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防彈筆記法」標籤的文章

工作愈忙愈要即時筆記,多花30秒做三步驟記錄,省下未來N倍重工時間

圖片
誤解兩分鐘法則,常把人帶進愈做愈花時間的循環 在上 防彈筆記法 的課程時,我常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esor,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一些臨時的、雜亂的瑣事,並沒有什麼很明確的專案和目標。這樣一來,各種交辦不如想辦法當下、快速處理更快,我還需要利用筆記做紀錄,建立自己的工作系統嗎?」 GTD 不是說:「2 分鐘就能回的,立刻處理,不要推遲。」一個簡單交辦,快速在郵件回應就當結束了,還要多做紀錄,不是要多花一些力氣與時間嗎? 我的經驗是: 「快回覆 ≠ 不記錄。」兩者不相違背,前者是幫助自己不拖延,後者是幫助自己節省未來工作時間,可以同時進行 。 反而我常在工作現場看到許多忙碌工作者,努力追著各種交辦,在郵件、即時通中快速做著各種回應: 把「溝通系統」當成自己的「工作系統」,最終資訊分散、版本不一致、重工率高,陷入愈做愈花時間的循環。 之前「 不快速回訊、不整理郵件,專注任務筆記,才是最聰明的整理術 」這篇文章也分享過同樣的問題點, 而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自己的「快速紀錄」技巧。 許多朋友認為只有在處理大專案時,才需要系統化管理。如果我沒有要做什麼「重要的事」,就不需要建立個人整理系統。然而,即使是處理瑣事和臨時任務,也可能遇到下面情況: 我處理一個包裹寄送,快速回應完,接下來發生什麼臨時意外,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總之「回應完,就當處理好」,沒有額外花時間整理。 但簡單的事情往往會出現比我們想像更混亂的狀況。假設對方需求做了幾次改變、臨時發現需要申請額外單據,這時需要確認一下之前的處理狀況。 如果我們前面只是隨手把事情回應完,就會導致自己要花掉非常多時間回頭去雜亂工作流程中去找資料,說不定還會漏掉一些關鍵訊息。 於是事情變得「愈做愈花時間」,「愈執行愈混亂」。尤其當沒有大專案,手邊都是雜亂臨時事件的時候,只要有兩三個任務發生上述情況,工作流程就可能陷入漏東漏西,花掉更多時間在重整資料的情況。 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隨手就把目前處理的資料、回應的步驟,都「快速記下來」,累積在一個任務、一則筆記當中(防彈筆記法的核心原則)。以後這個任務出現任何變動、狀況,我只要搜尋關鍵字回頭確認即可。 這些任務平常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的意外狀況,卻足以讓我們焦頭爛額,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效率和工作品質。 這時候當然需要建立工作系統。 所謂的目標化、系統化管理,不是要去尋找什麼厲害...

為什麼我的工具、系統沒有真正提高生產力?可能是不夠「簡單」

圖片
最近在一堂 防彈筆記法 課後,有位學員來問我:「打造個人的第二大腦系統很棒,但我常常要在手機上工作,沒有電腦那麼方便,這時候就會覺得建立系統變得很麻煩,怎麼辦?」

不快速回訊、不整理郵件,專注任務筆記,才是最聰明的整理術

圖片
最近在「 防彈筆記法 」課程中,有學員問我:「看到簡單的郵件或訊息,快速回應掉就好啦!為什麼還要整理成筆記?」 我也常常觀察到身邊許多工作者,很習慣隨時拿出手機,打開郵件、即時通訊軟體,開始不斷的快速回訊,這個討論串回完,就切換到下個討論串。因為很多人這樣做, GTD 也說兩分鐘可以處理的問題就快速處理掉,看似合理又正常?

收集資料時 3 步驟「任務化」!AI 工具取代不了的整理技巧教學

圖片
資料、筆記之間最好的「連結」關係是「任務」,而不是屬性、相關性 ,這也是在 AI 時代擁有大量自動分析資料工具後, AI 依然無法為我們代勞的整理技巧。也是幫助你不再努力分類、標籤、連結後,還是出現「用不到」、「找不到」、「只是蒐集沒在用」的狀況。

AI 時代建立筆記系統的關鍵是「任務/經驗」而非「資料/知識」

圖片
在 AI 可以幫我們生成內容、整理資料的新時代,我的個人筆記還有價值嗎?如果有,我到底該記什麼、怎麼記?我建議把重點放在「任務 / 經驗」而非「資料 / 知識」:

[實戰教學] 懶人也能持續的筆記法:記下來就好,讓 AI 整理架構

圖片
你是否也曾經想建立一套有效的第二大腦筆記系統,一開始確實充滿熱情、花了時間把系統架構做好,接下來卻總是在忙碌之中半途而廢?你是否也常常兩天打魚三天曬網,覺得要維持做筆記的習慣實在太困難?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把筆記流程設計得「太過複雜」,導致每次要做筆記時都覺得麻煩,最後自然就會放棄。

最簡單有效第二大腦,就是寫復盤筆記,幫我高效率輸出任務與文章!

