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時間動機理論的拖延變數,設計時間感知,讓目標開始推進

 

最近讀到一個拖延現象的研究,裡面提到了「時間動機理論」(Time Motivation Theory,簡稱 TMT),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大腦存在著這樣一種思維模式:趨向短期、具體的目標,而忽視遙遠未來、抽象的目標。簡單來說,當「完成的時間長度」愈長,我們的「動機(動力、快樂感等)」會因此降低愈多

當完成目標的時間被拉得很長時,就算目標看起來再有價值,就算可以獲得的獎勵再大,還是會動力很低。相對的,當完成一件事情的時間被拉得足夠短,那麼只要一點成果,就能讓我們產生動力。

「時間動機理論」有一個公式,我的理解與詮釋如下:

個人優先偏好= (自我效能 × 工作價值感 ) ÷ (完成時間長度 x 個人時間敏感度)

在除號的上方(分子),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大,或者感受到任務對我們非常重要,動機的力度就會增加。但是,如果任務完成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或者我們對剩下的時間很焦慮,那麼除號下方的分母也會變大,導致動機的力度降低。







當我們喜歡設定長期、完美目標時......

當然,我不是要從學術角度解釋這個理論,只是從這個公式出發,確實可以看出我們在做計劃、安排時間的過程中,最後為什麼導致拖延或沒有動力去做的問題所在。

我首先想到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棉花糖實驗中,我們期待小孩能夠延後自己的滿足和享受,學會等待和忍耐以獲得更多的棉花糖。這個實驗往往讓人產生一種想法,那就是我們需要克制和忍耐自己,延後獲得成果的時間,以獲得更加豐富的回報。當然,這樣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有價值的目標確實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完成。

只是,這樣的想法可能也會讓我們熱衷於設定 1年、5年、10年的長期目標,往往這樣的年度目標想像的時候都很完美,設定的時候都很快樂,但等到現階段要開始做的時候,卻往往難以開始。長時間才能獲得的成果,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太過艱難和漫長,於是年度目標總是變成明年目標,五年計劃在第四年時才發現已經來不及進行。


從「時間動機理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年度(多年度)目標有幾個問題:

  • 顯而易見的是,時間過長會讓分母變得過大,於是在優先偏好上反而降低。
  • 隱而不顯的是,長期目標也往往在設計後會讓人感覺做不到(太完美,於是自我效能感降低),結果分子也變小了,計算下來優先偏好又變得更低。
  • 我們不願意承認的是,其實自己也想更快獲得棉花糖,於是當延遲結果時我們會更焦慮(不過也確實有些人能接受很長時間的延遲結果,關鍵在我們要自問,自己是這樣的人嗎?),於是也讓分母繼續變大,優先偏好已經降到谷底。

我們或許應該嘗試在更短的時間內讓自己獲得一定程度的成果。這不是說我們要追求速成,而是即使面對長期的目標和計劃,我們也可以設定短期階段的具體進度,如完成一個初步的草案,或者先完成一個簡單的實驗。

關鍵是要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有明確的產出,於是感覺自己做得到,也有明確價值,而且眼前看得到的時間就能(就需要)完成,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動機,強化自己的優先偏好。

那麼,接下來的關鍵問題是:面對長期的專案,或甚至是一生的目標,我們該如何設計出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的明確產出成果呢?





如何調節時間敏感度?任何事情都可以設計一個短期期限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很想要練習做烘焙,偶爾看到一些烘焙食譜也會收集起來,只是一則「學會做烘焙的目標筆記」整理得愈來愈好,卻沒有真的開始動手做。總覺得反正時間很長(事實上是沒有任何完成時間的設定),所以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

而且每一個當下,都還有很多「更忙」、「更緊急」需要完成的事情,他們離完成的時間很近了,但也可以(或需要)很快獲得結果,於是我傾向優先去做那些事情,最後自然「烘焙目標」就被一直拖延。(不過,拖延的時候,先累積也是一個好方法:解決規劃任務還是停滯不前的防彈筆記新策略:記錄驅動目標法則

這時候,有些朋友可能開始想到經典的時間管理四象限,人就是傾向去做緊急的事情,而尤其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都會拖延。但是我們知道要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卻總是很難做到。如果從「時間動機理論」的角度來看,這完全合理,所以關鍵不在於我們怎麼把事情分類到那四個象限,因為分類到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是很難去做啊!

一直到我有一次做了一個調整,我幫這個感覺很長時間、虛無飄渺的烘焙目標設定了一個期限:「幫孩子做出三歲的生日蛋糕」(那時候大概剩下一個多月而已)。


這時候,忽然事情有了許多改變:

  • 我想像看到孩子吃著爸爸做的蛋糕時,我心中充滿幸福感的樣子(工作價值提升了!)
  • 我忽然覺得自己應該有機會做到,因為只是學做一個生日蛋糕,又不是學會所有烘焙技巧(自我效能的期望提升了!)
  • 我也感受到一點點時間快到了的壓力,但更多的是一個月後就能很快看到成果的期待感(獲得結果的時間長度減少!)

