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方法教學我的真實經驗版,發散到收納複雜思考的9步驟


我之前在電腦玩物推薦過不少線上或單機的心智圖軟體:

  1. Coggle 最好用免費線上心智圖軟體教學:簡單卻強大
  2. 行動工作最佳心智圖 App: Android iOS 心智圖比較
  3. Freeplane 免費中文版心智圖軟體教學,飛快的 Freemind 進化版
  4. 活用 Mindomo ,在清單思考與心智圖思考間自由轉換

我自己最近這一年則主要在電腦與手機上同步使用:「XMind Cloud 免費版開放雲端心智圖功能!1GB同步線上編輯免費」。

而今天就不談軟體,來跟大家分享我實際使用心智圖軟體「整理複雜思緒與事務」的過程,並且讓我跳開正統的心智圖方法或理論,單純就我自己平常習慣使用的流程,談談我的心智圖真實經驗。

2017/1/25 新增的「心智圖 SPA 方法」用心智圖法畫出一年目標與行動, 2017年從這個視覺技巧開始




對我來說使用心智圖軟體構思的流程,可以歸納為一種「思考的循環激盪」,在下列循環步驟中慢慢讓思考建構出全體面貌:

  1. 先聚焦主題
  2. 再發散思緒
  3. 然後收斂思考
  4. 最後聚焦到我想找出來的幾個解決方法上

我使用心智圖的經驗是:不只是幫助我們發散思考,更重要的是還能利用來歸納整理。

先「化簡為繁」,最後還是要「化繁為簡」,像是圓一樣讓腦袋往返激盪幾次,就能更容易幫思緒與許多複雜事務「整理出全體架構」。

下面,就來分享我實際操作上的幾個步驟,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或指教。


1. 從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出發:


我使用心智圖的時機,通常從「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出發,這個問題就是心智圖最中心的關鍵字。

例如某一個需要構思的課程、某一本正在企劃的專書,或是我想重新規劃的工作流程。

雖然心智圖的中心是一個關鍵字,但背後其實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意識。(延伸閱讀:每個人都需要準備的一張問題清單:突破難關思考術





2. 準備好思緒關鍵字的便利貼牆:


接著我個人的習慣是,先離開心智圖,然後先把我所有初步產生在腦袋裡的思緒全部利用關鍵字列舉出來。

如果使用像是 XMind 專業版,那他就內建了「腦力激盪模式」可以幫我先列出所有的思緒關鍵字,甚至他在列出所有腦袋浮現的關鍵字時還可以有基本分類。

或者,有時候我也會使用實體的便利貼來先「倒出腦袋裡所有想法的關鍵字」。



三者,很多時候我則會在 Evernote 中搜尋關鍵字(因為 Evernote 是我的靈感收集器,這裡你也可以替換成你慣用的靈感收集器,例如 Onenote ),看看能找出哪些思緒便利貼,並看看還有沒有腦袋中尚未倒出的想法。



為什麼我要先離開心智圖軟體?先單純倒出腦袋所有思緒關鍵字呢?

因為我的想法是心智圖雖然可以讓人按著發散的分支路線不斷擴充思考,但其實也是讓思考容易凝結在一開始設定好的幾條路線上。

所以我個人的方法,反而是先「無路線」地把所有腦袋裡的思緒,沒有邏輯也沒有標準的全部倒出來,然後才從裡面找路線,這樣更容易有新的激發與更多路線出現。




3. 思考主架構路線:


於是有了一大片思緒關鍵字的便利貼牆後,我才從裡面初步歸納出幾條思考路線,從而畫出心智圖中心之外的第一層子節點。

第一層子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接下來的思考路線就會跟著他們發展,所以最好能是根據前面我的思考便利貼牆,歸納出:

  • 最大類別
  • 有明確區分
  • 有概括性

的關鍵字。



當然,你也可以用一些既有的思考理論來規劃主架構路線,例如所謂的 SWOT 法、 KPT 法重要緊急四象限等等。

不過我覺得除非是工作上需要「給別人看」的企劃報告,要不然自己的「個人思索」,其實我喜歡使用步驟 2 的思緒便利貼牆,然後加上步驟 3 自己歸納出自己的主架構路線的方法,會比套用理論更貼近現實




4.群組化關鍵字:


