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常用網路服務打包成桌面小程式:Bubbles

圖片
Bubbles 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工具,它可以將你喜愛的 應用型、資料性網站打包成一個個獨立的桌面小程式 (或許就是Bubbles小泡泡概念之意),方便你 隨手使用、常駐監控或即時查閱 。Bubbles的原理要說簡單其實真的很簡單,它 本質上就是個別的網頁瀏覽介面 ,但是沒有任何額外的工具列或外掛累贅,單純的讓你 透過桌面視窗通道來操作目標網站 ,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把它當作極簡版的瀏覽器。 現在許多工具型的網站不斷誕生,像是 網頁收發郵件、行事曆規畫、相簿管理、文件編輯、圖像修改、網路硬碟空間、網頁影音播放器、網頁即時通 等等,許多原本只能在桌面上的軟體都有了 互動性更強的網頁版應用 ,而Bubbles便可以讓你把這些網站再一次帶回便捷的桌面上,同時結合了桌面與網路的優點,這大概是目前Bubbles類軟體最可資利用的地方。此外把Bubbles拿來監控一些資訊流、資料庫亦是一種使用方式,例如現在很多的 微型網誌、傳統電子即時新聞,或者是像線上百科、辭典 ,透過Bubbles擺到桌面上,就如同安裝了便於查閱的桌面資訊中心一般。 Bubbles: http://www.3d3r.com/bubbles/ 基本操作: 到Bubbles網站首頁,點擊右上角的橘色﹝Download﹞,下載主程式後直接安裝。開啟Bubbles控制台後,可以看到裡面已經內建了一些常用的網站,像是 Gmail、Yahoo Mail、Google行事曆、Flickr 等等,在控制台項目左方打勾,表示要開機時利用Bubbles啟動這個網路服務,按下﹝Go﹞,則會立刻開啟這個網站的Bubbles,開啟後的Bubbles按右上角的關閉按鈕會縮小到系統列並常駐,在系統列圖示上按滑鼠右鍵並選擇【Close】,才會真正關閉獨立的Bubbles。 你可以透過 在控制台上方的輸入列填入任何網站的網址 ,就能夠增加新的「My Bubbles」內容,按下﹝Delete﹞則會刪除該站。雖然什麼網頁都能增加,不過就像我上面說的,Bubbles本質上是瀏覽器,但是它設計的目的則是將網路服務帶到桌面應用,所以選對適合你的網站才能體會Bubbles的好處。 特殊桌面功能Smart Bubbles: 以Bubbles已經內建的網站為例,像是 ...

關於電腦玩物未來的幾點說明......

圖片
(C) 未来写真館 (C) 無料ゲーム屋ふりーむ (C) 無料オンラインゲームまとめ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就是電腦玩物未來在茫茫資訊大海中的真實寫照,有一種不可言喻的貼切。 ......其實,這是今天在 Twitter 上看到很多人在玩的一個無厘頭服務,進入首頁後,在中間欄位填入你的名字,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未來寫真。提供圖片連結語法讓你直接張貼在部落格,另外注意看下面還有「戀愛傾向」、「適正職業」、「2008預測」等占卜圖示,不過因為本格的戀愛傾向有點不堪,所以恕不張貼XD 未來寫真館: http://miraino.jp/

