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你的簡單工作流程,而不是複雜整理系統,我的實戰案例分享



我們需要建立的不是事後整理的工具系統,而是執行的工作流程。如果工作流程掌握了有效的步驟,那麼事後整理的時間可以降低到最少,自然的建立起自己需要的執行系統。如果要在工具、整理上花費太多時間,這個系統反而更容易陷入自我滿足的困境,卻不一定可以有效幫助自己完成目標。

我也曾經著迷在許多整理或排程的功能細節,最後卻發現往往對實際執行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甚至很可能根本不會去使用,只是看起來厲害。例如刻意設計很多厲害的儀表板,或是架構看似很厲害的分類邏輯。於是我自己開始慢慢地去蕪存菁,把這些不會用到的整理去掉。

最後就發現,真正的關鍵其實在工作流程本身,最好的整理在工作流程當下就能完成,當這個工作流程不斷循環,就是一個有效的工作系統。(延伸閱讀:執行優先於整理,不要憑空設計系統:以我的防彈筆記法實踐為例

多年的時間調整後,我的工作流程需要哪幾個關鍵步驟呢?在哪幾個步驟之間循環呢?下面為大家展開一個實際案例。

  • 捕捉
  • 連結
  • 規劃
  • 輸出
  • 覆盤








如何捕捉?

我的工作流程從捕捉各種當下出現的想法、交辦、資料開始。

但有一個關鍵的捕捉原則,就是捕捉到背後要處理的那一則任務筆記中。

例如我在製作《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新書的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觸發了一個想法,想要在新書 QA 活動中邀請特別來賓,製作一些對談的效果,激發更多不同的內容分享。

我需要把這個想法捕捉下來,捕捉時我會問自己:

  • 是為了完成哪一個任務?(完成《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新書)
  • 在這個任務的哪一個執行步驟需要?(在製作 QA 活動時可以當作宣傳點,或是設計延伸活動)

這時候想法其實還很簡單,也不成熟,但需要捕捉下來,之後才有機會醞釀出更完整的任務。

於是,我打開《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新書的任務筆記,在原本製作 QA 活動的想法後,加上這個新想法。(延伸閱讀:別怕失去什麼,看到好像不錯、好像有用的資料,最好不要收集


比起花時間規劃架構,我更在意當下記錄(捕捉)。

只要我把握上述的捕捉流程,這些想法、資料、交辦就會進入有用的任務筆記中,之後當我要執行任務時,打開這個任務筆記,就會想起之前需要的這個想法,或是在上面繼續補充更完整的細節。(延伸閱讀:我如何利用防彈筆記管理日常雜亂的溝通訊息?會不會很花時間?




如何連結?

我在捕捉的第一時間,往往不會煩惱連結、分類等問題,工作流程上先把碎片捕捉到需要的任務筆記中,就算看起來有點醜,也已經是有用的第一步。

不過有時候,一個點子慢慢長大,變成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子任務,我才在需要時,把任務筆記中需要另外拆分出去獨立執行的部分,複製到一則新的子任務筆記,然後把子任務筆記連結回母任務筆記。

開始拆分出連結,就代表開始拆分出要獨立執行的任務,這時候我會做兩個步驟:

  • 把母任務(專案)筆記中要拆分出的部分,複製貼上到新的子任務筆記。
  • 如果之前有做過類似任務,把之前任務的結構、資料、行動複製到新的子任務筆記。

把原本邀請特別來賓的相關想法,複製到新的「重量級來賓直播」活動任務筆記中,然後把該任務筆記連結回原本的專案筆記。(延伸案例可參考:好筆記是修改而非規劃出來的,以如何區隔專案任務筆記為例





如何規劃?

當原本的點子成為獨立任務,這時候也不只是拆分出子任務筆記連結。

我還會立刻去搜尋相關的舊任務經驗,把之前任務的結構複製到新任務筆記中,確保第一時間資料與行動相對完備,也確保我不用重新規劃,而是可以先借用之前類似任務完成的行動結構與資料。(延伸案例:收集資料與轉換任務的差別,建立一個學習工作流程,而非知識

複製過去任務筆記結構後,我才一邊執行,一邊順手改成新的任務需要的新細節。





如何輸出?

