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收集資料?給知識工作與學習者的建議流程


有效收集資料,做好自己的知識管理,我覺得有兩大前提要掌握住:「參與性」、「長期性」

任何人都有收集資料的需求,例如要收集很多新聞事件、評論、分析報告,來作為自己撰寫新文章或企劃的素材。例如正在研究手沖咖啡的學習者,需要收集器材鑑賞、沖泡法教學、自己的學習心得,方便自己學習與複習。

為了讓收集的資料以後有用,首先我們「不能只是收集死資料」,而要讓自己「參與到資料當中」,這包含了:幫資料下註解、畫重點、整合相關資料、作目的性分類整理等等。

而且對於知識工作者與學習者來說,收集資料「不應該是偶一為之」遇到才想到的行為,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習慣」,針對一個具有未來性的需求,不斷地收集、內化、整理自己的資料庫,從而在不知道什麼時候遇到問題當下(需要寫一篇文章、需要教別人泡咖啡),能夠立刻在自己的資料庫中找出資料來完成行動。

這正是所謂的「有效收集資料」,如何做到呢?下面是我身為一個長期知識工作者與學習者的建議,分享對我個人來說很有用的流程。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我也不信任 Facebook 這類社群有辦法提供我垂直綜深的主題知識,加上害怕社群過多雜訊。所以,我們必須自己動手來!

所以,這個「個人化」與「自動化」的流程是很重要的,我把像是自己的「電腦玩物」這樣有專門主題且以原創為主的部落格和網站收錄到我的 Feedly 中,這樣每天就能自動接收到他們更新的文章,這是我個人化的報紙,也是一個自動化的資料庫。

如果你對個人化、自動化的資料收集還想更進一步研究,那麼還有更進階的方法,這裡我先略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寫的另外兩篇文章:




2. 如何保持資料來源的活力?「他人觀點」與「世界觀點」


我完全不從社群收集資料嗎?當然不是,我也看社群,但那對我來說是收集資料的第二步驟。並且為了「打破社群氣泡」,第三步驟我也會輔助以 Google 搜尋。

  1. 建立個人化自動資訊管道:自己的觀點
  2. 利用社群收集額外資訊:他人的觀點
  3. 利用搜尋突破資訊屏障:世界的觀點

上面收集資料的三部曲缺一不可,而且他們的「使用順序」我認為很重要,我稱呼為是:「自己觀點、他人觀點、世界觀點」的三層拓展。

「自己觀點」:用 Feedly 這類訂閱工具收集那些自己最認同的網站,最佩服與信任的資訊來源,建立一個每天穩定擴充自己知識的管道,讓自己可以跟著這些作者一起成長,這是建立自己觀點的步驟。

「他人觀點」:但我們不能只是限在自己的觀點,這時候「社群」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保持資料活水的方式,透過不斷吸收、衝撞他人的意見,來獲得自己觀點的更新。所以要閱讀社群,

但這裡的社群不限於 Facebook ,例如我寫一個部落格來跟大家討論,也是一種召喚他人觀點的社群。

「世界觀點」:但是朋友圈有朋友圈的侷限、國家社會有國家社會的視野侷限,要能看到更大世界的資料,發現反證的資料,那麼就要依靠 Google 搜尋,跳出自己習慣的資訊框架,嘗試找出不一樣的世界面向。

我的習慣是當從 Feedly 看到某些論點,或是在社群上看到某些資訊時,我不會立刻做最終判斷,而是會再利用 Google 搜尋多找找看,尤其嘗試搜尋反面論證,讓自己的視野可以更開拓。




3. 跳過 80% 的資訊


前面的方法中,我覺得應該已經盡可能用最好的方法獲得網路資料的收集來源了,當然我這裡略過了書本上的資料管道,在閱讀書本上,我覺得也是一樣可以從「自己」、「他人」、「世界」三層角度去思考怎麼挑選自己要讀的書。

但是光有資訊來源還不夠,接下來就是如何收集才有效率,並且有品質?

面對龐大的資訊量,我會掌握下面幾個處理原則。

首先是 80% 的資訊都可以跳過,即使是我自己收錄到 Feedly 的資訊,我也可能跳過 80% 是不讀的,而什麼是不能跳過的資訊呢?那就要回頭問自己,什麼是我現在最關注的主題?我想要找什麼樣的資訊?

