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只讀 20% 也能兼顧速度與品質的跳躍式閱讀方法

Screenshot - 2013_3_9 , 上午 12_20_46

只要登入社群就會立刻在眼前「閃現」許多不同主題的新聞,上線搜尋一份資料可以找到部落格與媒體網站製造的無以數計「類同化」文章,而這些網頁內容裡充滿各式各樣的「連結」把我們帶到下一個資訊的「叢集」中,只要稍一不慎,我們就可能在這樣的「跳躍」中迷失了閱讀應有的效果: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資訊看得愈多,獲得的反而愈少?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網路上才會出現跳躍式閱讀癥狀,也不要以為是網路造成了跳躍式閱讀。只要你去現在的書店走一圈,或者上街逛一逛,打開電視與報紙看一看,你就應該認清一個早已存在多時的事實:現代社會是一個因為資訊生產能力提昇,讓資訊變得多元,而最終使得資訊以片段方式呈現的社會。

因此如果不要把「跳躍式閱讀」僅僅當成一種生病後的症狀,那麼反過來想,我們可以利用正確的「跳躍式閱讀」方法,以兼顧速度和品質的方式,掌握書店裡琳琅滿目的書籍、街道上五花八門的廣告、電視裡千奇百怪的節目。

 

 

為什麼在資訊取得如此容易,資訊數量如此豐富的世界中,我們反而覺得收穫更加匱乏?

這正是上面所說的,現代社會呈現資訊的方式是片段的,如果你只停留在表面呈現的部份進行接收,那麼就永遠只會覺得好像看了非常多資訊,但卻只是看到片段,當然沒辦法有真正的收穫。

所以要懂得「順藤摸瓜」的「跳躍式閱讀」技巧,透過方法先跳躍的找到屬於你的正確資訊藤蔓,然後挖掘出底下對你真正有用的那顆瓜,才能找握住資訊時代閱讀的精髓。

 

 

一、限定資訊接收時間

相信大家都有發生過類似情況:下班回到家後,想說來看個電視放鬆一下,拿起遙控器開始隨意的轉台,看了一段節目後又轉向下一段節目,或者每個節目都看了一點點後,在廣告時間又跳到下一台,好像每一台都很好看,結果抬頭一看已經是深夜,而自己浪費了下班回家後可以好好充實自己的許多時間。

上網也是,因為網路資訊量非常大,裡面也真的有很多看也看不完的好資訊,想看多久就可以看多久,想怎麼「轉台」都永遠有更好看的等在後頭。

這時候,一定要在開始接收資訊之前,先「限制這次的資訊閱讀時間」,不管是看電視或上網,如果限制只有30分鐘,那麼就是只能看30分鐘。

當時間一明定出來,一定要加上鬧鐘提醒,當我們沉迷在資訊的大海中時,能夠有一個指示,提醒我們該上岸轉換一下,我們心中也比較容易產生警訊,正因為可以利用的時間有限,我們才會開始思考怎麼去蕪存菁。

 

 

二、分類資訊權重

早上打開一份報紙,明明自己起床吃完早餐後,只剩下10分鐘就要出門,但還是傻傻的從第一頁開始看,然後還沒有看到對自己最重要的重點就要出門了,甚至可能還超過時間,而耽誤了出門。

網路上的資訊接收也是如此,即使你像是第一步一樣定出了30分鐘的閱讀時間,但當你一進入社群時「只會從頭開始看」,那麼保證30分鐘後你還沒看到對你來說真正的重點資訊。

有了資訊接收時間的限制後,第二步就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資訊權重標準。例如紙本報紙中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藝文版」,最新的表演活動與散文、評論可以幫助我提昇心靈與思考,那麼我一打開報紙,當然是先看藝文版。

進入網路社群、訂閱網站新聞時也是一樣,你一定要訂出自己的資訊權重標準,一定有「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資訊類別」,劃出這個界線,優先閱讀,當時間不夠時就捨棄尚未來得及讀到的資訊,這樣才能在最短時間掌握真正重要的資訊片段。

 

 

三、練習猜測資訊裡是否有重點

我之前常常發生這樣的尷尬情況:進入書店想買本新書來讀,一踏入門口就被店員設計好的暢銷新書專區吸引,開始翻閱後,不自覺被精采內容吸引得一頁一頁看下去,結果抬頭一看已經過了一個小時,但我還只翻了兩三本書,根本還沒決定我應該買哪一本。

通常要怎麼在一排新書專區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那一本帶回家讀呢?我們應該會看看書的標題與封面,如果有點興趣就打開目錄和序,看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內容,若還覺得不錯,可能試讀一下第一章的頭幾頁,確認是否真的適合自己。這大概可以在 0~3 分鐘內完成一本書的翻閱。然後一個小時後我可能已經遍覽了所有的新書,並且可以挑出適合我的一兩本買回家。

網路上瀏覽資訊時和買書有點像,即使已經鎖定了資訊權重的範圍,但如果在主題範圍內的每一篇新聞、每一則文章都要細讀,那也是不可能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重要主題範圍內的文章快速瀏覽一遍,瀏覽的重點就像挑書一樣,看看標題、掃描段落小標、試讀第一段,這時候我們在做的是練習去猜測哪些文章裡隱藏了對我來說重要的內容,然後才去精讀,或是利用工具留待「稍後閱讀」。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練習」,我們必須懂得從最表面的蛛絲馬跡去判斷一篇文章、一本書是否值得下一步精讀,一開始可能會判斷失誤,但常常練習就懂得「見微知著」,只有熟練這個技巧,才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生存。

 

 

四、不需讀完,你的創意比作者本意重要

我買的書不一定都讀完,很多只讀了前一半,有些則是跳著讀想讀的部份,網路上的文章也是,即使是我已經判斷為需要精讀的文章,也不一定真的全部從頭看到尾。

這不是因為隨意,而是我認為「自己的想法」比「作者的想法」更加重要,讀一篇文章最終想獲得的是自己的意見,如果讀到一半就已經產生很多想法,那麼不是已經「滿載而歸」了嗎?

