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生活實驗」標籤的文章

如何實踐遠離社群、節制新聞計畫?我的心得與四個關鍵設計

圖片
朋友最近問我:「很久沒看你在個人的 Facebook 帳號發訊息?」我本來也不常在個人帳號分享私人生活,不過最近這一段時間確實連轉貼文章都很少。其實,這又是我自己默默進行一段時間的練習。 以前,我雖然不是很擅長社群互動,但一直會大量地從各種社群,不只是 Facebook,也包含 Twitter ,來獲取各式各樣的資訊。也很喜歡利用 Google 新聞來快速吸收大量個人化的新聞消息。每天其實都會花一定時間在社群、新聞網站上,而這樣確實讓我快速掌握了許多消息,無論是老婆想跟我講一件新鮮事,或是和客戶聊天討論到某個八卦,我大概都有掌握一些相關訊息。

[生活時間管理04] 三個原則幫我找到柔軟卻更能堅持的目標

圖片
每次和讀者對談,總會被問到,我如何去堅持那些生活中的目標,例如寫作、跑步、陪伴孩子,而且似乎沒什麼倦怠期? 我們都知道有目標很重要,但很多時候我們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如何擁有一個能堅持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值得自己堅持的目標呢?

自製 KLI 關鍵生活績效指標,新年成功目標量化管理表格下載

圖片
想要養成新的生活習慣,希望自己能專注在某些重要改變上,但常常無法兼堅持下去。一方面堅持的過程缺乏成就感,另一方面常常沒有警覺到自己偏離目標,於是三分鐘熱度之後,很快的人生又回到年復一年的常態。 如何能夠讓自己專注在成功的道路上?如何在失去價值平衡的時候保持警覺?如何讓自己對「持續進步」保持動力? 今天這篇文章,分享一份 「 KLI (Key Lifestyle Indicators 關鍵生活績效指標)」的評量表 ,可以用做自己每日的自我評量與追蹤,透過其中的一些巧思,確實可以在前述三個問題上提供一種解決之道。

為何休息後更焦慮更沒動力?可能我只是在打發時間

圖片
休息,本來是為了復原。但是為什麼我們常常休息後沒有恢復繼續工作的動力?甚至反而更焦慮呢?

「擁有熱情」不一定是尋找喜歡、興趣與好奇,而是刻意練習

圖片
我常被這樣問:「Esor為什麼維持寫部落格這麼多年?當年是如何找到這件讓自己充滿熱情的事?又是如何確定投入?」

[習慣力-9] 快速改掉壞習慣的 Ctrl + Alt + Del 生活重開機方法

圖片
「 Ctrl + Alt + Del 」,這是使用 Windows 電腦的朋友熟悉的強制關機組合鍵,如果電腦出現無法解決的異常狀態,按下「Ctrl + Alt + Del」,就能強制重開機,讓電腦恢復順暢的使用效率。

建立習慣的第一個關鍵迷思:誤把養成習慣本身當成目標

圖片
前兩天接受採訪,對方詢問了我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提供給想讀的書很多,但總是讀不完的朋友呢?」 不久前在我的 公開班課程 中,也有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我想要維持健身的習慣,但又怕耽誤課業的時間,應該怎麼選擇比較好呢?」 養成一個習慣,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養成習慣過程中遭遇的挫折,包含無法達成目標的失落,讓習慣更容易被中途放棄。甚至,一開始就放棄:「反正我做不到,乾脆不要做。」 但比起想辦法達成這些習慣,對我來說,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問題要解決:「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我最終想要創造什麼價值?」可是,我們在養成習慣過程中,很容易忽略這個問題,而錯把習慣本身當成我的解答。