或者要換個角度想上網這件事,我們是當作休閒一樣隨意看?還是既然花了一樣時間上網,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有目的的閱讀上?同樣時間產生更多價值,而且一樣有樂趣。

很久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6步驟解決累積了一週沒看的1000+ Google Reader 教學」,現在雖然沒有 Google Reader 了,但文章裡提到的六個方法應該還是對大家有所幫助。




4. 閱讀並且也同一時間做筆記,強化資料的參與性


看到某篇文章好像有啟發的當下,我會盡可能當下把這篇文章讀完,因為這時候的啟發最大!

並且最好能一邊閱讀、一邊畫重點、一邊做筆記,這就是我一開頭說的「參與性」,收集資料最有價值的往往不是資料本身,而是你對這則資料的啟發、想像、延伸。

所以如果你不把這些記下來,就太可惜了,你下次再讀這則資料一定會全忘記。

就像我在閱讀書籍時:「用 Evernote 開始完美讀書計畫:抓重點閱讀心得複習」,也一樣會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這些筆記其實才是比書本更寶貴的東西。

而這也是我喜愛用 Evernote 的原因,她可以讓我一邊閱讀任何網路資料,一邊做筆記,並且最終快速儲存起來:「關於 Evernote 網頁擷取的 9 條收集心法與教學」。




5. 收集資料是刺激自己的想法,所以優先收集想法


我們為什麼要建立有效率又有效的資訊管道?我們為什麼要收集資料呢?雖然有些資料確實是參考性的,例如某某人講過的話、某某事件數據,但還有更多資料的用途其實是要「刺激自己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去想我要看什麼資料?我要讀什麼書?我要把哪些資料收集下來?這樣會有更大的機會建立有效的資料庫。

因為比起資料收集的完整性,我更應該先追求想法筆記的完整性。而沒有想法的資料,收集下來日子久了大多也無用,反而造成資料庫的累贅。

接下來的步驟,就要從「收集資料」的前置作業,開始進入「怎麼整理自己資料」的流程,關於資料庫的管理方法,歡迎大家繼續參考我在電腦玩物的另外一篇文章:「活用資料庫的資料收集法:試試加上這四個關鍵步驟!」。

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如何有效收集資料?給知識工作與學習者的建議流程

留言

  1. 感謝Esor分享你的思維流向,我個人有一個在Evernote的思維障礙,能否指教?
    要怎麼樣去得到/尋獲之前自己儲存的重要資訊? 可能它不是以專案的方式存在或分類,
    這是回到分類/標籤的話題嗎? 我也有些困惑!! 您也曾遇過這類的情況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認為我們很難用邏輯「去得到/尋獲之前自己儲存的重要資訊」,因為大腦有一天(通常很快)就會忘記當初的整理邏輯,所以我通常都更信賴直接搜尋關鍵字的方式,用不同關鍵字去嘗試找到相關資料,然後才搭配記事連結、標籤、記事本鎖定目標。

      刪除
    2. 提供我之前一篇文章給您參考:跟過去的自己取經:用第二大腦高效率思考的系統方法:http://www.playpcesor.com/2015/06/evernote-onenote-brain.html

      刪除
    3. 再補充一篇:不需要搜尋時才要搜尋!這一步徹底改變你的工作效率:http://www.playpcesor.com/2015/04/Searc-is-the-best-productive-work-tip.html

      刪除
  2. 感謝版主分享!!!
    你的文章都CP值超高~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阿!

    回覆刪除
  3. 非常受用! 方便請教你 Feedly 有推薦的訂閱內容嗎?謝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oogle NotebookLM 影音升級:用 AI 學習英文 YouTube 影片、 整理大量錄音檔最佳工具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ChatGPT 進階語音對話純測試心得:腦力激盪、即時口譯、冥想教練,台語也能通

畫張圖說得更清楚! Napkin 用 AI 幫你的簡報文章手繪視覺思考圖

為什麼大家愛用 Trello ?最佳整理教學讓事情井然有序

Google 錄音 App 內建 AI 轉錄繁體中文語音逐字稿,可中英日切換

讓你看懂即時颱風動態 Windyty驚人動畫播報天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