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走出資訊焦慮?不是整理資訊,而是轉換行動


今年, Google 與 Apple 在推出新手機系統時,有志一同的開始內建「提升數位生活品質」的功能。像是隔離通知干擾、紀錄 App 使用。 Google 甚至說要在我們看太久 YouTube 時,主動提醒我們要休息一下。

絕大多數的 App ,無論是社群、新聞、遊戲,還是生產力工具,都想「盡可能的通知」我們,讓他們主動出現在我們眼前,提高我們使用他們的頻率。但這樣的「觸及用戶」想法,雖可理解,卻反而對用戶的生產力是個干擾。

雖然說,現在的我對這些通知有很高的警覺,也會去思考怎麼駕馭資訊和通知(例如我這篇分享:iPhone 通知規劃心得:不是關閉就好,建立更高效率提醒流程 )。

但也就在幾年前,我也是認為自己想要「隨時」最快的收到新郵件通知,想要盡可能「即時」看到新聞快報,覺得通知列上排滿了「事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什麼新資訊、新通知都想第一時間看到的心情,當時覺得名正言順:「因為我要寫部落格文章,我需要這些資訊,也認為自己走在最新消息前端的感覺很好。」然後漸漸的,就在幾年前,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快看一下新資訊,看看有沒有半夜漏掉的快訊。

坦白說,那時是很有滿足感的,「看看新資訊」,無論是以前打開 RSS 閱讀器,或是後來打開臉書,或是滑一下任何論壇、社群,看新資訊最容易打發時間,永遠不會沒事做,而且那個當下還會覺得自己好像有在做些什麼,甚至因為比別人更早看到某個訊息而雀躍。

但也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常常在一個資訊中愈走愈深,告訴自己那是因為求知慾,於是不斷深入去挖掘更多相關資訊,然後時間就呼嘯而過。




於是,某些難題開始浮現,首先是時間的平衡,或許閱讀新資訊的當下覺得投入,沒有感覺到時間的存在。但是當讀完所有資訊後,發現時間已經用掉許多,剩下的時間好像也不能再做些什麼,反而會覺得空虛。

而追逐新資訊的過程中,開始進入某種壓力與焦慮的循環:

  • 有著隨時都想跟上新進度的壓力。
  • 跟上更多資訊,讀完了,反而有了空虛的焦慮。
  • 於是又花更多時間來看新資訊,想要填滿這樣的焦慮。

我也嘗試了許多方法,像是:


這些方法也不是說無效。

但在幾年的實踐中,逐漸發現,或許走出資訊焦慮的方式,會比我們想像得更簡單。




前陣子我在電腦玩物的 Facebook 上分享了這樣一段心得,獲得很多迴響:「這兩年來,我開始刻意降低對即時熱門新聞的積極度,像是最近的 499 方案還是我老婆告訴我,我才知道的。這裡有兩個有趣的自我觀察。

第一,我的臉書居然在那陣子沒出現太多 499 相關的訊息,這表示我「有意識」的「過濾」,確實是可以影響臉書給我的推送結果。

第二,這也是我有意識的時間選擇,因為現在想要照顧與專注的事情更多,於是勢必要做出時間投注的抉擇。

這裡沒有好壞,每個抉擇都會產生後果,但只要自己的抉擇能創造價值(只是是不同的價值),都是好的抉擇。只是想說,其實在資訊焦慮的世界中,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找到讓自己不焦慮的方法。」




焦慮,來自於背後尚未真正實現什麼東西,因為連一個恐懼、快樂、擔心或滿意的東西也沒有,所以焦慮。

不斷閱讀新資訊會焦慮,不斷整理資訊也會焦慮,因為他們背後沒有真正產生什麼東西。

所以走出資訊焦慮最有效的方法,或許是:

  • 不要在資訊焦慮、整理上打轉。
  • 而是要從資訊中找出可以做的行動。
  • 然後去行動,用行動去實現某些東西。

這就是我這幾年慢慢沒有資訊焦慮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終極的整理資訊」技巧:

把資訊變成什麼,轉換成你的行動。

就像我在「從讀不完的稍後閱讀轉念:當下讀完,當下處理 」一文中所說的:「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而是處理了多少。」這裡我還要再加上:「不只是處理了多少,而是行動了什麼。」




現在我會很快地跳過那些只是資訊的資訊,去尋找那些可以激發我行動的資訊,可能是某個方法的練習,某個工具的測試,某個習慣的養成。但也不停留在探索更多資訊上,而是轉換成更快可以開始的行動,並且花更多時間去試試看,去行動。

我沒有像以前那麼熱衷於收集資訊、整理資料了。但我有更多時間去投入行動。而奇妙的是,資訊焦慮再也沒有找上我。

投入行動,於是減少了想要沈浸在資訊中的時間,因為行動其實更有趣。

如果能實現價值,那麼漏掉什麼資訊好像也無關緊要。

我還是喜歡探索新資訊,但知道背後目的是要發掘更多新行動。而如果焦慮似乎再度來臨,那麼趕快把資訊轉換成具體有成果的行動,就是最好的解藥。

以上是我的心得與經驗。有興趣的朋友,還可參考:「如何擺脫假期症候群?收假前我會用一個小時列煩惱決策清單 」、「應對網路時代,數位斷捨離七條新法則 」、「RSS 不是臉書演算法解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垂直閱讀與實踐 」。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我如何走出資訊焦慮?不是整理資訊,而是轉換行動

留言

  1. 我以前也有现在好多了。我的办法是区分,我给信息三个维度,一个叫资讯,一个叫知识(判断标准是能够明确的纳入学科知识体系),一个叫行动。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学是学不完的,看是看不完的,价值也是创造不完的,地球照样转,所以放轻松。

    回覆刪除
    回覆
    1. 请问“尽量摄取能激发行动的资讯”是指在阅读上,基于个人目标选择读什么文章吗? 例如,近三个月要专注在健身,就尽量看与健身主题相关的文章,避免自己被好奇心带走,花很多时间在看不相关的文章。

      刪除
  2. 資訊接收需要分類處理
    1. 易讀性判斷
    有的資訊易讀,結合自己的經歷背影,易於形成新的認知;
    有的資訊不易讀,需要積累,然後再產生新的認識,在時間分配上可按照與自己生活工作的相關性而安排;
    2. 與自己工作生活的相關性判斷
    在易讀的資訊中,有的易於與自己當下的工作生活形成相關的目標,從而產生具體行動,去實踐易讀的資訊;
    有的易讀資訊中,則需要進一步認知或等待時機與,才能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相關。
    之所以如此區分過濾,在於知識與技能很多時候不是直接獲得,在於平時的累積。有用性的確可讓精力更聚焦,但與此同時要認識到其單一化。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此易讀且高度相關的資訊容易轉化為行動,而難讀且低相關的需要時間累積。前者容易讓人因快速得成就感而上癮,後者卻是突破自我限制的必要工夫,然偏偏心急不得。

      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微軟 Bing AI 繪圖工具 Image Creator 免費開放,30秒輕鬆生成圖片

Arc 瀏覽器 windows 版測試心得,用四大介面改造升級專注工作流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個人知識管理的時間平衡心法,忙碌中我如何維持高效率輸入輸出

5 條「這時候,不要做」清單打破無意識行動模式的低效率循環

Google 表單的 10 個專業問卷調查設計秘密教學

如何用 ChatGPT 加速生成一份有圖有文的簡報,實戰案例教學

ChatGPT DALL-E 3 的7個特殊 AI 繪圖應用教學,勝過 Mid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