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時間管理] 感覺為他人犧牲時間前,先 2 步驟拆解自己需求



人生中感覺需要完成的責任太多,工作上的責任,家庭的責任,還有他人各式各樣的要求,於是最後「感覺」只好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完成這些任務。

但時間一久,反而累積了更多挫折,覺得更加迷惘。這不僅讓人覺得失去人生的平衡,事實上在這樣的狀態中,也無法把那些別人交付的期待與任務做好。

我們不太可能完全不管別人的需求,但如何在滿足責任的同時,也照顧到自己的需求呢?

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感覺犧牲」的狀態,轉換到「真誠付出」但也「滿足自我」的狀態呢?

今天這篇文章,分享我的兩個關鍵步驟,在決定是否要交付自己的時間前,如何先拆解自己的需求,從而解決總是「感覺」犧牲自己時間的問題。




選擇犧牲自己前,先確定自己需要多少:

  • 現象與我們的慣性行動:

回到家裡孩子希望你能陪他玩,還有很多臨時家務要處理,家人希望週末能一起計畫出遊,但自己也很想擁有一些時間來完成某些自我實現的目標。

於是開始逼自已晚睡、早起,但愈來愈累,也無法在這些硬擠出來的時間完成什麼有生產力的事情,反而常常就在沒有精神的情況下用一些打發時間的行動度過了。

回過頭來,因為自己想實現的事情沒有進度,精神與身體都疲累,在真正跟家人相處的時間裡,在面對生活中許多突如其來的要求時,答應也不是,拒絕也不是,反而更焦慮,而讓家人覺得你沒有用心在其上。

結果兩面都沒有討好,以為自己犧牲了時間,但別人不一定買單,然而自己的時間卻確實消失了。



  • 可以採取的改善行動:

最近生活中發生一個小故事,週末下午趁著孩子午睡,我在準備一場要面對200人的時間管理課程,結果孩子提早起床了,看到我在電腦前工作,跑過來跟我說:「爸爸,跟我玩。」

我說:「因為爸爸正在準備工作,還需要20分鐘的時間,你等待20分鐘後爸爸就陪你玩。」

並且我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立刻設定一個鬧鐘,讓孩子看到20分鐘的倒數計時器,請孩子在這20分鐘讓爸爸保持專注。

結果,孩子不時來看一下倒數計時器,但中途沒有干擾爸爸。甚至最後我因為夠專注而提早完成了,我說:「爸爸完成工作了,謝謝你的等待,現在我們可以一起玩了。」

反而這時候孩子跟我說:「爸爸,可是鬧鐘還沒響耶,你繼續去工作啦!」

這是我在處理生活、家庭時間時,常常發生的類似場景,這裡面有幾個關鍵步驟:

  • 明確知道自己一定想把握的關鍵目標。
  • 明確知道自己需要的時間。
  • 願意明確提出自己的需要,能夠提前更好。
  • 明確遵守和家人溝通後的約定。

這幾個步驟環環相扣,但缺少一步,就會變成彼此感覺互相犧牲,但對方感受不到,犧牲也沒有換到真正的價值。

生活中、家庭裡、工作上,都有很多自己想做的,還有很多別人想要我做的,我必須先知道裡面哪些是我絕對要把握住的,然後又有哪些是可以交換的。才能開始溝通的第一步。

但是我也必須對時間有概念、有敏感度,可以掌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時間,例如週末需要半天寫書,或只需要再20分鐘可以準備好課程。

這時候,我才可以明確提出我的需求,去跟對方討論與溝通,最好還能提前溝通。例如禮拜一就跟老婆商量,週末需要留下半天的時間讓我準備某個個人工作,但其他時間可以安排。(可參考:用 Google 日曆和家人一起管好家庭計劃,強化感情的7個技巧)

也因為前面這幾個步驟,所以我可以「遵守我的承諾」,不會說半天變成一天、一天變成兩天,或是小孩說 20 分鐘到了,我卻說再等一下、再等一下。

沒辦法遵守承諾,往往因為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久而久之,別人也就漸漸不會想要跟你約定。於是也就陷入彼此爭奪時間的惡性循環。



  • 要改變的信念:

我們覺得他人在跟自己爭奪時間,我們覺得自己總是在犧牲自己的時間,但或許我們可以把眼光從時間爭奪戰之中,移到更上一個層次,那個更上一個層次就是:

