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D 生產力禪」聚焦執行而非計畫、簡單少壓力的10個習慣解析



相信對於時間管理、生產力、效率提升有興趣的朋友,都聽過、看過「 GTD 」( Getting Things Done )這套經典的方法論。 GTD 中的許多觀念突破(例如清空大腦),以及許多技巧(例如理清下一步行動),無論套用在什麼不同的工具,或是什麼不同的管理邏輯中,都是通用的,這也是「 GTD 」之所以經典的原因。

不過,認真閱讀過「 GTD 」( Getting Things Done )書籍,或上過「 GTD 」相關課程的朋友,可能還是會碰到一個問題:「這個系統感覺很龐大、很複雜,我似乎無法一次搞定這套系統。」最後很容易落入一種心情是,我無法運轉這套系統,所以只好完全放棄這樣的方法。但是, 回到自己習以為常的時間管理方法中,卻發現很多時間依然無法好好完成工作。

其實,不是「 GTD 」有問題,而是我們需要一套更適合自己的邏輯、習慣去「執行」裡面像是清空大腦、理清行動、每週檢視等等方法。




「更適合自己」的意思是,我們在執行上不能只是套用方法論,還要考慮「屬於自己的弱點」,例如可能會懶惰、可能會拖延、可能不專注、可能就是有很多急事、可能就是沒辦法那麼清楚的拆解,更可能完美心態作祟。

於是,多年前就有國外知名的一位更聚焦在簡化生活、壓力管理的生產力教練 Leo Babauta,提供了他的「 ZTD 」(Zen To Done) 」建議,這並非是為了推翻 GTD ,而是想要提出一套聚焦在「一次推進一個小習慣就好」的流程,幫助我們可以專注在當下執行,但又能逐步地建立起更健康、更簡單、更少壓力的時間管理流程。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為大家梳理這套更適合大多數人逐步執行的「 ZTD 」流程,幫助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生產力系統、時間管理方法中可以作的習慣調整。

我也把下面的文字內容,利用 Heptabase 畫成一個簡易的「ZTD 生產力禪的10個習慣」流程圖,歡迎開啟後線上參考。





ZTD(Zen To Done) 對 GTD 的四個主要反省

  • 避免一次要改變太多,不需要一次就要建立一個強大複雜的系統
ZTD 提出了「10個習慣」的步驟流程,不像是 GTD 以建立系統為主, ZTD 的習慣更像是一個「我當下需要採取的幾個步驟」,所以更能看出我們應該如何執行。

而且 ZTD 提到這「10個習慣」並非一次要全部都建立,而是可以一個一個習慣往前推進,每一次只要推進一個新習慣就好。


  • 不要在整理系統上花費太多時間,而要更專注在執行完成上
ZTD 盡量把建立系統需要的整理減少到最少的程度,如何在不需要先擁有一個龐大系統的情況下就開始工作,是 ZTD 專注要解決的問題。


  • 不要想做太多,但真的執行很少
ZTD 也調整了一些順序,讓我們的執行步驟優先花費在執行上,而非先花費在整理系統中或計畫事情中。


  • 如何不要把所有心力都花在接收外在雜訊,有更多心力花在目標
ZTD 雖然在本質上很贊同 GTD 的清空大腦概念,不過也覺得 GTD 花太多時間在處理雜事,應該有一個更簡潔的流程,就讓我們專注在目標上。




習慣 01. 把所有訊號當下從大腦清空,寫進暫存筆記,回到辦公室再整理到待辦清單

這個習慣的執行步驟有幾個關鍵,第一個關鍵是「當下」就要從大腦清空,第二個關鍵是準備一個隨手就能記錄但沒有任何額外干擾的「暫存筆記」,第三個關鍵是每次回到工作場所就有「即時整理」到待辦清單。

GTD 的清空大腦是一致的概念,所有我當下接收到的訊息、資訊、請求,或是我當下浮現在腦中的想法、思考、需求,都應該「當下寫下來」,讓這些訊息從大腦清空,紀錄在一個我可以管理的外部工具中。這樣做的好處,我相信在電腦玩物中也已經說明過很多遍。