[習慣力-1] 從練習每天走路一萬步習慣開始帶來的小改變

圖片
這個禮拜一下午一點,行程是要去接受「 Openbook 閱讀誌 」的採訪。我工作地點到採訪地點,搭捷運大概 40 分鐘,快步走路大概 60 分鐘,於是我決定「走路過去」。 從行天宮捷運站附近出發,走了一大段復興北路,再走一大段敦化南路,然後在敦化誠品附近轉進安和路,是一段有著許多濃密行道樹蔭的路程,搭著冬日午間的陽光,冷空氣中走著有點微熱。但到了採訪現場,卻沒有平日午後昏沈沈的感覺,反而精神百倍。下午連續四個小時的採訪,也思緒很敏捷地回答了所有問題。 這其實是我最近一個月開始的一個新習慣:「每天走路一萬步的練習」。 一開始我設定成中午休息時間要走一萬步,但後來發現午間休息時間再怎麼走都很難走到這麼多步數(我是上班族),於是改成每天午間走一個小時,大概可以走到 6000 ~7000步,然後加入我上下班走的路,也就大概累計到 10000 步, 但沒走到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在上班午間出去走一定程度的路」 。(我是用 iPhone 內建的健康 App 計步,我不求精準,數字只是一種計量記錄而已)

設定未來目標的真正價值:「改變當下現實感」的最佳手段

圖片
妳討厭設定目標嗎?或是你覺得設定目標讓人焦慮、兩難? 「設定目標」,這是我們大家都會做的事情,但可能也是讓我們最有壓力的事情。幫產品設計了一個看起來不知道能不能達成的目標,會不會很有壓力?在生活中規劃了一個想像中的美好目標,會不會太不切實際? 我們在「設定目標」時,都非常關注「達成的必要性」,當然,目標就是要達成嘛!但也因此我們可能開始對目標降低標準來符合現實,或對執行目標途中的不完美、挫折感到焦慮,對必須放棄或改變目標覺得無法接受。於是想要一開始就「設定出可實現又美好的完美目標」,然後,「設定目標」變成一個讓人討厭的事。 前兩週,我讀到 GTD 創造者 David Allen 的一篇文章:「 The Big Secret About Goal Setting (關於設定目標的巨大秘密)」, David Allen 也提到了上述在目標設定過程中的兩難、焦慮,但是他指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The value of goals is not in the future they describe, but the change in perception of reality they foster, in the present. ( 目標的價值不在他們描述的未來,而是在當下,他們培養了現實感的改變。 )」 這句話,確實是一個很棒的提醒。我自己也切身的感受到這段話的意義。

免裝計步器 App ,就用 iPhone 健康 App 計算每天走路步數

圖片
最近我開始練習一個新習慣:「每天中午外出走路」,我在臉書有分享這個新計畫的緣由:「 優質時間的練習 」。因為有了這個新練習,我便需要知道每天到底走了幾步?這時候需要一個計步器的 App 。 以前在使用 Android 時,我用過「 Google Fit 推出!自動計步器 App 他來自 Google 出品 」、「 動動:介面精美的計步器 App,熱量消耗自動計算與體重管理 」。那麼換到 iPhone 後,我應該使用哪個 App 來計步呢? 我實際測試了幾個評價很高的 iOS 計步 App , 最後我決定什麼額外 App 都不裝,就用 iPhone 內建的「健康 App 」 。 為什麼呢?因為我測試的 iOS 計步 App ,也都不是自己有計步的技術,而是直接讀取 iPhone 「健康 App 」的走路步數數據,也就是說他們也都是利用「健康 App 」來計步。既然如此,加上我也不需要社群等額外功能,乾脆直接使用「健康 App 」即可。 而且仔細用用看,其實 「健康 App 」本身就已經是一款堪用的生活健康數據紀錄 App 了。

我目前依然在實踐的 4 個改變生活作息方法與心得

圖片
今天看到 Apple App Store 推出了一個專題「優質睡眠,揮別熊貓眼」,我自己在電腦玩物也常常撰寫跟睡眠、早起相關的工具,也喜歡分享 生活習慣 有關的心得文章。所以看到 Apple 這個主題覺得很有趣,而且裡面許多 App 也是我推薦過的,像是正念減壓的「 紀念碑谷團隊最新作: Pause 讓你在指尖上練禪 」。 這個專題也讓我開始回想,自己在電腦玩物撰寫過的「改變生活作息」工具、方法裡,哪些是我長期實踐並且目前依然在實踐的?以及我為什麼覺得這有效呢?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借題發揮。