FireGestures新版滑鼠手勢讓網頁瀏覽更快捷

圖片
誰說滑鼠只能控制游標的移動和點擊,有了滑鼠手勢後你就像擁有 一根哈利波特的魔法棒 , 只要揮出咒語的圖形軌跡 ,然後就可以快速啟動各種程式功能。當然,滑鼠手勢已經不是什麼新發明,現在各種瀏覽器幾乎都可以加上這樣的功能,Firefox有各種手勢套件就不用說了,連IE7的附加外掛 IE7Pro 也支援滑鼠手勢。不過在Firefox中幾個比較有名的滑鼠手勢擴充套件都有一陣子沒有更新了,未來能不能支援Firefox3還是個未知數,幸好最近有一款叫做 「FireGestures」的新手勢套件 ,不僅支援測試中的Firefox3,而且體積比起知名的All in one Gestures要小,卻還能有一些自己獨到的特色,對於Firefox和滑鼠手勢的愛好者來說,或許可以考慮替換到新的「FireGestures」玩玩看。 FireGestures官方網站: http://www.xuldev.org/firegestures/ FireGestures安裝點: https://addons.mozilla.org/en-US/firefox/addon/6366 既然滑鼠手勢這個功能那麼有名,所以我也不需廢話,就直接來看看FireGestures有什麼老東西和新東西吧!(什麼?你還沒用過滑鼠手勢,那還不趕快裝來體驗一下那種行雲流水的瀏覽快感) 基本的滑鼠軌跡: 按住滑鼠右鍵,然後拖曳滑鼠,透過移動軌跡來呼叫各種瀏覽器命令 ,這是所有滑鼠手勢工具的基本功能。在FireGestures中的設定操作方法和其他工具大同小異,例如往左拖曳是瀏覽上一頁,往右拖曳是瀏覽下一頁,這讓你可以很快的習慣FireGestures這個新工具,你也可以到附加元件設定中,選擇劃出軌跡的顏色與粗細,當然也可以針對各種命令來編輯新的手勢。   加入新手勢腳本: FireGestures裡面已經內建了很豐富的手勢對應功能,但是如果你還想要更多,可以到官方網站的「 Get Script 」頁面去 挑選你想要新增的「手勢腳本」 ,這些javascript的命令可以增添像是「開啟到IE瀏覽器」等等新功能,讓滑鼠手勢應用的範圍更廣,在官方已經建立好的腳本中(也可以自創腳本),甚至還...

掌控網路閱讀,做個好的資訊接收者 in Firefox

我們通常會怎麼去形容上網這種行為?有種說法稱為網路瀏覽,更早以前也有一個生動的說法是網路衝浪,不管瀏覽或衝浪,都有快速、掠過、掃視的意味,正面來看是簡便的獲取大量資訊,反面來看則有走馬看花過於粗略之嫌。而就 在這種雙面刃中,網路帶來知識與靈感的火種,卻也可能帶來謠言、八卦、偏見的燎原火 ;身處其中的我們有可能是參與一個偉大創作的共同作者,也有可能只是一個網路凌虐事件裡微不足道卻又令人作嘔的暴民而已。 盡信網路,不如無網路。網路本身並沒有罪,大量的資訊、快速的傳播本身也沒有罪,但是身處其中的使用者,或許永遠都要抱著謹慎心態,這很難(不可能)完全做到,我們一定都會免不了在某些時候犯了錯誤,而要在大量資訊流中「加重負擔」去進行思考和查證則更難,但是或許對自己有所要求的朋友會想要一試,而 當我們可以深入、有效、反省的閱讀一個資訊時,它們通常也可以回饋給我們更多 。下面我們就從看看Firefox瀏覽器的相關套件來看看,有什麼方法去有效掌控、深入閱讀茫茫的資訊大海。 以下的分類和工具介紹只是 概念舉例 ,並不是說要把這些工具全部安裝才是掌控資訊,也不是說每個分類裡的套件都是最好的工具,下面的舉例只是我個人的思考,如何讓自己從網路閱讀中獲得更多有用的、正確的材料與啟發的方法。 筆記: 在網頁上加註便利貼:InterNote for Firefox 靈感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東西,雖然想法確確實實是從我們自己的腦中跑出來的,但是要找回好想法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所以試著在各種網頁上記下批評、反思、疑惑,寫下啟示、討論、感想,鼓勵自己去思考;在紙本書籍中我們尚須要做筆記,在網頁閱讀裡又何嘗不需要?   搜索: 在Firefox裡用書籤方式收藏管理搜索引擎 、 聞「字」起舞,Firefox上最強網頁文字互動套件:HyperWords 2.7 有什麼疑惑,那麼就試著去查資料、找證據,看看正面的說法,也看看反面的說法,然後思考自己的立場如何左右自己的判斷。當然人不可能沒有意識形態,不過誠實面對自己的意識形態,或許可以少一些過度的偏見與攻訐。而網路正是一個最容易去找資料的地方,利用搜索引擎很多資訊就可以瞬間進入你的方寸螢幕中。   比較: BlogRovR:串聯你的網...