但是,這個外部工具最好不要是太複雜的工具, ZTD 認為如果像是還要設定很多時間提醒的待辦清單,或是需要花很多步驟作分類管理的筆記工具,可能都不適合作為第一步清空大腦的工具。因為第一步中,那些額外的整理都是多餘的,而且會干擾我們的執行,所以我們只要能夠當下就快速記下來就好,這時候或許一個紙本筆記、一些便利貼,或是數位工具中建立一個完全不需額外整理的流程,才是好的「暫存筆記」。

不過,每當工作到一個段落,或是回到工作場所時,都應該把剛剛在暫存筆記中的內容,寫入真正的待辦清單(或是你真正的生產力工具、筆記工具)中。

但是要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寫入真正的待辦清單」呢?這就要延伸到下面的第二個習慣。

要注意的是, ZTD 認為一次養成一個習慣就好,例如我還沒養成「習慣 01 」的步驟習慣,那麼就先專注在這個流程就好,因為光是先做到清空大腦,就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很多遺漏的失誤,以及帶來心理壓力的減輕。




習慣 02. 為收集的事情下決定,判斷要採取什麼下一步行動

這個習慣的執行步驟也有幾個關鍵,第一個關鍵是前面清空大腦後的內容,是「還需要我去做判斷」的,不要只是停留在清空大腦就好。第二個關鍵是所謂的判斷就是聚焦在「我要採取什麼下一步行動」即可,也不用想得太複雜,或是在這個階段花太多時間計劃

前面我們先寫在「暫存筆記」的內容,現在需要放入真正的「待辦清單」(或生產力工具)。而 ZTD 這裡有一個很棒的提醒,這個放入的過程並非只是複製貼上,而是判斷好下一步行動後才放入。

判斷下一步行動的時候,可以從幾種角度思考「我要採取的行動」:
  • 判斷出我需要做的回應、我需要找的資料、我需要確認的事項,以及我需要採取行動的下一步。
  • 也可能判斷出有些行動我必須立即去做,要不然會耽誤後面的任務進行。
  • 也可能判斷出的行動是,我需要把事情交付給誰先執行,於是行動是交辦這件事情。
  • 也可能判斷出不需要做行動,那麼甚至可能可以移除這個訊息。
  • 也可能判斷出我要採取的行動有時間性、緊迫性,那麼就要加上行事曆的提醒。
這個習慣簡單來說,就是「判斷所有收集的事情中,我要採取的行動是什麼」,練習上述判斷的步驟,變成自己處理待辦清單「之前」的習慣。

經過這樣判斷後放入待辦清單、行事曆上的事情,才是有效的事情。(參考:化繁為簡工作流、寫作流的關鍵第一步如何改變




習慣 03. 先決定你這週的要事,每天先安排處理重要的、關鍵的行動

這個習慣的執行步驟有幾個關鍵,第一個關鍵是「每週預先做決定」,因為在忙碌的工作日中很難有判斷的時間空間,不如每個禮拜一開始之前,在週末時先做好基本判斷。第二個關鍵是,並非要排出一整個禮拜所有的行動清單,只要先確認這週「每一天要先處理的重要行動」即可。這其實和我推廣多年的「每週子彈行動清單」的做法非常類似。(延伸參考: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復盤我的待辦清單筆記技巧

這個習慣也是延續「習慣 02 」而來,有了 02 的習慣,我們也就有了「要採取什麼下一步行動的待辦清單」(這和只是收集了一堆事情的待辦清單有很大不同)。但是這時候遇到的下一個階段問題就是,有太多要採取的下一步行動,執行時如何不混亂?於是才有了需要推進「習慣3」的原因。