有了獨立的任務筆記,接著就是專注執行,但一邊執行一邊繼續捕捉任務的碎片,有三種訊息值得捕捉到任務筆記中:

  • 記錄行動流程
  • 捕捉碎片資料
  • 捕捉下一步行動

一邊執行任務, 一邊把執行的行動過程記錄下來。如果行動過程有產生一些資料,根據行動順序補充到任務筆記中。


如果想到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會更好?或是被交辦需要做些什麼?都繼續捕捉到這則任務筆記中。

這樣一來,這則任務筆記就會變成這個任務最好的追蹤進度工具,可以隨時確認做到什麼步驟,回顧之前過程,確認下一步要做的行動,以及找到需要的資料。(延伸案例:解決規劃任務還是停滯不前的防彈筆記新策略:記錄驅動目標法則





如何覆盤?

在上述的流程最後,任務完成了,這時候偷懶一點,就是單純留下這則任務筆記即可,因為之後要做類似任務,只要搜尋找到這則筆記,上面已經有很完整的行動流程、資料細節。(延伸閱讀:如何為筆記命名,建立搜尋規則?我的標題、分類、標籤命名法

但如果我可以花幾分鐘的時間,對這則任務筆記進行覆盤,那麼往往之後會讓工作系統變得更順利。

我在工作流程的覆盤,大概只要幾個步驟,通常5分鐘內可以完成:

  • 保留這個任務筆記原本的行動流程與資料(意思是什麼都不用做,只要不刪掉即可)。
  • 加上幾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改善行動(例如下次可以做什麼宣傳更好?活動可以如何安排更有效?)。
  • 如果這個任務跟某個自己常常要做的目標,或是未來專案相關,確保這個任務筆記有繼續連結到該專案筆記。

最後這個步驟很重要,只要這個任務筆記有連結到以後需要的專案筆記中,就確保了這個工作流程進入了正向循環(延伸閱讀:建立索引筆記,管理好雜亂任務、高效學習知識的簡單關鍵筆記法),因為:

  • 當我記得某個明確做過的任務,可以搜尋找回任務筆記。
  • 當我不記得某個明確做過的任務,但知道自己要完成的專案目標,來到專案筆記,也會在連結中看到任務筆記。

這裡所謂的專案,不一定是排程的明確專案,也可以是某種類型的工作或長期目標,例如製作線上活動的目標,底下有所有線上活動任務筆記的連結,甚至做一些簡單的優先排序,就可以幫助自己以後快速參考這些好的任務經驗。




上述的工作流程不複雜,就融合在我日常執行工作的過程中,但只要我能掌握這個工作流程,其實一個有效的工作系統就建立起來了,而這對我來說是更好的整理系統,不浪費整理的時間,卻能確保我掌握下一步行動與資料。(延伸閱讀:寫筆記的時機:什麼時候要收集、記錄、規劃或覆盤?我的經驗談

  • 捕捉
    • 每一個出現行動、資料、想法的當下,捕捉到任務筆記。
  • 連結
    • 任務與資料變大,需要拆分時,拆成獨立任務筆記,連結回母任務筆記(專案筆記)。
  • 規劃
    • 把之前類似的任務結構,複製到新任務筆記中,減少重新規劃行動與整理資料的時間,確保之前的工作經驗流程不會重複出錯。
  • 輸出
    • 執行新任務過程,繼續捕捉新的行動、資料、想法。
  • 覆盤
    • 最後留下新任務筆記,連結回相關的專案筆記,建立一個之後反覆利用的正向循環。


如果在這個系統中,想要解決提醒的問題,則可以參考我的最近這篇文章:「防彈筆記法中如何做好任務筆記的行動提醒?我的主動式提醒方法」。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歡迎參考我的系列課程與書籍:


我的電子郵件是 esorhjy@gmail.com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筆記術、時間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問題,歡迎寫信跟我討論。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依賴你的簡單工作流程,而不是複雜整理系統,我的實戰案例分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Facebook Groups新版社團功能,和一小群朋友建立臉書秘密空間

Acer Chromebook 台灣開箱 Google Chrome OS 心得

Fences 1.0 正式版推出!管理桌面圖示從此井然有序,美化優化桌面的收納盒

如何在 Rainlendar 2.6 桌面行事曆添加RSS、天氣預報、倒數計時面板?

LINE App PC電腦版下載設定教學,手機電腦彈性即時通

Comodo Internet Security 4.0 免費防毒防駭防火牆新版心得

Rainlendar 2.2 桌面行事曆基本安裝設定完全攻略

Comodo Firewall + AntiVirus:全中文免費防火牆+防毒軟體上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