互拜碼頭的部落格社交遊戲:MyBlogLog 新外掛 + 應用工具Blog juice

圖片
MyBlogLog是一個很有意思的 部落格輔助服務 ,用Yahoo的帳號就可以登入使用。對於站長來說,安裝MyBlogLog的外掛,可以知道有哪些讀者來訪你的部落格,你可以透過一個個小頭像反過來去訪問這些讀者;對於一個讀者來說,來到一個部落格不需要留言或其他動作,只要事先登入MyBlogLog,就會自動在部落格留下你到此一遊的大頭貼簽名。 MyBlogLog最優秀的地方在於它 讓使用者花最少的力氣,就可以在互相拜訪間建立起某種社群交流圈 。在MyBlogLog中 當用戶拜訪某個部落格達到一定的次數後 ,會 「自動」 將這個部落格加入用戶的「My Communities」當中,反過來從站長的角度看,站長就可以知道 哪些人是自己部落格的「常客」、「愛好者」 ,或許這是目前MyBlogLog最重要的功能。另外MyBlogLog也提供每個用戶個人頁面,可以接受留言,或整合使用者其它的Web2.0服務資訊(Twitter、Flickr、 Del.icio.us.....等等)。 雖然需要站長和訪客都有加入MyBlogLog,上述機制才能發揮效用,但有使用這個服務的人其實還不少。不過有時候可能也有人想要「靜靜」的拜訪,這時候你要先到MyBlogLog登出(甚至可能要清空cookie),才不會在其他部落格不小心留下足跡。 今天看到MyBlogLog的訪客頭像輪播外掛做了更新,提供了如上圖的全新介面,這個很像iPhone的介面中,除了更有質感外,「終於」 增加了更多直接互動的功能 ,對於真的會 反過來去拜訪讀者的站長 ,這個新外掛功能無疑是很實用的。當你游標移動到某個頭像上時,會自動顯示一個對話氣泡,裡面包含了該訪客更詳細的資料和頁面連結,讓你可以更直接的進行「反拜訪」,對話氣泡中也增加了可以直接和用戶「Contact」的按鈕。另外整個主介面下方還可以看到目前這個部落格的常客人數(Members),或是直接將目前部落格加入你的「My Communities」。安裝方法則和之前差不多,可以參考這篇: 用 Mybloglog 看看誰逛過你的部落格?(Recent Readers) 。   MyBlogLog: http://www.mybloglog.com/ Blog Juice: http://kentbrewster....

稍後閱讀,資訊疏流:Read it Later

圖片
在網路上看一篇文章,和在紙本上看一篇文章有許多不同,無關乎誰好誰壞,只能說各有特色。例如當我們在網路上閱讀一篇新聞時,可能作者會貼心的在某些關鍵字加上「超連結」,或是在文末加上一些補充資料的網址,如此一來我們只要一個輕輕的點擊,就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相關資料;而求知若渴的讀者,也可以在閱讀到不懂的詞彙、概念時,透過瀏覽器右上角的「搜索列」,立刻在搜尋引擎查找相關的定義與討論,讓自己對於一篇論述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 但是 在超連結、搜索列的便利性下,卻也伴隨著資訊爆炸的問題 ,在這種不斷的連結轉換中,我們反而常常會 失去了原本的焦點 。如果暫時先不論資訊垃圾氾濫的問題,從個人的閱讀行為來看的話,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自己的網路閱讀更有效率、更聚焦呢?這時候,一個好的瀏覽器就會顯示出它的重要性,而Firefox在 豐富的可擴充性 上,就具有許多優秀的 資訊閱讀輔助套件,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管制、梳理每日的閱讀流程,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Read it Later」這個「稍後閱讀」的標記工具 。 Read it Later: http://www.ideashower.com/ideas/launched/read-it-later/ 如果常看我 介紹Firefox套件 的朋友,不知道有沒有感覺到,其實我偏愛的套件大多都是能夠輔助網頁瀏覽和閱讀的,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這些擴充套件才是讓Firefox優於其他瀏覽器的最大特色。 來到「Read it Later」首頁,點選中間的〔Install〕按鈕,就可以安裝這個擴充套件。重新打開Firefox後,在【檢視】→【工具列】→【自訂】中,把Read it Later的兩個小按鈕拉到工具列中,就可以開始使用。 Read it Later的功能是 幫你標記儲存某些網頁或連結,然後你可以在稍後有空時打開這些網頁來閱讀 。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在綠色向下的箭頭按鈕上按一下,該按鈕會轉成一個紅色的打勾按鈕,這時候就表示目前頁面已經被標記起來。 如果你想閱讀之前標記好的網頁或連結,只要按一下另一個 閱讀按鈕,就會自動輪播切換每個標記好的網頁 。你也可以透過下拉選單,來直接在等待閱讀列表中選擇你想閱讀的頁面。而對於已經閱讀過,想要取消標記時,只要在紅色打勾的按鈕上再按一下,讓其回覆綠色向下...

