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走出資訊焦慮?不是整理資訊,而是轉換行動


今年, Google 與 Apple 在推出新手機系統時,有志一同的開始內建「提升數位生活品質」的功能。像是隔離通知干擾、紀錄 App 使用。 Google 甚至說要在我們看太久 YouTube 時,主動提醒我們要休息一下。

絕大多數的 App ,無論是社群、新聞、遊戲,還是生產力工具,都想「盡可能的通知」我們,讓他們主動出現在我們眼前,提高我們使用他們的頻率。但這樣的「觸及用戶」想法,雖可理解,卻反而對用戶的生產力是個干擾。

雖然說,現在的我對這些通知有很高的警覺,也會去思考怎麼駕馭資訊和通知(例如我這篇分享:iPhone 通知規劃心得:不是關閉就好,建立更高效率提醒流程 )。

但也就在幾年前,我也是認為自己想要「隨時」最快的收到新郵件通知,想要盡可能「即時」看到新聞快報,覺得通知列上排滿了「事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什麼新資訊、新通知都想第一時間看到的心情,當時覺得名正言順:「因為我要寫部落格文章,我需要這些資訊,也認為自己走在最新消息前端的感覺很好。」然後漸漸的,就在幾年前,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快看一下新資訊,看看有沒有半夜漏掉的快訊。

坦白說,那時是很有滿足感的,「看看新資訊」,無論是以前打開 RSS 閱讀器,或是後來打開臉書,或是滑一下任何論壇、社群,看新資訊最容易打發時間,永遠不會沒事做,而且那個當下還會覺得自己好像有在做些什麼,甚至因為比別人更早看到某個訊息而雀躍。

但也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常常在一個資訊中愈走愈深,告訴自己那是因為求知慾,於是不斷深入去挖掘更多相關資訊,然後時間就呼嘯而過。




於是,某些難題開始浮現,首先是時間的平衡,或許閱讀新資訊的當下覺得投入,沒有感覺到時間的存在。但是當讀完所有資訊後,發現時間已經用掉許多,剩下的時間好像也不能再做些什麼,反而會覺得空虛。

而追逐新資訊的過程中,開始進入某種壓力與焦慮的循環:

  • 有著隨時都想跟上新進度的壓力。
  • 跟上更多資訊,讀完了,反而有了空虛的焦慮。
  • 於是又花更多時間來看新資訊,想要填滿這樣的焦慮。

我也嘗試了許多方法,像是:


這些方法也不是說無效。

但在幾年的實踐中,逐漸發現,或許走出資訊焦慮的方式,會比我們想像得更簡單。




前陣子我在電腦玩物的 Facebook 上分享了這樣一段心得,獲得很多迴響:「這兩年來,我開始刻意降低對即時熱門新聞的積極度,像是最近的 499 方案還是我老婆告訴我,我才知道的。這裡有兩個有趣的自我觀察。

第一,我的臉書居然在那陣子沒出現太多 499 相關的訊息,這表示我「有意識」的「過濾」,確實是可以影響臉書給我的推送結果。

第二,這也是我有意識的時間選擇,因為現在想要照顧與專注的事情更多,於是勢必要做出時間投注的抉擇。

這裡沒有好壞,每個抉擇都會產生後果,但只要自己的抉擇能創造價值(只是是不同的價值),都是好的抉擇。只是想說,其實在資訊焦慮的世界中,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找到讓自己不焦慮的方法。」




焦慮,來自於背後尚未真正實現什麼東西,因為連一個恐懼、快樂、擔心或滿意的東西也沒有,所以焦慮。

不斷閱讀新資訊會焦慮,不斷整理資訊也會焦慮,因為他們背後沒有真正產生什麼東西。

所以走出資訊焦慮最有效的方法,或許是:

  • 不要在資訊焦慮、整理上打轉。
  • 而是要從資訊中找出可以做的行動。
  • 然後去行動,用行動去實現某些東西。

這就是我這幾年慢慢沒有資訊焦慮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終極的整理資訊」技巧:

把資訊變成什麼,轉換成你的行動。

就像我在「從讀不完的稍後閱讀轉念:當下讀完,當下處理 」一文中所說的:「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而是處理了多少。」這裡我還要再加上:「不只是處理了多少,而是行動了什麼。」




現在我會很快地跳過那些只是資訊的資訊,去尋找那些可以激發我行動的資訊,可能是某個方法的練習,某個工具的測試,某個習慣的養成。但也不停留在探索更多資訊上,而是轉換成更快可以開始的行動,並且花更多時間去試試看,去行動。

我沒有像以前那麼熱衷於收集資訊、整理資料了。但我有更多時間去投入行動。而奇妙的是,資訊焦慮再也沒有找上我。

投入行動,於是減少了想要沈浸在資訊中的時間,因為行動其實更有趣。

如果能實現價值,那麼漏掉什麼資訊好像也無關緊要。

我還是喜歡探索新資訊,但知道背後目的是要發掘更多新行動。而如果焦慮似乎再度來臨,那麼趕快把資訊轉換成具體有成果的行動,就是最好的解藥。

以上是我的心得與經驗。有興趣的朋友,還可參考:「如何擺脫假期症候群?收假前我會用一個小時列煩惱決策清單 」、「應對網路時代,數位斷捨離七條新法則 」、「RSS 不是臉書演算法解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垂直閱讀與實踐 」。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我如何走出資訊焦慮?不是整理資訊,而是轉換行動

留言

  1. 我以前也有现在好多了。我的办法是区分,我给信息三个维度,一个叫资讯,一个叫知识(判断标准是能够明确的纳入学科知识体系),一个叫行动。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学是学不完的,看是看不完的,价值也是创造不完的,地球照样转,所以放轻松。

    回覆刪除
    回覆
    1. 请问“尽量摄取能激发行动的资讯”是指在阅读上,基于个人目标选择读什么文章吗? 例如,近三个月要专注在健身,就尽量看与健身主题相关的文章,避免自己被好奇心带走,花很多时间在看不相关的文章。

      刪除
  2. 資訊接收需要分類處理
    1. 易讀性判斷
    有的資訊易讀,結合自己的經歷背影,易於形成新的認知;
    有的資訊不易讀,需要積累,然後再產生新的認識,在時間分配上可按照與自己生活工作的相關性而安排;
    2. 與自己工作生活的相關性判斷
    在易讀的資訊中,有的易於與自己當下的工作生活形成相關的目標,從而產生具體行動,去實踐易讀的資訊;
    有的易讀資訊中,則需要進一步認知或等待時機與,才能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相關。
    之所以如此區分過濾,在於知識與技能很多時候不是直接獲得,在於平時的累積。有用性的確可讓精力更聚焦,但與此同時要認識到其單一化。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此易讀且高度相關的資訊容易轉化為行動,而難讀且低相關的需要時間累積。前者容易讓人因快速得成就感而上癮,後者卻是突破自我限制的必要工夫,然偏偏心急不得。

      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Facebook Groups新版社團功能,和一小群朋友建立臉書秘密空間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Acer Chromebook 台灣開箱 Google Chrome OS 心得

Fences 1.0 正式版推出!管理桌面圖示從此井然有序,美化優化桌面的收納盒

LINE App PC電腦版下載設定教學,手機電腦彈性即時通

如何在 Rainlendar 2.6 桌面行事曆添加RSS、天氣預報、倒數計時面板?

Comodo Internet Security 4.0 免費防毒防駭防火牆新版心得

Rainlendar 2.2 桌面行事曆基本安裝設定完全攻略

Comodo Firewall + AntiVirus:全中文免費防火牆+防毒軟體上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