在執行「習慣3」時,我補充兩個小建議:
  • 多問問每件事情最後要交付的成果是什麼,從成果來判斷哪些事情完成後更有價值,那麼相對的他們的行動更應該優先推進。
  • 「有些行動我必須立即去做,要不然會耽誤後面的任務進行」是應該要最優先排入下週每日待辦清單的行動。
這個習慣簡單來說,就是練習「每個禮拜一次,判斷各種行動的優先順序」。我們可以在週末找一小段空檔,把前述習慣01~02準備好的行動清單瀏覽一次,做出下一週安排的判斷。這樣的習慣多練習幾次,我們就能在接收任務的當下更懂得如何拆解行動,甚至也更能一眼看出某些行動的重要性。

ZTD 是習慣養成的建議,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練習,我們是很難在當下就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的。




習慣 04. 聚焦在一件要事的行動,排除所有干擾,如果有干擾就先寫下來收集

這個習慣步驟的執行關鍵也有幾個,第一個關鍵是「一次專注在待辦清單上的一個行動」,不要想東想西,也減少東摸西做,就是把前面每週待辦清單中預排好的一個行動拿出來專注執行就好。第二個關鍵是難免執行時有其他雜訊干擾,但這時候請利用「習慣01」的方法快速寫到暫存筆記就好。

透過前面習慣01~03的養成,我們才能有穩定的習慣 04 。因為這時候我們已經有習慣 3 中設定出來的每週待辦清單,上面有今天我要優先推進的下一步行動,所以我才能專注的去執行他。

這裡 ZTD 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棒的提醒:
  • 沒有好的行動拆解與安排,就不會有好的時間表。
  • 沒有好的行動拆解與安排,也不會有好的專注力。
我補充的建議則是,如果我們能夠做出每周的要事待辦清單,其實不需要刻意的時間表,反而在每一個執行時間當下,挑出當天待辦清單的一個行動來做即可,不用一定要做哪一個行動,因為每一個行動都是推進要事。

另外,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是因為外在環境太多干擾,所以我們工作才會常常分心。但可能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處理這些干擾的方式。ZTD 這裡提供了一個步驟,就是準備好「習慣 01 」的暫存筆記,出現這些干擾時寫下來就好,不需要去執行,也不用擔心忘記,讓自己立刻回到專注的下一步行動,之後再用「習慣 02 」處理那些臨時收集即可。(延伸閱讀:為什麼隔離干擾也不會讓你專心?關於專注的5個思考




習慣 05. 保持一個簡單的系統,有可以每天確認當下要事的清單即可

這個習慣看起來比較像是一種提醒,但其實也有包含一些關鍵步驟。第一個關鍵是「保持簡單」,意思是與其再花時間去做很多額外的系統整理,不如就是維持前面的習慣 01~04 的循環工作流程即可。第二個關鍵是,要讓自己練成的系統其實就是「每天有包含要事的清單」,這份清單其實就是指引我們最好的系統

很多時候,尤其反而對於高生產力有期望的朋友,很容易在「習慣03」之後,就開始陷入一種花很多時間去做目標規劃、專案整理、工具打造的迷思之中,結果就是花了很多時間打造一個很厲害的系統,但如果問說這個系統上完成了多少事情?完成率、執行率反而很低?

ZTD 的提醒則是,生產力的定義其實來自於我們對於事情的執行成效與完成度,所以我是不是做出了很厲害的工作流程圖沒那麼重要,但是我是否知道「今天應該優先推進的行動」則非常重要,我們只要聚焦在把「今天應該優先推進的行動」這個系統保持好即可。

另外一個重要的提醒是,「每天有包含要事的清單」的意思,不是那種只是記得每天買牛奶的簡單行動清單,而是要在「習慣02」判斷困難任務要做什麼下一步行動,然後在「習慣03」決定這一週要優先推進什麼行動的要事清單。(延伸閱讀:一個有效待辦清單,不是記得買牛奶就好

當我們有了前面四個習慣後,ZTD 提醒我們先給自己一段時間,把習慣 05 這樣的習慣「保持住」,一旦可以保持住,那後面的時間管理更高層次問題也會變得更加簡單了。(延伸參考:架構愈簡單,整理愈簡單:談專案不斷變動時的工作系統整理方法