AppSnap免費軟體自動下載、安裝、升級的懶人包

圖片
我沒有特別想要推薦這一款工具,不過 AppSnap 的免費軟體懶人包作法確實還滿有意思的,值得來聊一聊。你只要先安裝AppSnap這個小程式,就 可以排程自動下載、安裝、更新、反安裝AppSnap資料庫裡面有的各種應用程式 , 節省你重灌電腦後找新軟體安裝的時間,也方便你對個別軟體進行升級 。 AppSnap裡面收集的免費軟體列表還算豐富,即使不是巨細靡遺,也算是包羅萬象,涵蓋了各種功能的軟體工具,甚至還有少數Firefox的擴充套件和小遊戲;而只要是AppSnap介面裡列出的程式,你都可以利用左方功能鍵來 ﹝Download 下載﹞、﹝Install 安裝﹞、﹝Upgrade 升級﹞、﹝Uninstall 反安裝﹞ ,因為只要勾選目標軟體,就可以透過AppSnap來完成一系列動作, 可以一次勾選多個項目來排程,也不需要連上網頁或開啟其它程式 ,所以確實可以節省不少時間。而且你可以透過﹝Update﹞來隨時更新AppSnap主程式的資料庫,﹝Reload﹞則可以立即更新列表的顯示狀態。 AppSnap也會自動偵測你已經安裝的應用程式,當你在列表中點選某個軟體,如果這個軟體你已經安裝的話,就會顯示目前安裝的版本,以及是否有更新版本。如果點到你還沒有安裝的軟體,就可以快速進行安裝。你可以 透過最上方有一個下拉選單,來選擇要顯示的列表分類 ,例如只顯示你尚未安裝的軟體列表;你也可以透過右上角的過濾欄位來快速找到想要的工具。 不管你選擇下載、安裝或升級,AppSnap都會自動幫你從相關網站下載軟體,這些下載後的檔案存放在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ll Users\Application Data\AppSnap\cache」 裡面。當然AppSnap這個軟體是有些缺點,所以雖然我滿喜歡它的設計概念,但卻還不到很值得推薦的程度,這些缺點包括 它只能抓英文版/內建多語言版的軟體 (所以最好不要用它來更新你的中文版Firefox,會變成英文的), 有些軟體偵測不到版本號或是不一定能自動更新或安裝 。不過如果你 剛剛灌完新電腦,平常也用慣英文軟體,用AppSnap來「一口氣」幫你把常用工具一次裝上去 ,這倒是還滿實用的。

出現「該記憶體不能為"written"」錯誤訊息的簡單解法

圖片
2008/02/14:看大家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應該很多人碰到),不過我這裡只是記錄自己過年間遇到的情況,老實說非常的不專業,所以我補充一篇我覺得寫得滿詳盡的文章連結: 史萊姆論壇: 系統 - 該記憶體不能為read或written的解決方案: http://forum.slime.com.tw/thread176097.html 過年期間到親朋好友家玩的時候,發現還不少人碰到這個問題,也就是在執行某些應用程式時出現「該記憶體不能為"written"」的錯誤訊息,通常不管怎麼按,程式都會被強制關閉,其中有一個堂弟還是使用中的IE碰到這個問題,這時候就比較頭大了。 造成這個錯誤訊息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 有一個應該首先試試看的簡單解決方法,這個方法不保證百分之百有效,但是起碼我試過的電腦大都能因此而解決問題 ,讓應用程式正常啟動。這個方法就是 到「C:\WINDOWS\Prefetch\」資料夾中,把裡面的檔案都刪除 (或是只刪除*.PF的檔案),然後試試看再打開之前出錯的程式,或許就能正常啟動了。 Prefetch資料夾是Windows為了提高作業系統開啟應用程式速度的預讀機制。它可能有用,但是清除後好像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我們可以從登錄檔編輯器關閉或調整這個功能,進入【開始】→【執行】,輸入「regedit」後,就可以進入登錄檔編輯器,再依序進入「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 Manager\Memory Management\PrefetchParameters」,然後用滑鼠左鍵雙擊右方欄位裡的「EnablePrefetcher」。會出現一個「編輯DWORD值」的對話框,裡面有一個可以看到數值資料的欄位,數字的意義是: 「0」:取消預讀功能 「1」:系統只預讀應用程序 「2」:系統只預讀Windows系統文件 「3」:預讀Windows系統文件及應用程序 不太建議完全關閉,畢竟WindowsXP的一些設計還是有它的功用,你可以調成2,或是保留預設值3。