有了主架構路線後,就將剛剛我列在便利貼牆的所有關鍵字,一一的根據路線納入各個群組,並且看看是否要延伸出更多層架構,或是需要多出一條主架構路線。

這樣的過程就是思考的第一次發散,到第一次收納,通常我會想辦法把我想到的思緒關鍵字,都納入心智圖分支中,這樣其實就是一個有效的邏輯歸納過程,而這樣的歸納,正是在慢慢找出更好的架構,或是更好的解決方法





5. 加上輔助圖形:


心智圖是圖像化的思考,所以接著我會在群組化一開始想到的所有關鍵字後,開始把一些重要的關鍵字加上圖形。

可能是表達次序,表達權重的圖形



也有可能是表達這個關鍵字特殊意義的圖形,甚至就是某個任務或資料的相關圖片。

我的經驗是這樣的圖像化,確實有助於思考時更多的想像與解釋。





6. 再次放射聯想:


於是有了基本的心智圖架構後,我會嘗試根據目前畫出的心智圖分支,開始做第二次的放射聯想,從剛剛整理出的路線中,往外擴張,看看有沒有我之前在「傾倒大腦想法」時沒有想到的。

或者這時候我會再次看著已經完成一半的心智圖,繼續回到步驟 2 ,再嘗試做腦力激盪,或再嘗試從我的數位筆記搜尋其他新資料。

因為現在有了心智圖路線,一定會因此看到一些「原本沒有看到的缺口」或「新可能性」,這時候就可以延伸出更多聯想。





7. 畫出連結:


完成第二次的發散後,接著我就會進行第二次的收納。

我會開始嘗試把可能相關,但出現在不同路線的「思緒關鍵字(也就是俗稱的節點)」,畫出相關的「連結線」,讓我知道雖然這是在不同路線,但他們彼此相關。

當然,我也可以移動某個關鍵字節點,重新移動到它應該存在的分支路線中。

這樣的畫出連結、重新移動路線,就是從第二次發散,到第二次收納的過程,基本上到了這個步驟,一個構思與企劃的鳥瞰圖應該就差不多完成了。

因此連結線功能可以說是心智圖軟體一定要具備的功能。





8. 畫出區域:


如果思考的路線很多,為了讓收斂的鳥瞰效果更好,可以利用心智圖軟體中通常會具備的「外框」功能,把相關的路線與關鍵字框起來,畫出區域的效果,同樣是幫助我們收斂相關連的部分。

你還可以把區域設定成不同顏色,更容易辨識相關的區塊。





9. 最後的收納概括:


最後,通常我的構思過程還會利用到心智圖軟體的最後一個功能,就是「括弧總結」。

雖然心智圖是從一個問題中心出發,並且一開始就有幾條主架構路線,但最後的結果應該是要找出「問題的幾種解決方法」,所以最後的「答案」會和主架構路線不同



這時候,一個「最外層」的括弧總結,可以把各個區域的結果,統整成我要的答案,於是我的這次問題與思考便圓滿落幕了。

這就是我的心智圖思考方法,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這是一個先「化簡為繁」,然後「化繁為簡」的流程,提供給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心智圖方法教學我的真實經驗版,發散到收納複雜思考的9步驟

留言

  1. 我想到,累積「概念」似乎很重要,這樣,一方面等於做了多方吸收,讓譨腦有東西消化咀嚼,另一方面,在站長說的「倒出思緒」的時候,比較能寫成具體的觀念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到兩點。第一點是概念與理論的累積學習是重要的,因為幫助大腦找到思考的方向與道路,如果腦袋裡沒有一些「思考模型」,要說可以一下子激發出東西,其實也有難度。

      第二點是收集的過程很重要,這個過程可能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意思是如果要腦力激盪,當下才想,通常什麼都沒有。反而是我先有好幾天、好幾個禮拜針對某個主題「收集」片段出現的想法,然後在某一天用心智圖+腦力激盪方法,做一次收納、發散的循環思考,這時候會比較有效。

      刪除
  2. 第二點:彷彿給頭腦一個「暖機時間」。我的經驗,比如有人建議我要「言談積極」,那我會去找怎樣達成這一點的資訊,而頭腦也會在每天或每週讀書的時候,自動抓出跟「言談積極」有關係,比如有助於此的要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不過在數位時代中,如何抓住念念?如何不忘?都是有工具有技巧的

      刪除
    2. 我是把「思考主題」放進 google inbox 每天跳出來提醒我這事。如果當下有空會思索一下;如果該主題帶了文章,會看看文章裡的一些段落(時間有限咩)。打個比方,就像一個小朋友常常點我一下點我一下,我肯定不會忘記他,如果他某次點我時我想到甚麼就會跟他說句話這樣