習慣 06  把東西立刻放入他們所屬的位置,而不要堆起來之後才要分類

這個習慣可以說是前面五個習慣的補充習慣,他也有幾個執行關鍵。第一個關鍵是「隨手整理」,不要有那種我先亂丟一些資料,等過幾天才一次整理的想法,最好當下、當天,起碼就要推進到「習慣02」的判斷下一步行動。第二個關鍵是「放入他們所屬的位置」,這個意思是放入他們「要採取下一步行動」的位置,而不用做出其他無謂的分類,後者反而會讓我們的系統變得愈來愈雜亂

這個習慣的用意是,讓我們保持系統的「可用性」。

因為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已經慢慢地收集了很多訊息,拆解了很多行動,列出了好幾週的待辦清單。也就是說,我們的生產力系統中應該已經有很多很多的任務了。這時候,如果沒有一個簡潔有效的整理邏輯,一定很容易讓系統愈來愈雜亂。

而 ZTD 提出的整理邏輯,簡單來說就是兩件事「隨手整理」、「放入下一步行動」,這也是我在電腦玩物常常提醒的邏輯。(延伸閱讀:整理任務雜亂資料前,想想我們如何執行任務

當你的系統慢慢長大,那麼給自己一段時間練習「習慣 06 」,讓系統保持的簡潔的可用性。




習慣 07. 在每週檢視時,重點在反覆確認長期目標就好

這個習慣的執行步驟關鍵也有兩個。一個是比較隱而不顯的,那就是在每週檢視時「不一定真的要什麼東西都整理一遍」,這是在執行 GTD 的時候可能會產生的誤解,以為是每個禮拜完整的整理一次自己所有的資料,但這往往花上許多時間,也不一定有成效。所以 ZTD 提出來的第二個明顯關鍵就是,檢視「長期目標」就好,就算漏掉一些零散瑣事與資料也無傷大雅

ZTD 認為我們需要真正花心力去確認的事情,是從前面一大堆的事情中,判斷出自己的長期目標有哪些,以及這些長期目標怎麼推動下一步。因為這些長期目標往往是最有價值的,但也是我們在時間管理流程中最不容易去推進的。

而經過了前面六個習慣,我們可能擁有了一個有很多任務、下一步行動的系統,但這個系統如果沒有加上「習慣07」,最終就會有爆炸的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再也做不完這些任務,感到忙碌卻沒有真正的價值滿足,那最後整個流程就會失敗。

所以到了這個階段,要加上「習慣07」,但也不是重新去設計目標或建立一個新系統,也不用真的花很多時間去拆解。只要每個禮拜,找一個時間檢視自己過去這個禮拜拆解的任務與行動,並確認哪些是長期目標即可。

聰明的你一定也發現,這是「習慣03」的升級版,但先有「習慣03」的練習,我們才能在這裡真正養成「習慣07」。




習慣 08. 簡化、整合任務,讓你聚焦在必不可少的目標上

這個習慣的執行關鍵步驟是,經過「習慣07」後我們開始有了判斷目標的視野,那麼就可以採取第一個關鍵步驟是「簡化」,簡化的意思是盡量排除那些目標之外又並非一定要做的事情。第二個關鍵步驟是「整合」,有些任務可以統合在共同目標下,這樣也可以減少步驟,並且產生事半功倍的綜效

有了習慣07 聚焦出長期目標,可能我設定了一個長期目標是「今年撰寫一本獨特的筆記管理法專書」。那麼從「簡化」的角度來看,可能我也想研究一些不同的效率工具,但或許除了筆記工具之外的研究,可以盡量先排除,或者避免自己花掉太多心力,這樣才有更多時間聚焦在自己的長期目標的研究上。

從「整合」的角度來看,或許今年我也想開線上課程,想要錄製 podcast ,那麼有沒有可能去跟我的長期目標結合,串聯共同的主題,這樣同樣的研究就能產生加乘的效果。

這是一個相對不容易的習慣,所以放在「習慣 08 」是很好的順序,在「習慣07」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達成。




習慣 09. 設定你的工作流程儀式

這個習慣為什麼放在 09 才做呢?可能很多時間管理的技巧都會教你第一步就設定工作流程儀式,例如早起、下班前處理郵件、每天一個專注時段等等,但我也認為那是錯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推進的目標,以及目標中最有效益的任務,還有他的下一步行動,那我就算擁有專注時間又能做什麼呢?