讓各種Media Player欺騙你的耳朵:雙聲道免費升級家庭劇院音效

圖片
現在的電腦主機板大都標榜內建5.1、7.1聲道輸出的音效晶片,姑且不論這些晶片的品質或水準,如果你想要享受到多聲道的效果,起碼還要自己買一組多聲道的喇叭,而且喇叭的好壞有時候影響更大,要買到一套具備前後左右、重低音、中聲道的喇叭組並不便宜;另外你的影片本身的音頻輸出當然也要是多聲道的,這通常要DVD等級的影片才會具備,因此我們也不得不去買好一點的DVD碟片才能真的享受原汁原味的家庭劇院效果。要享受真正的震撼音場確實是花錢又麻煩的事,不過如果不是很挑剔的話,其實 現在的影片播放器都內建了一些改變聲音的特效功能 ,當然加上這些特效可能多多少少會破壞一點音質,不過如果是觀看影片的話,有時候音效的變化性可能會比較重要一點(聽音樂就另當別論), 而且這時候不管是雙聲道喇叭,或是只有雙聲道、單聲道輸出的影片,也可以模擬出讓你驚艷的劇院音效 。 下面我就 介紹幾個常見播放器模擬家庭劇院音場的功能 。再次強調 依據鋼之煉金術師的等價交換原則 ,強迫只有雙聲道的喇叭或影片做出超出能力範圍的舉動, 免不了的你要付出一些音質的代價 ,而且這些特效其實大多是利用人類的生理、心理反應所製造出來的「錯覺」。所以首先不要過度的調整,以免太過失真,其次就是盡量只利用在影片觀看上,因為這時候 效果重於細節 。 Windows Media Player 11: http://tinyurl.com/3ct5s9 Windows裡面內建的Windows Media Player雖然不是很討玩家的喜歡,不過我想應該還是很多人使用這款播放器在看影片、聽音樂。而Windows Media Player裡面其實已經有內建不錯的聲音特效可以利用。 首先到【檢視】→【增強功能】打開【顯示增強功能】,在播放畫面下方的增強功能中切換到「 安靜模式 」,這邊可以設定 是否要開啟自動調整最大聲、最小聲的差距 ,如果設定成「少許差距」,那麼 原本的大小聲變化會盡量往平均音量靠攏 ,讓你避免因為聲音太大、太小而要一直去調整音量。其實這個功能倒是可以利用在一些「不是很安靜」的環境聽像古典樂那種大小聲有劇烈變化的音樂,雖然會損失一些原音重現的品質,但是不失為一個折衷辦法。 接著切換到「 SRS WOW效果 」,可別小看只有兩個調節棒,SRS(Sound...