LifeHack-30 生活現實,總是還有最佳化下一步行動的空間

圖片
最近我在研究著自己新 iPhone 的更有效工作流程(例如最新的這篇: iPhone 通知規劃心得:不是關閉就好,建立更高效率提醒流程 ),有些朋友看到就覺得也太認真,問我這樣會不會很累呢? 當然,研究一個「更好的」工作方法,需要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去思考自己的需求,去配套一個工作系統,絕對不能說輕鬆。但是不是累呢?所謂的累,包含壓力、無趣、挫折等等的情緒, 但找到更佳工作方法反而不會有這些情緒,而是帶來成就、舒適、減壓、有趣的 「更不會累」的能量 。 甚至在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方式之後,說不定可以幫你打開另一扇窗,幫你找回一些原本失去的、失望的東西。 這樣的態度,我也不只用在我對數位工具、工作方法的研究,我也同時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或者說,這是一個人生的統一態度,這個態度的價值觀是: 養成 「可以改變」的習慣,是最好的習慣 。 相信任何事情都還有可能因為改變而變得更好,所以我們值得去改變,不需要放棄,並且不用困於目前的現實煩惱中。

燒杯 App 用手機模擬國高中化學實驗,實測示範就像真的一樣

圖片
「 燒杯 BEAKER 」是一款 Android 與 iOS App 的名稱,顧名思義,這是一款跟化學實驗有關的 App , 不過「燒杯 BEAKER 」不是無聊的知識教學,而是「把手機真的模擬成燒杯」 ,讓你在手機中加入各種化學元素,製造各種化學反應,你可以加熱手機、搖晃手機、把手機加蓋、在手機內點燃火柴,然後創造出奇妙的氣體或神奇的火焰。 而這時候,你操作手機的方式,就跟操作一個真的實驗室裡的燒杯一樣!這樣有創意的設計,曾經讓「燒杯 BEAKER 」奪得 2015 年的 Apple 最佳教育類應用的推薦。 是的,「燒杯 BEAKER 」並非一款新的 App ,事實上他在 2017 年之後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但是他的創意依然有趣, 而上面的各種化學元素與化學反應,依然可以在你的手機裡創造出各種花火與爆炸,當然,都是模擬且安全的,並且他還有中文版喔!

[LifeHack-29] 拍張照,解放大腦焦慮

圖片
拍照不一定是為了分享或炫耀,也不一定是單純的記錄。 你可以利用一張照片來解放大腦的焦慮 。 前一陣子我讀到這樣一篇文章:「 Take Photos of Stove Dials Before You Leave for Vacation 」,提到在準備離開家去度過長假時,拍一下家裡的壁爐或恆溫器,用照片確認你真的有把他們都關閉,這樣你在假期時就不會一直煩惱自己家裡有沒有東西沒關好?就算焦慮時,看一下照片,你就可以放心自己真的有把他們都安置好。 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拍張照片」,不用再一直瞻前顧後,不會再一直顧慮著自己之前有沒有忘記做哪個動作?因為即使我做了,但我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忘記做,這時候一張照片確實能幫我再次確認。

記帳不是只能流水帳,養成有效記帳習慣可以用這七種記帳方法

圖片
從邁入職場,建立家庭,到開始想要完成一些人生夢想,這其中我也一直想要利用「記帳」來完成簡單的個人金錢管理。 不過我是一個很難養成記流水帳習慣的人,而且覺得單純的流水帳並不一定能幫我達到最終的目的:開源節流、準備某項計畫資金等等。 所以,這幾年來,我也在自己人生與工作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思考與調整自己記帳的方法,並且 付諸實驗 ,也陸續把各種實驗的心得分享在 電腦玩物 部落格中,今天就來做一個經驗總整理,讓大家可以發現記帳不是只能記流水帳,而是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記帳方式。

[LifeHack-26] 善用週末假日「克服工作壓力」的四個有效方法

圖片
每到週末假日,像我這樣平日連續工作的上班族,就想要開始「 進入放鬆舒壓時間 」。 但是有時候我會發現,當我一整天賴在家裡沙發上想要減壓,當我腦袋放空想要暫時忘記壓力,卻常常導致假日時間飛快流逝,然後到了要上班日前,我的壓力不減反增,甚至達到焦慮的最高點。(還可參考: 如何讓假日時間過得更充實的五個小訣竅 ) 到底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在週末假日幫我適度的減壓,真正「克服工作壓力」,讓這段時間的休息結束後,真的帶著重新準備好的心情與能量,迎接新的一週的工作呢? 我自己親自實驗了幾種方法後,覺得下面四種最有效,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贏得好習慣,而非養成習慣:設計一張生活遊戲挑戰表