但也不是說這些流程儀式不重要,而是在順序上,確實應該先擁有了前面八個習慣後,我們再用「習慣 09 」來補強他。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我可以明確意識到有什麼下一步行動要趕快做,或是明確認識到自己長期專注的目標,那麼就算沒有什麼時間儀式,一樣很容易就會看到空檔時間,並且可以很快進入專注狀態。

當然,如果加上「習慣 09 」又更好,例如安排出早上有 30 分鐘的專注空檔,那麼每天一開始就有一個時段可以推進一件重要事情的一步行動,這對整天的工作效能有很大的心理幫助、實際幫助。

我推薦可以在這時候,試試看下面這些流程儀式:




習慣 10. 讓你的生活工作成為熱愛的事情,而不是你害怕做的事情,你的任務清單看起來就像是一份獎勵清單。

時間管理、 生產力提升的最終目的其實是「習慣10」。

這裡有幾個關鍵的步驟,第一個關鍵是「熱愛的事情」,也就是要進一步拆解出長期目標背後想要為自己完成的價值。第二個關鍵是「不是害怕做的事情」,意思是要拆解出簡單可行的行動,讓事情並非看起來不可行。第三個關鍵是「獎勵清單」,讓每天的待辦清單看到的是「推進對自己有價值的各種事情的可行行動」,這樣這份清單自己就會更想去做

當我們有了可以應對基本工作流程的系統,也就是那些要做的任務不會漏掉,能判斷行動的優先次序,清楚知道自己每天的重要行動後,我們會發現這樣還不夠,因為時間永遠一直變動,大多數時間都感覺不夠,有些真正想要的事情卻還是做不好,甚至用了所有時間做了所有事情但還是感覺瞎忙。

這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進行更深入的時間管理思考,判斷出事情的價值,拆解出有效益的行動,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選擇,那麼你會發現,時間不夠已經不是真正的問題,因為在時間中我們已經可以為自己創造出足夠的價值獎勵。

以上就是我對「 ZTD(Zen To Done)」方法論的 10 個習慣的解析,提供大家參考。

我自己開設的一系列課程中,「運用數位子彈筆記成為目標管理達人」就是解決前面「習慣1~6」的問題。而「時間管理的哲學」則是解決「習慣7~10」的問題,歡迎大家參考。也可以參考「Esor防彈筆記術(高效能職場筆記技巧)」,則是筆記法的專門課程。



我的電子郵件是 esorhjy@gmail.com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筆記術、時間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問題,歡迎寫信跟我討論。或是訂閱「電腦玩物電子報」。

也跟大家介紹我開設的一系列時間管理、筆記術、數位工具相關課程相關書籍,歡迎參考。

也可以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ZTD 生產力禪」聚焦執行而非計畫、簡單少壓力的10個習慣解析

留言

  1. Leo 最让我佩服的一点,就是把自己博客所有文章的版权都放弃掉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Leo 教練撰寫的 Zen habits 部落格,很值得追蹤閱讀。

      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微軟 Bing AI 繪圖工具 Image Creator 免費開放,30秒輕鬆生成圖片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3個 ChatGPT 輸入到輸出實驗,第二大腦筆記用 AI 生成文章報告

Arc 瀏覽器 windows 版測試心得,用四大介面改造升級專注工作流

Google 表單的 10 個專業問卷調查設計秘密教學

如何為筆記命名,建立搜尋規則?我的標題、分類、標籤命名法

Draw.io 中文線上製作流程圖首選!專業水準完全免費

如何用 ChatGPT 加速生成一份有圖有文的簡報,實戰案例教學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