「疑似誤報」關於卡巴斯基安全中心7.0將本站列為釣魚網站之說明,順便學學何謂釣魚

圖片
剛剛收到了幾封讀者的來信,也有「軟體玩家」部落格的阿正老師在Cbox中的回報,都提到他們電腦中安裝的「Kaspersky Internet Security (7.0) 卡巴斯基安全中心」,在防禦機制中將本站(電腦玩物部落格)列入釣魚網站,也感謝有熱心的網友提供了相關的照片。 首先我必須清楚說明的是:電腦玩物本身架站的目的絕對是建立在單純的部落格分享上面,站長本人(也就是我)絕對沒有在其中安裝任何的惡意程式或進行網路釣魚等行為。 當然,有沒有可能是被植入惡意連結呢?首先依據 卡巴斯基官網 的說明,「防禦網路釣魚攻擊」是屬於「安全中心」才有的功能,一般的「防毒版」則不具備防範網路釣魚的功能(所以我假設這是安全中心才有的特殊機制,並且不會和防毒版的防毒、反間諜、防木馬、防惡意程式的功能重複),所以當「只出現」釣魚網站的警示視窗時, 應該是和病毒、木馬、間諜軟體和惡意程式入侵沒有直接關係 ;那麼什麼是釣魚網站呢?依據維基百科對於「 網路釣魚 」的解釋為:「企圖通過電子郵件或即時通訊訊息,把用戶誘騙至官方外觀幾無二致的假冒網站,冒充真正需要信息的值得信任的人,欺詐性地獲取敏感的個人信息(比如密碼和信用卡細節)的行為。」 我個人不是很清楚卡巴斯基判斷一個網站為釣魚網站的機制為何?(人工資料庫?關鍵字?連結掃描?內容分析?),不過如果以一般對釣魚網站的定義,通常認為這是假冒成知名網站,然後誘騙使用者在假網站輸入帳號密碼,藉此偷取使用者資料的行為。如果從這一點來看的話,「電腦玩物 http://playpcesor.blogspot.com 」 並沒有假冒成任何知名網站,瀏覽本站也不需要登入任何資料,因此當然也不可能有任何釣魚的行為 。 當然我自己也初步檢查過整個網頁的內容,並沒有發現惡意連結或不安全元件。此外我也在安裝了Norton Internet Security、McafeeSiteAdvisor、Comodo Firewall Pro、Avira AntiVir等等其它防毒、防惡意程式、防火牆或網頁安全工具的電腦上(多台電腦),測試進入電腦玩物的網頁,都沒有出現檢測到惡意程式,也都沒有被判定為釣魚、惡意網站。 因此 我自己覺得這應該是一個誤判 。當然我也非常希望其他讀者若有相關情形,或是有發現其它徵狀者,能夠來信提醒我(或留言在Cbox),若知...

18 Wheels Of Steel 體驗美國公路的奔馳人生

圖片
過年期間在朋友的推薦下,玩了「18 Wheels of Steel」系列最新、也是最後一款大卡車模擬遊戲「American Long Haul」,很神奇的是,這種模擬遊戲看似慢步調,但是卻比打打殺殺的動作遊戲更容易讓人不覺時間的飛逝,而深深的沉迷其中。幾年前我玩過這個系列其中一款「Pedal to the Metal」,一開始會覺得這個區區上百MB的「小遊戲」,畫面不算特別漂亮,開台大卡車在路上也是一點都不拉風刺激,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在開始仔細研究如何安全拖運巨型貨櫃的開車技巧,在開始去了解美國交通地理和卡車司機的各種術語後,卻不知不覺會迷上這款「18 Wheels of Steel」,然後真的就會想像自己握著大方向盤,高高在上的奔馳在美國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網。 18 Wheels of Steel American Long Haul: http://www.americanlonghaul.com/ 公路風光: 有了玩「Pedal to the Metal」的經驗,換到「American Long Haul」便很容易的就找回當初感動的感覺。安裝後只有300多MB的「18 Wheels of Steel」,在畫面上當然還是無法和動輒好幾GB的大遊戲相比,但是它在畫面表現上卻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在車頭、貨櫃的貼圖上仍然是很有質感,日夜交替、天氣陰晴的特效也做得不錯,黃昏、黎明時分搭配上美國原野風光,有時候還真的滿令人震撼動容的(也因此害我貪看風光,而出了幾場車禍)。由此可見,不需要多複雜的貼圖或模型,其實只要設計者有足夠的「審美眼光」,一樣可以透過一些技術搭配來製造出好的環境效果,而且如此一來就算玩家機器配置低,還是可以享受流暢的好遊戲。 司機很忙: 「18 Wheels of Steel」抓住了很多現實中開卡車的小細節,並且將其轉化成遊戲中的各種有趣的遊戲性,所以就算只是開著台卡車到處載貨,但是一路上卻還是有不少事要忙的。像是遊戲中你必須很確實的遵守交通規則,不可以闖紅燈,變換車道要注意地上的劃線,也不可以在城市中超速,大卡車在高速公路上遇到過磅站要記得去過磅,否則警察的罰單罰金就可能會讓你破產;而遊戲中的道路環境和交通流量都很像真的在路上開車,你會遇到塞車,會有無線電用卡車司機的「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