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享,其實是跟分享學:我從網路分享學到的10件事


在部落格寫文章是分享,在臉書畫圖也是分享,在 YouTube 直播同樣是分享,這是一個網路分享的時代,讓我們可以很快的秀自己(或自己腦袋與技術上擁有的東西)。然而有分享,就有可能遭遇批評、冷落,這樣一來分享還是一件這麼好的事情嗎?

我覺得是的,起碼我可以從自己快要突破十年的網路分享經驗裡,歸納十件我從「網路分享」學到的事來跟大家「分享」。

這篇文章不是要教大家怎麼分享,因為我認為網路時代分享不需限形式也不要拘小節,那些像作文或行銷的方法教你的分享是「先把分享當工作」了,但自己的分享就應該是「先分享」再說,你分享了,自然就會開始學,因為「分享」就像一位好朋友與好老師,時時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回饋。



1. 教我如何管理時間?


我從分享學到的第一件事,直接帶給我其他工作與人生的好處。那就是學會「怎麼管理時間」。

分享是一個需要花時間的興趣,要怎麼讓這個興趣有時間去完成,可以不打擾工作,但又不因工作被犧牲呢?我從這裡學到了「神聖時間」的管理觀念,領悟到人應該先為自己重要的事情留下時間,被次要任務追著跑不應該當成沒時間的藉口,因為關鍵在我們的取捨與選擇。



2. 稍微愛上有紀律的感覺:


紀律是讓人討厭的東西,因為你之前體驗過的大多紀律都是別人給你的,不討厭也難,但這不代表紀律是不好的東西。

持續分享需要紀律與計畫,必須要割捨一些東西、遵守一些要求,才有可能持之以恆,而其實要完成很多事情都需要紀律,但這一次我們要自己給自己一些,不過比較容易嚐到甜頭。

多嚐一點紀律的甜頭,就知道這不是那麼惹人厭,尤其是你自己給自己的紀律其實會帶來更大成就感。



3. 提醒我管理想法:


因為要分享,我發現自己的想法與靈感是如此寶貴,但又如此容易遺忘,為了要分享,我必須有一套有效的知識管理方法靈感激發流程,這樣我才能不間斷的有內容可以分享。

但什麼樣的知識管理和靈感激發方法是有效的呢?不一定需要先學,更好的方法是從分享的實踐中去學,去驗證效果,就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4. 幫助我內化思考:


經由分享,我發現很多我以為我知道的事情,其實我知道的還沒那麼完整,因為腦袋裡的想法不具體,就會多漏洞,只有分享出來變成具體的內容,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掌握這個知識或技術,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你想的通常沒有你寫的嚴謹,如果不寫出來,不做出來,想的永遠都不切實際,都「還不是自己的」。正如我最近這篇文章所說:「改掉畫重點與抄筆記習慣,寫與說的筆記更有效學習」。



5. 磨練技術與進化思考:


分享都有一個對象才叫分享,網路分享的那個對象雖然不一定可見或具體,可能就是某種「網路觀眾」的形象,但是這個觀眾就會是你一個很大的挑戰。

這個挑戰不再只是寫給自己看,而是要讓別人來檢驗,於是我會在這個過程學會怎麼說別人才聽得懂、聽得下、聽得喜歡,這個過程收穫最大的永遠是我自己,因為我再一次把自己的思想或技術更深入淺出的進化了。

如果你想要磨練自己的技術,證明自己的東西,那麼分享就是最好的做法之一。



6. 分享才能發現盲點:


還有些更重要的自我盲點,有些技術最大的瓶頸,或是我的想法方法上最核心的不足,都不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時候會發現的,所以光自己做出來還不夠,還要分享。

分享後我的東西就接觸到這個世界的不同面向,於是可以發現我原本沒想到的另一面角度,這會幫助我更進一步完美自己的想法與技術。



7. 分享促成自我突破:


甚至可以說,只有先分享,我才知道還有什麼問題,也才知道改進方向,自我突破才變得可能,也變得更容易。

反而是關在自己的象牙塔的話,更難達到真正的突破。就像古代的名宿大儒就算要歸隱山林,也還是要帶著弟子講學,如果只是閉關的隱士,難以開創更經典的論述,當然,那也是另外一種選擇。



8. 分享可以自然連結人脈:


我不是一個善於社交的人,甚至可以說我隱隱排斥社交,所以雖然演講開課我願意,然而要聚會應酬我就能避則避。

但分享可以幫你創造一種自然卻有效的人脈,透過我的知識與技能而創造的人脈連結是最實在的,建基於知識的交換、實質的需求,反而強而有力。

工作上人脈還是很重要的,雖然我不善社交、不去聚會,但透過分享而獲得的人脈網絡,卻讓我還是可以跟其他善於社交的人一起競爭。



9. 成為自己最強大的參考庫:


擁有一個個人的知識庫,在這個知識競爭時代絕對是實質競爭力之一,而分享讓你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參考資料庫。

我就常常在工作需要、課程需要、寫文章需要、自己思考需要時,回頭去我的「電腦玩物」部落格搜尋文章,我自己都常常被我當年的某篇文章重新啟發,這都是因為我累積了多年的分享習慣所致。



10. 逐步推進目標:


當心中想做的產品還沒完成時,如果先逐步分享,從中吸取到的經驗,往往能讓最終的產品變得更好,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那些料理達人往往因為分享料理而他的技術可以更精進,那些直播高手就是因為常分享所以口條愈說愈好。

我要寫一本書時,往往先在部落格分享,試試看哪些想法有效?哪些方法有問題?甚至哪些主題吸引人?我們可以從分享學到非常多原本我不知道、沒想到的東西,並且分享是相對無痛的測試。



小結:


至於分享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批評,趁機學習怎麼承受與反應,其實也是強化自己很重要的練習,我們難免因此焦慮害怕,但不要因此躲避。(可以參考我處理批評的方法:高效率的人如何面對批評與爭執?