反而是硬要把整本書或整篇文章讀完,但最後只知道作者講了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會學作者說話,這是適得其反。

當然,嚴肅專業的研究領域書籍要另當別論。

 

 

五、收集並整合你的資訊

其實你在每天大量接收來自網路、電視、書店、街道等現代社會各種管道放送的資訊時,不時就會產生一些小小的感受、意見,但為什麼一整天結束後你卻覺得自己一無所獲?

因為接收資訊的當下,你沒有把自己讀後的想法「筆記下來」,我們的腦袋不斷的在思考運動,但如果你不收集這些靈光一閃,那麼你就不可能記得,你一旦不記得,就會覺得自己讀了很多卻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來。

更進一步的,讀到的資訊很片段,想到的靈感可能也很零散,但是如果能夠長久累積、陸續整合,有沒有可能10個零碎的想法也可以整合出一個有用的新的企劃呢?

不用怕自己每次讀到的資訊或想到的點子很「小」,只要持續累積,並且常常做整合整理,也能發展出一個有品質的新內容。

 

 

六、不讀 80% 卻能獲得更多

我們閱讀各種資訊的目的,並非要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和作者一模一樣的人吧?不管是看書、看電視、上網瀏覽資訊,無非希望最後真正讓自己有所成長。所以讀了多少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這兩者並非成正比。

透過限制自己的資訊接收時間,經由分類自己需要的資訊權重,持續地練習猜測哪些資訊裡有重點,嘗試讓自己的想法超越所讀的內容,並且長期收集與整合這些個人的收穫。

那麼相信即使是跳躍式的閱讀方式,也能在兼顧速度與品質的情況下,即使只讀 20%,也可以大有斬獲。

留言

  1. 你的時間應該都花在「分類」上面吧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正好相反,我會在一開始就進行基本的分類(也就是一開始就要掌握「自己想要什麼」,否則日後才會像你說的花太多時間在不必要的分類整理上),然後日後依據需要彈性調整

      這樣一來,我目前閱讀時,幾乎99%的時間就是用在閱讀,而不會浪費時間分類

      在Google Reader、Facebook上我都是依循這樣的原則

      刪除
  2. 我的做法是:只看粗體,紅色的主題句,和放大了的標題
    這就能大約了解到文章內容了。
    然後選出有興趣的段落去讀

    可惜不是很多blog會這樣做

    回覆刪除
  3. 像這篇我就只看前言和標題
    我有我的做法這是最重要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從標題去引發自己的聯想,或是確認自己的作法,我覺得也都是深入閱讀的一種方式

      刪除
    2. 你說得是
      不瞞你說,看留言還比較有興趣

      刪除
  4. 就像是一千篇的新資訊,十分鐘我也能把他處理完,由多至少截出自己想要的資訊,第三點我也滿常用的!

    回覆刪除
  5. 少即是多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 UI 設計

    也適用於資訊採集... (茶)

    回覆刪除
  6. 這本書我還不敢公開推,但我想異塵兄應該能夠理解這種技巧。

    十倍速影像閱讀法:一分鐘看完六十頁、顛覆常識的速讀術!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4538

    其中關鍵的「影像閱讀」,我還在實驗其效果;但其他部分就是在講跳躍式閱讀技巧。

    回覆刪除
  7. 我認為在reader上的介面改良可以更加速閱讀速度
    Google Reader Sanity
    http://userscripts.org/scripts/show/117298
    是我目前使用的gm腳本 可以讓reader的介面更縮排一點
    在筆電使用會看起來比較舒服
    原本的介面有點松散 導致在小螢幕上一掃過去的可視範圍變少
    推薦給異塵行者使用看看

    回覆刪除
  8. 題外話,在商週看見電腦玩物連結,還真是滿開心的~
    行者兄在效率方面真是很有一套~

    回覆刪除
  9. 有的資訊讀20%就可以應付80%的狀況
    但有的知識20%(10%)就需要花你80%(90%)的時間
    端看學的是甚麼東西,如果只是擷取新知我認同這篇的說法
    但是如果是做學問求知識恐怕這樣的方法就不一定適用,還是要看情況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第四段中我有特別聲明:

      當然,嚴肅專業的研究領域書籍要另當別論。

      刪除
  10. Good day! I simply want to give an enormous thumbs up for the good info you have got right here
    on this post. I can be coming again to your blog for extra soon.


    Stop by my site progressive metal band indie

    回覆刪除
  11. 很棒的文章
    有機會的話希望站長能說80/20法則^^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微軟 Bing AI 繪圖工具 Image Creator 免費開放,30秒輕鬆生成圖片

Arc 瀏覽器 windows 版測試心得,用四大介面改造升級專注工作流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個人知識管理的時間平衡心法,忙碌中我如何維持高效率輸入輸出

5 條「這時候,不要做」清單打破無意識行動模式的低效率循環

Google 表單的 10 個專業問卷調查設計秘密教學

如何用 ChatGPT 加速生成一份有圖有文的簡報,實戰案例教學

ChatGPT DALL-E 3 的7個特殊 AI 繪圖應用教學,勝過 Mid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