具,都覺得自己整理不好專案、任務,寫不好筆記,最後工作也無法有效推進,或是系統依然呈現雜亂的狀態,很有可能就是我們把不同類型的筆記混雜在一起,以及沒有用不同類型筆記需要的管理方法去管理。

[卡片盒筆記法-2] 化繁為簡工作流、寫作流的關鍵第一步如何改變

圖片
建立有效的「工作流」,是提高生產力很關鍵的一部份,甚至可能是最關鍵的一部份。「工作流」不是需要很多時間整理與完善的複雜系統,相信很多朋友會覺得都已經很忙很累,哪有時間去建立系統。但「工作流」也不是放任事情散亂而不去整理,這樣最後只會傷了自己。 「工作流」是我們處理事情當下採取的行動方式,以及這一連串行動產生的流程,這個流程將會決定我們未來效率的高低。

[高效能職場筆記法-8] 間歇日記結合每週清單,要事完成率大提升

圖片
之前在電腦玩物分享了「 用寫「間歇式日記」取代規劃待辦清單,不會再寫了一堆卻做不到 」一文後, 我便開始把「間歇式日記」中的某些方法,融合在自己實踐多年的「每週子彈行動清單」習慣中。而這樣實踐了快兩個月的時間後,現在這套「間歇日記結合每週清單」變成我固定的每天執行待辦清單的新習慣。

[高效能職場筆記法-7] 寫好原子筆記,別讓筆記分類變成一座迷宮

圖片
這幾年流行的 卡片盒筆記法 雖然是以知識管理為主的系統,但也可以帶給我們在職場工作筆記、專案任務筆記、時間管理筆記中的許多啟發。前一篇系列文章,提到卡片盒筆記法中的「 長青筆記 」概念,對應到職場筆記中應該要有更多筆記是保持反覆更新的狀態。今天這一篇文章,要分享另一個相輔相成的概念: 「原子筆記」,掌握住你需要的筆記的原子單位,才不會寫出太過分散,或缺乏彈性的筆記 。

[高效能職場筆記法-6] 維護一則長青筆記,而非不斷新增拋棄式筆記

圖片
我有時喜歡去看一下自己 Evernote 筆記的版本更新時間(查看「筆記資訊」),看看第一次建立這則筆記的時間點,也看一下最後更新的時間點,而這時候我會找到許多「多年來依然在持續更新」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