分享的人,會比不分享的人更容易進步,你不一定要網路分享,但值得把分享當作一件重要的習慣來看待。

而當你真正開始想分享了,那麼你最不需要學習的就是怎麼分享,直接分享吧!然後分享自然會告訴你接下來要怎麼做。也歡迎你參與到我在「電腦玩物」的持續分享。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學分享,其實是跟分享學:我從網路分享學到的10件事

留言

  1. 我從臉書和Line常常收到朋友傳來的「分享」訊息,老實說絕大部分都是垃圾和轉發,所以我個人對於「分享」這兩個字有跟一般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不過我是很喜歡閱讀esor的文章,每天沒有讀一篇都是渾身不自在。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我是說分享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到沒想到臉書那種分享

      刪除
  2. 跟您回報一個壞消息,windows上的evernote touch軟體已經跟桌面版evernote合併了,甚至應該說evernote已經停止touch版的使用了。由於桌面版並不支援觸控螢幕,所以觸控螢幕將無法使用evernoye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我沒有使用過 windows 10 的觸控螢幕電腦,所以是這樣的電腦下也無法在 evernote 桌面版上用原本的手寫筆記功能手寫手繪嗎?我以為觸控螢幕的觸控可以直接取代滑鼠而在所有軟體(例如其他繪圖軟體)都適用哩?(這是好奇的提問,因為我最近有在考慮觸控螢幕筆電)

      刪除
    2. 這分兩個層面來看。關於手寫記事的部分,因為桌面版或手機版都是以「新增手寫記事」的方式切換,所以觸控筆電想要玩手寫記事也是沒有問題;糟糕的是整體操作的部分,桌面版的evernote不是分為三個欄位嗎,可是卻只有中間的欄位支援手指滑動,左邊和右邊的欄位完全不支援滑動,如果用手指滑動,會變成滑鼠的圈選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當初要有evernote touch版app的原因,因為桌面版對手指滑動是不友善的。其實大部分的桌面版.exe軟體都可以觸控滑動,是evernote桌面版的設計當初故意不支援,但好歹也有推出touch版給觸控螢幕使用,我不了解為什麼要把touch版替換掉。論壇裡也是抱怨四起,雖然官方說是桌面版的功能完善,可是我覺得他們應該先優化桌面版,提供完整觸控操作功能,再進行這個決定。如果你要購買觸控筆電還是可以,但如果你很在乎evernote的話就先等等,因為桌面版一定要用滑鼠鍵盤。

      刪除
    3. 原來如此,感謝你的說明

      刪除
  3. 看到第9點,想請教Esor大一個心中存在已久的小疑問,拜讀您的文章時,常常在文中又有許多過去您曾提過相關觀念的補充文章連結,不知您自己是如何記得之前曾寫過的這些文章的?您的每一篇文章是在Evernote上完成後再貼至網誌上來的嗎?還是Evernote只是個第二大腦,主要還是把相關資訊貼來網誌,再集結成一篇文章的?建議要在evernote上也留一篇文章的完整備份以便日後搜尋嗎?還是日後要搜尋曾發表過的文章內容直接在部落格頁面使用「站內搜尋」即可?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在這部分的管理其實沒有像你想像的有什麼固定且嚴謹的方法,因為我認為更重要的其實就是思考的過程,太嚴謹的話我做不來,所以我實際的做法其實應該說參雜了你提到的所有方法:
      1.想法、草稿、大綱,這部分一定是在 Evernote 起頭,並在 Evernote 起草。
      2.但是當我覺得一篇文章累積到可以正式寫文發表的時候,有時我會在 Evernote 寫(通常是因為一邊移動一邊利用零碎時間寫),但有時我也會打開 Blogger 後臺直接開始寫正文(通常發生在我在書房專注寫作的時間)
      3.構思階段,我會在 Evernote 先搜尋各種「線索」,也收集之前的「想法」,這時候會大量的想起並連結過去我寫過與思考過的主題,我通常依靠這個過程,讓一篇文章或思考可以更完整,並生出他們的架構。
      4.寫作階段,我會在寫完後,在部落格站內搜尋,看看有沒有相關的文章可以引用,作為這篇文章最後的補足。
      5.當然,因為我的每篇文章基本上都經過一定程度的思考內化,並且納入我的方法論體系中,所以我也常常是「記得」我有寫過想過什麼主題,就會很直接地連結那篇文章。

      刪除
    2. 感謝Esor大的回覆,這也是我過去閱讀您的文章時,所一直好奇的地方。謝謝您的分享。

      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Miro 遠距工作開視覺會議的免費強大白板,專案圖解實例教學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

畫張圖說得更清楚! Napkin 用 AI 幫你的簡報文章手繪視覺思考圖

少記筆記,減少整理,高效輸出:6 原則打造任務驅動型第二大腦

Excalidraw 免費 AI 生成流程圖,一鍵畫出知識圖表、專案流程、寫作大綱

ChatGPT Canvas 全新 AI 寫作、程式碼編輯工具,不再只能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