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pocket」標籤的文章

從讀不完的稍後閱讀轉念:當下讀完,當下處理

圖片
我最近開始實驗:「不使用 稍後閱讀 服務。」 不是稍後閱讀不好,有些人適合使用稍後閱讀服務,例如有完整的時間「 聽文章 」,或是平常工作忙碌但晚上有足夠的時間回顧閱讀。但如果你的時間比這樣還碎片化呢?有沒有可能有另外一種做法?這是這篇文章我所實驗的方法。

經典稍後閱讀服務 Instapaper 聽讀、速讀、筆記完全免費開放

圖片
「 Instapaper 」是我第一個認真使用的稍後閱讀服務,從 2010 年開始用了兩年多,直到 2012 年轉而使用「 Pocket 」,然後一直到 2015 年左右,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把稍後閱讀任務全部轉到「 Evernote 」為止,因為我認為不只需要稍後閱讀,更需要認真的畫重點、做筆記、建立知識庫,這樣才是有效的閱讀。(參考: 如何有效收集資料?給知識工作與學習者的建議流程 ) 但這個「有效閱讀」的觀念,其實最早依然是「 Instapaper 」帶給我的啟發。我還記得 Instapaper 原創者當年在網站上是這樣說明這個服務的:「好的文章沒有時效,好的文章不是新聞,有時過了好幾天、好幾年後再來閱讀更有味道。」 不過後來「 Instapaper 」從原創者手中轉賣給其他公司,目前又輾轉被 Pinterest 收購,而就從今天開始, 「 Instapaper 」宣布他的所有付費功能全部「 免費開放 」,這包含了語音朗讀文章、速讀工具、筆記螢光筆工具等進階功能!

[生活駭客3] 開始「聽」文章,日常時間加一倍的魔法

圖片
如何讓我們的日常時間多一倍?這是很多朋友想要知道的魔法,但其實當然沒有什麼魔法,唯一的方法無非就是懂得「 善用零碎時間 」而已。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有一些我們每天必然會消耗的時間,例如: 通勤路上大塞車 打掃整理家務 進廚房料理晚餐 每天跑步運動 早上出門前的盥洗梳妝 如果這些時候可以在「身體必須行動」的時間加上適當的「心靈活動」,我們就等於同時做兩件事情,也就等於多出了一倍的時間,而且這些時間累積下來比你想像得多。 那麼在這些身體必須行動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做什麼心靈的活動呢?

Android iOS 剪貼擷取網頁全文到 Evernote 的免費實用方法

圖片
2014 新增,目前 Evernote 在 Android 與 iOS 8 以上手機都支援自動截取網頁全文: Evernote 6 Android 目前最好版本!內建網頁全文擷取 2015 新增: 關於 Evernote 網頁擷取的 9 條收集心法與教學 ( 追加修訂 : 因為我自己平常使用習慣,導致我沒有發現這個方法在 Android 上還有小問題,必須用補充辦法修正,所以立即對標題與內文做了調整,請參考文內補充 。)Evernote 對很多朋友來說的用途之一,就是收集網頁文章資料,尤其可以把網頁圖文全文剪貼到筆記裡,可以整理成很實用的個人資料庫,輔助研究、企劃、執行時更有效率。而在電腦端, Evernote 擁有非常棒的瀏覽器套件可以幫我們隨時剪貼瀏覽器中的網頁全文:「 Evernote Web Clipper 整合 Clearly、 Skitch 統一擷取整理 」。 那麼,在現在愈來愈多人使用的行動裝置上呢?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會在 Android、 iPhone、 iPad 裝置上閱讀網頁文章,這時候如果看到有用的內容,如何把圖文全文剪輯到 Evernote 筆記裡?在這之前,我推薦過「 EverClip Android 免費 Evernote web clipper 剪貼網頁教學 」,不過慢慢的我覺得這個方法不夠完美。 於是我開始研究幾種不同的可能性,也參考了 Evernote 官方知識庫 的方法。目前,我覺得試用範圍最廣泛、剪輯圖片文字最完整、剪貼後版面最優秀,以及免費、跨平台一致的解決方案, 就是結合「 Pocket 」和「 Evernote 」的方法。

從 Pocket App 分享收件匣看獨立稍後閱讀工具的必要

圖片
Instapaper 、 Pocket 或者 Everntoe Clearly ,是目前相對受歡迎的幾個稍後閱讀服務。在資訊流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日, 「 活用稍後閱讀方法 」留住值得一讀的內容,並且「真正的閱讀」 ,是讓自己能夠在走馬看花之外,確實將資訊推進到思考、內化階段的手段。 其中一年前從 Read it later 大變身後的 「 Pocket 」, 在今天推出了它的週年更新,加入了內建的「分享收件匣」功能,讓使用 Pocket 的朋友圈之間,可以直接在 Pocket App 內分享、接收夥伴的推薦閱讀文章。 這個功能的用途在於:當我在 Pocket 中讀完一篇關於教育的好文章,想到很適合分享給一位當老師的好朋友,於是從 Pocket 內直接推薦並寫上我的評論,而那位老師朋友就可以從他的 Pocket 內直接接收到這篇文章,並且在閱讀文章時也同時附加了我的評論內容。這滿足了我們 在深度閱讀過程中「有針對性意義」的 價值分享 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