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工作愈忙愈要即時筆記,多花30秒做三步驟記錄,省下未來N倍重工時間

圖片
誤解兩分鐘法則,常把人帶進愈做愈花時間的循環 在上 防彈筆記法 的課程時,我常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esor,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一些臨時的、雜亂的瑣事,並沒有什麼很明確的專案和目標。這樣一來,各種交辦不如想辦法當下、快速處理更快,我還需要利用筆記做紀錄,建立自己的工作系統嗎?」 GTD 不是說:「2 分鐘就能回的,立刻處理,不要推遲。」一個簡單交辦,快速在郵件回應就當結束了,還要多做紀錄,不是要多花一些力氣與時間嗎? 我的經驗是: 「快回覆 ≠ 不記錄。」兩者不相違背,前者是幫助自己不拖延,後者是幫助自己節省未來工作時間,可以同時進行 。 反而我常在工作現場看到許多忙碌工作者,努力追著各種交辦,在郵件、即時通中快速做著各種回應: 把「溝通系統」當成自己的「工作系統」,最終資訊分散、版本不一致、重工率高,陷入愈做愈花時間的循環。 之前「 不快速回訊、不整理郵件,專注任務筆記,才是最聰明的整理術 」這篇文章也分享過同樣的問題點, 而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自己的「快速紀錄」技巧。 許多朋友認為只有在處理大專案時,才需要系統化管理。如果我沒有要做什麼「重要的事」,就不需要建立個人整理系統。然而,即使是處理瑣事和臨時任務,也可能遇到下面情況: 我處理一個包裹寄送,快速回應完,接下來發生什麼臨時意外,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總之「回應完,就當處理好」,沒有額外花時間整理。 但簡單的事情往往會出現比我們想像更混亂的狀況。假設對方需求做了幾次改變、臨時發現需要申請額外單據,這時需要確認一下之前的處理狀況。 如果我們前面只是隨手把事情回應完,就會導致自己要花掉非常多時間回頭去雜亂工作流程中去找資料,說不定還會漏掉一些關鍵訊息。 於是事情變得「愈做愈花時間」,「愈執行愈混亂」。尤其當沒有大專案,手邊都是雜亂臨時事件的時候,只要有兩三個任務發生上述情況,工作流程就可能陷入漏東漏西,花掉更多時間在重整資料的情況。 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隨手就把目前處理的資料、回應的步驟,都「快速記下來」,累積在一個任務、一則筆記當中(防彈筆記法的核心原則)。以後這個任務出現任何變動、狀況,我只要搜尋關鍵字回頭確認即可。 這些任務平常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的意外狀況,卻足以讓我們焦頭爛額,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效率和工作品質。 這時候當然需要建立工作系統。 所謂的目標化、系統化管理,不是要去尋找什麼厲害...