從那一次做出孩子三歲生日蛋糕開始,我後來又陸續學會了各種點心,開始做各種早餐麵包,甚至後來也練習做麵條等主食,開啟了我真正動手做的烘焙學習之路。

而原來,他的一開始可以很簡單,就是一個「短期有成果的期限」,讓我一直放著的目標,啟動了「優先偏好」,而後來真正開始動手後做出興趣,也就一直延續下去。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的期望?設計成現在的自己做得到

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學會,絕大多數目標,都有辦法找到一個短期期限,降低完成時間長度,提升優先偏好動機,只是我們自己要不要設計而已。

在生活中,我常常利用這樣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

  • 例如之前想讓孩子開始練習在自己的房間一個人睡覺,我會先從「爸爸或媽媽陪孩子在他的房間睡覺」開始,讓孩子先感受到在自己的房間睡覺也很有趣,他可以做得到,然後才慢慢進入一個人自己睡的階段。
  • 例如之前想讓孩子養成多出門運動的習慣時,雖然理想中是希望孩子有興趣去爬山、打球,但我會先從「接孩子回家時順便在社區跑步一圈」開始,用現在最容易做到的行動,讓孩子感受到運動的時候可以聊天,運動完會神清氣爽的樂趣。

我還記得那時候孩子在社區跑步了幾次之後,他跟我說:「爸爸,你有沒有覺得我跑很快?」我說:「真的耶!那周末我們去買個運動鞋,你可以跑得更快。」(孩子還因此從只愛穿卡通布鞋,變成只愛穿運動鞋。)接著我們就從只是回家在樓下跑步一圈,變成比賽跑步速度,變成騎滑板車運動,變成打籃球,變成打羽毛球等等,孩子也對爬山等等運動不再沒動力。


「不再沒動力」,在這個案例中就是從「先設計成現在的自己做得到」,讓自我效能提升,這件事情的優先偏好就提升。

雖然一開始做到的確實不是什麼厲害的成果,但因為自己做得到,就會有信心,有信心就會有興趣,從「做得到」變成「相信自己做得到」,慢慢地就會往更高級的成果邁進。




如何提升工作的價值?賦予事半功倍的連結意義

我們的大腦並非只是可以被動的接收外在資訊,其實大腦更喜歡做的是積極的預測,甚至因為預測而產生我們最終的認知與感覺。這就像即使在沒有外界輸入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仍然會生成體驗,像是晚上的夢境。

而現實,是結合了我們對外在的感知,以及大腦積極的預測,產生的最終結果。

這裡要說的是,任務的價值與重要性一部分來自外在條件,但也有一部分來自於我們自己的認知,如果我認為這個任務有機會創造延伸的價值、更高層次的價值,那麼實際上完成任務就會獲得這樣的價值。

前面雖然認為我們想像的長期目標很可能太過抽象,但這不是說我們只能客觀的評估一個任務的價值,相反的,我們可以「很主觀的去設定」自己完成一個任務的價值,只要這個價值可以設定、想像得具體一點即可。而這樣做,確實對於帶來優先偏好的動力有所幫助。


例如前面我提到的:我想像孩子吃到我做的生日蛋糕時,我心裡的成就感。其實真的就是我自己的想像,但這個具體的畫面,也確實提升了我去推動那個烘焙目標的動力。

而這裡面除了單純的想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意義的連結」。

同樣以上面這個想像來看,裡面還有一個轉折是,我從自己做出烘焙成品這樣的目標意義,「連結」到了親子互動、家庭生活的意義上,於是在一個同樣的行動、同樣的時間花費中,這件事情好像不再只是完成蛋糕了,還跟其他親子家庭的意義連結在一起,更加事半功倍(或者說,做一樣的事情,有加倍的效果)。

所以這邊我建議「提升工作的價值」的方式,可能不是在單一事件上做更大的夢、想更大的目標,因為這會讓需要的時間被加倍的增加,以「時間動機理論」的公式來看似乎不會真的提升優先偏好。

「提升工作的價值」更好的方式,是把其他目標的意義連結到原本的目標上,同樣的行動可以影響多重的目標,這樣在花費的時間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分母不變),價值增加了(分子增加),那麼優先偏好也會提升。




小結:

「時間動機理論」,它強調了完成任務的價值與所需時間之間的平衡。自我效能、工作價值、時間敏感度的調整,都和「完成的時間長度」的調整息息相關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面臨許多任務和目標,但也有很多目標遲遲無法動手開始。應用時間動機理論,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管理時間和精力。透過設定切實可行的短期目標,我們能夠增強自己的信心和動力。此外,為任務賦予深刻的意義,並找出它們與其他目標的聯繫,可以讓我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感受到更高層次的滿足和成就。

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進一步研究: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我在 2023 年推出的「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中,從如何寫出有效的防彈筆記出發,觸及工作、生活與自我管理問題,解析如何打造一套執行起來更有效率,也更有成就感的生產力系統,歡迎參考(可使用電腦玩物老讀者折扣碼 ESOR500 ,獲得 500 元折價喔!)。

我的電子郵件是 esorhjy@gmail.com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筆記術、時間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問題,歡迎寫信跟我討論。或訂閱「電腦玩物電子報

我也開設了 podcast 節目,歡迎訂閱追蹤:高效人生商學院」(Apple podcast 訂閱、 Google Podcast 訂閱)。

也跟大家介紹我開設的一系列時間管理、筆記術、數位工具課程,歡迎報名:「課程介紹連結」。或參考我的最新書籍著作:《防彈筆記法》。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掌控時間動機理論的拖延變數,設計時間感知,讓工作生活更快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Comodo Firewall + AntiVirus:全中文免費防火牆+防毒軟體上手教學

Facebook Groups新版社團功能,和一小群朋友建立臉書秘密空間

Acer Chromebook 台灣開箱 Google Chrome OS 心得

LINE App PC電腦版下載設定教學,手機電腦彈性即時通

Fences 1.0 正式版推出!管理桌面圖示從此井然有序,美化優化桌面的收納盒

如何在 Rainlendar 2.6 桌面行事曆添加RSS、天氣預報、倒數計時面板?

Google 相簿無限容量上傳 1600萬畫素照片 1080p影片

Comodo Internet Security 4.0 免費防毒防駭防火牆新版心得

Rainlendar 2.2 桌面行事曆基本安裝設定完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