圖片
在我最喜歡的 RPG 遊戲裡,我們養成角色的方式,是讓角色不斷去接受挑戰與冒險,打敗怪物與破解機關,成功的戰鬥換算成經驗值,累積經驗值,角色就會成長。也就是 「成功的養成」是透過「贏得」而來 。 回到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養成一些好習慣,也可以嘗試把這些目標變成具體的挑戰任務,可以贏得分數,讓自己透過分數換算看到實際的成長。 因為,當目標只是要養成時,感覺是被動的,但是當目標可以去「挑戰」時,就會增加想要贏取的主動力。這或許會是一個更容易做到的「 養成習慣計畫 」。

[晨型人計畫-3] 如何建立晨間儀式,養成幫工作熱機的早起習慣

圖片
我公司之前有位警衛伯伯,他每天早晨九點前,當大家陸陸續續來公司上班,而正常上班時間還未開始,他會在公司一樓大廳播放 古典音樂 。我問他:有什麼特別用意嗎?他說,這是他的「晨間儀式」,讓他放鬆心情,且看到上班職員們聽到古典音樂時露出會意笑容,很有成就感,也成為他每天充滿動力出門上班的理由。 我還記得自己國中時的生物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她的晨間儀式,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說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會先去喝一大杯水,當水在身體流動時,她感覺自己清醒了不少,然後她會做一下最喜歡的瑜珈運動,接著開始準備她最愛的西式早餐,切一片歐式麵包、一片高級乳酪、一片高檔火腿,這樣的一套流程,帶給她每天早上愉快的心情狀態。 這個晨間儀式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老師在講解時搭配著喝水、切乳酪的動作。從她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她是多麼「 享受 」這個晨間儀式,樂在其中,而這位老師上課時也常常都是充滿活力。(這款遊戲化習慣養成 App,就有類似的晨間儀式樂趣: Fabulous 最能激勵你的習慣養成 App 融合科學與感性 )

[LifeHack-24] 我如何用「不一樣」練習找回自己的快樂情緒?

圖片
「快樂」是一種很棒的情緒,這種情緒混合著對現狀滿意但又新鮮、放鬆但又好玩、安心但又有挑戰的狀態,讓緊繃或疲乏的工作神經可以重新具備彈性,讓看自己看生活的眼睛更清澈明亮,每天生活中都「創造」一點快樂情緒,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我有一個生活裡的快樂小技巧可以跟大家分享,這個小技巧就是:「 連續 21 天的不一樣練習 」。 不快樂,有時候是(或者常常是)明明沒有大挫折,但心裡就是空空的,就是快樂不起來,做什麼事情也都沒有動力,找不到生活中的「快樂因子」,那麼快樂因子是什麼?有沒有辦法自己創造呢? 這時候,特別適合試試看「不一樣練習」,他不只可以幫你自己找回快樂,也可以幫你身邊的人一起找回快樂。

[LifeHack-19] 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的深讀、反芻、拆解三步驟

圖片
讀書,對 100 個人來說可以有 100 種方法,對 100 本書來說起碼超過 10000 種讀法,正確的說,「應該」要有這麼多方法才對,因為「 閱讀 」 就是人類一個這麼獨特又具有創造性的能力,只是我們可能被以前準備考試的閱讀養壞了方法,而失去了閱讀的「創造力」 。 所以這篇文章我不是要分享什麼是正確的讀書方法,而是聊聊我自己的閱讀法,做為大家的參考。面對小說與學習的書,也可能有不同讀法,我自己從以前就相對偏好讀理論類、方法類的學習書籍,所以今天所談的讀書方法,也是針對後者而來。 那麼,我如何去讀好一本書呢?我會掌握下面這三個步驟去「讀」他。 2016/12/28 新增: [筆記術-7] 編輯教你整理一本書最快的索引筆記法,紙筆記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