圖片
一直以來,我研究筆記工具、第二大腦的目標,都是建立一個可以維持 10 年以上的系統。(參考: 筆記,累積的效應,2024 開始撰寫我們的第一則 10 年筆記 ),而透過真正長時間持續累積,我慢慢體悟到:

我如何利用 Evernote 範本、每日記事 + AI 設計「原子習慣日記」

圖片
每次開始專案流程、撰寫文章報告,每天早晨重新規劃行程、進行運動鍛鍊時, 你是否經常發現自己在重複規劃任務的筆記格式?我們日常許多任務都是有重複性的 ,例如專案規格、課程計畫、部落格文章架構、旅行準備清單,或每日習慣養成的記事,其實有固定的步驟、版面、基本邏輯,若是每次都要從頭開始,就讓工作失去應有的專注與效率。

越整理越忙? 3 步驟降低筆記的認知超載,不讓資料成為干擾

圖片
如果你的第二大腦常常越整理越混亂,或在大量資訊中難以行動,覺得筆記越做越多,但效率反而下降?這代表你可能陷入了「認知超載」的筆記陷阱。 這篇文章將帶你用三步驟減少認知負載,並在需要時精準運用資料,完成輸出。

「習慣循環筆記」比提醒 App 更有效?四階段筆記法幫助我養成習慣

圖片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下載了很多習慣追蹤 App,設置了提醒,每天打卡,但一兩個星期後就放棄了?或者你試用「21 天養成習慣」的方式,卻感覺自己只是在機械性完成任務,依然沒有真正的改變?如果習慣養成不是靠提醒與數據,那麼更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

少記筆記,減少整理,高效輸出:6 原則打造任務驅動型第二大腦

圖片
筆記越記越多,卻越來越難找到實用的內容?你是否浪費了大把時間整理從未使用過的資料?其實很多時候: 「放下資料,不整理」,就是最有效的整理方法。 就像「精實管理」中強調的:「需要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只提供需要的量。」減少庫存、人工的額外浪費。當我們在打造個人第二大腦時,也可以把握這個整理原則。

4個技巧幫我捕捉一閃而逝的「經驗筆記」,建立更實用的第二大腦

圖片
在 第二大腦 中,知識和資料管理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有效捕捉、整理自己的經驗,因為「經驗」才能被反覆利用。 這篇文章將教你如何捕捉經驗,建立一個真正能夠解決問題、提升效率的經驗筆記系統。

設定提醒還是遺漏、混亂?建立不過度依賴提醒的第二大腦工作流

圖片
最近我收到一位《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讀者的提問,分享了一個困擾:他正在挑戰連續 30 天發表短文的目標,但上週六卻因為去看演唱會而完全忘記了這件事,導致挑戰中斷。雖然他在行事曆中排好演唱會的行程,也在待辦工具上設定了每天晚上 8 點 30 分撰寫文章的提醒,但當演唱會當天提醒出現時,他已經在現場,無法處理發文任務,結果計畫被打斷了。

為什麼我喜歡清單式的筆記法?說說他的優點與侷限

圖片
在多年來持續保持著很重度的寫筆記習慣,也用了許多的筆記工具和方法後, 我自己最終都會回到相對簡單但有效、反璞歸真的選擇上。所以,大多數時候我使用的筆記方法就是最單純的「清單筆記」。

依賴你的簡單工作流程,而不是複雜整理系統,我的實戰案例分享

圖片
我們需要建立的不是事後整理的工具系統,而是執行的工作流程。 如果工作流程掌握了有效的步驟,那麼事後整理的時間可以降低到最少,自然的建立起自己需要的執行系統。如果要在工具、整理上花費太多時間,這個系統反而更容易陷入自我滿足的困境,卻不一定可以有效幫助自己完成目標。

防彈筆記法中如何做好任務筆記的行動提醒?我的主動式提醒方法

圖片
在「 防彈筆記法 」中,我特別強調「一個任務一則筆記」的邏輯,把資料、想法、行動等等碎片集中在任務筆記,依照任務的執行邏輯來排序,因為在大原則上, 無論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最後的目的都是要完成「任務、專案的成果」 ,成果最重要,執行過程要以成果為中心來管理,而不是根據零散的資料或待辦來管理,才能更簡單的建立聚焦目標、掌控過程、保留經驗的系統。

新書 QA 活動影片分享,與《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直播問答筆記

圖片
感謝許許多多讀者朋友這兩個月來持續對《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 新書的支持,除了有好成績外,更讓人開心的是在讀者社群有很多很棒的討論,而連續三場的新書 QA 活動也順利落幕了,我和趙胤丞老師一起在線上解答了許多讀者提出的問題。

為什麼我不寫 Journal 日誌?以及我如何快速記錄臨時想法

圖片
前幾天颱風夜,《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進行了一場新書讀者 QA 線上活動,沒想到還有將近 50 位朋友上線,我們也一一回答了讀者提出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先記錄工作時的步驟跟想法在當天的journal(利用 heptabase ),但下班後就很累,就不想處理,等到週末累積更多資料後更不想動,結果就是好多暫存資料分散在 Journal 中,這要怎麼辦呢?」

AI 如何與寫筆記結合?我最常利用的 6 種提升筆記效率功能與案例

圖片
這一年來在許多堂 ChatGPT 與 AI 工具課程中,總會有學員問我: 「 Esor 那麼熱愛寫筆記,那會利用哪些 AI 功能或工具在寫筆記這件事情上呢?」今天這篇文章將介紹我會如何利用 AI 工具提升筆記效率,幫助自己更好地管理任務和資料。 其實,最一開始的時候,我會覺得 「自己動手寫筆記」 才是筆記,所以反而刻意沒有深入研究 AI 筆記的特殊應用。(延伸閱讀: 連續寫了 101 則每月待辦清單,為何我仍堅持手動撰寫子彈筆記? )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捕捉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關鍵知識

圖片
上禮拜透過新書《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和瓦基一起舉辦了 線上直播活動 (接下來七月到八月還有多場專家對談可以報名喔!),活動中瓦基提出了一個主題: 「每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 他提到了任何工作,都有知識的層面需要學習、梳理、實踐,知識會幫助工作做得更好,那麼大多數人在工作上其實都需要知識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