我有我最關注的需求,對方也有對方最關注的需求,讓我們明確溝通彼此的需求,做好時間的約定。

但這個需求,不能只是存在我們各自的心裡,沒有說出來、沒有具體拆解、沒有明確設限,如果這樣做,就會變成隨時隨地都在彼此爭奪當下的時間,並且不知道為何而戰。

理解需求的意思是,知道彼此最關鍵的是什麼,可交換的是什麼,以及需要多少時間,然後先做好約定,而且可以遵守承諾。

下面這段影片中,我也有討論過類似的方法。





對自己負面造句前,先練習正向造句:

  • 現象與我們的慣性行動:

同樣是前面的現象與慣性行動,問題出發點一樣,但要解決這類問題,除了前面所說的和家人溝通、確認、約定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我自己就可以做得到」的可能解決辦法。

意思是,如果當家人的需求很強烈,而我也願意配合時,那些其他我想自我實現的目標,是否就只有「犧牲」一途?

當我們陷入:「我就是沒時間了、回家後沒有自己空間了」的思考,然後引發出「所以我就是做不完,所以我就是沒辦法」的結果時,或許可以試試看下面這個方法。



  • 可以採取的改善行動:

這時候我會做兩個步驟:

  • 反思更上層目標,尋找其他可能行動。
  • 把問題阻礙,變成正向測試行動。


例如我很想有更多時間閱讀,但回家後有很多家庭活動、親子時間,我想像中拿著一本書,在客廳悠閒閱讀的情況,在真實生活裡很難出現。原本想要逼自己深夜讀書,但精神狀態不好,其實也是效果不佳,請更痛苦。

於是我反思更上層的目標:「其實不是真的要更多時間閱讀,而是要隨時吸收一些優秀觀點」。所以我改變行動,讓自己在通勤時可以看電子書,開車時可以聽電子書,雖然可能學習效果沒有 100% ,但也不會完全就犧牲掉自己想要的目標了。


例如我答應孩子,晚上回家後要充分把時間留給他,跟她說故事、陪他玩遊戲。但我依然想要維持寫作時間。這時候怎麼辦呢?

於是我把原本的問題阻礙:「沒有晚上充分的長專注時間可以寫做了」,變成正向的測試行動「有沒有可能利用零碎時間分段寫作」。然後我就開始測試,練習怎麼分段結構,練習怎麼在手機更快速輸入,練習怎麼整理零散思考,然後漸漸的,這個測試行動變成一個可行的行動了。



  • 要改變的信念:

前面第一步驟,提到了提出彼此需求,設定彼此需要的時間,做好約定。但是這時候,很有可能出現我也想要、你也想要,大家都不變通,於是那個約定永遠無法出現的情況。

所以需要第二個步驟的輔助:

彼此都要拆解自己的目標、需要與行動,找到可以變通、把不行化為可能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是存在的,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去探究更上層的目標,破除自己下層視野的侷限。也懂得去為問題做測試,先試試看,然後繼續溝通與協調,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可能辦法。




結論:別忘了對方也有他的需求

犧牲自己時間的另外一個極端,則是覺得對方一定要配合我,為什麼對方不跟我想得一樣?

天平的這兩端,其實都是源自於同樣的問題,我們都沒有好好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沒有去找出更上層的目標,沒有拆解出可能的行動,沒有為需要設定時間,所以也無法做出有效的承諾。

或者,最後總是做出無法遵守的承諾,陷入彼此痛苦與傷害的循環。

有沒有注意到,這篇文章我都是用「感覺犧牲」這樣的詞彙,因為犧牲或是付出,其實就是一線之隔,端看我們如何設定自己的需要、做出有效溝通、找出變通行動。

以上是我對如何取捨家庭生活時間,如何讓時間是付出,而非犧牲,幾個關鍵的行動與思考。

無論是讀者寫郵件給我,或是課堂上的提問,我很樂意更深入的思考、研究讀者們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許在討論的過程,我們彼此之間可以誘發出更多更好的想法與行動。

我的電子郵件是 esorhjy@gmail.com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時間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問題,歡迎寫信跟我討論。

系列文章可參考: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下班後時間管理] 感覺為家人犧牲時間前,先 2 步驟拆解自己需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

Miro 遠距工作開視覺會議的免費強大白板,專案圖解實例教學

畫張圖說得更清楚! Napkin 用 AI 幫你的簡報文章手繪視覺思考圖

少記筆記,減少整理,高效輸出:6 原則打造任務驅動型第二大腦

Google 表單的 10 個專業問卷調查設計秘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