      刪除
  3. 不能不說,讀東西的時候, Liner 這個網頁螢光筆服務發揮了一些值得探討的作用:
    1. 有東西可畫,手腦並用,手劃下重點腦會有印象
    2. Liner 的網頁把劃過的資訊收集起來,這可做為一「層」inbox 。說得具體些:inbox 經常爆滿來不及清的時候,如果有一種機制,類似梯田那樣,讓水一層一層流,這樣會有些資訊 keep 在某些「層」裏頭,我來不及處理,但我知道它在,也有「啟動器」(GTD作者語)可以找得到它。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其實就是我一直很注重 EVernote 收集資訊的原因,因為 Evernote 本身在擷取網頁時就有螢光筆功能,而這些做過重點的筆記留在第二大腦中,善用分類、標籤與關鍵字,那麼即使來不及處理,也會在「需要時」透過某些機制(通常是搜尋)來找到他,找到他就開始了啟動的機制

      刪除
    2. 我想到幾個有趣的問題

      「善用分類、標籤與關鍵字」如何在需要時能夠發揮作用(=調出需要的資料),包括
      1. 歸納資料時我們可以怎麼做?而這做法在甚麼層面對取得資料發生了助益(e.g.容易取得/取得較多資料)?
      2. 取得資料時我們可以怎麼做?大腦怎麼知道該下甚麼搜尋指令找到"第二大腦"中的資料?

      刪除
  4. 站長您好,
    因為我很喜歡也相當信奉站長提到過的「資料要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因此有幾個問題,希望能得到站長的教學和經驗心得分享,真的非常感謝您。

    我的想法是基於讓資料集中在五個地方:
    1. Evernote
    2. Chrome書籤
    3. 電腦硬碟
    4. 雲端硬碟(Dropbox、Google Drive)
    5. 工作上有要求、生活上不得不使用的軟體,例如Trello、Gmail

    首先是第九步圖中提到的Pocket軟體,如果不需要離線閱讀功能,是不是也可以直接使用Chrome的書籤功能,建立稍後閱讀資料夾來代替呢?或是有其他用Pocket更好的原因嗎?

    同樣也是第九步圖中提到的Todoist軟體,是不是也適合直接用Evernote來代替呢?

    另外關於心智圖的實作,我認為心智圖主要的架構,也很適合轉變成條列式的呈現,主要的差別在於,條列式呈現的子條目跟子條目,無法像心智圖直接畫線連接,但這種連接通常不會太多,條列式中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顏色來呈現,因此是不是也方便直接用Evernote來達到等同於心智圖的思考循環步驟呢?

    最後是Google日曆,因為記得站長會使用它來記錄待辦事項,想請問站長是基於甚麼樣的理由,會另外使用Google日曆來記錄待辦事項,而不是全部記錄在Evernote上呢?

    真的從站長這邊獲得許多邏輯方法,也因此有了這些心得和問題,真心期盼能得到站長寶貴的意見,謝謝您。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上述提到的條列式的呈現,就是站長所說的大綱清單的方式,如同這篇文的方式「[筆記術-12] 主題樹狀筆記法:上課讀書筆記第一次寫就有條理」

      刪除
    2. 我覺得您的思考是我很同意的方向,每一個思考點其實都跟我目前的實作方式是一致的

      我是用 Evernote 的大綱筆記來取代心智圖,除非少數情況真的需要心智圖時

      我的 Google 日曆只有行程和專案進度條,所有待辦事項都是在 Evernote 中

      可能我之前的教學,介紹不同工具時,我會去設想這個工具解決的問題,但不代表我自己最後是這樣使用的(或者我也會隨時自我修正)

      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微軟 Bing AI 繪圖工具 Image Creator 免費開放,30秒輕鬆生成圖片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3個 ChatGPT 輸入到輸出實驗,第二大腦筆記用 AI 生成文章報告

Arc 瀏覽器 windows 版測試心得,用四大介面改造升級專注工作流

Google 表單的 10 個專業問卷調查設計秘密教學

如何為筆記命名,建立搜尋規則?我的標題、分類、標籤命名法

Draw.io 中文線上製作流程圖首選!專業水準完全免費

如何用 ChatGPT 加速生成一份有圖有文的簡報,實戰案例教學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